作者声明
作者系普通哲学博士一枚,非医学、社会学专业人士,以下内容为个人感悟,仅供交流,并非专业科普。如有专业概念、理论内容不严谨之处,请以专业文献为准。
Mental Worker
症状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名脑力劳动者,那么可能遭遇过这些“症状”:
1.头发皮肤很油;面部容易起痘
2.莫名压力山大;不自觉咬牙
3.看似平静,实际焦虑
4.心灵不自由;玩不尽兴,总是想着任务,极恐惧假期被打扰
5.忙而无功;工作时间长却难有推进,看似勤奋实则逃避
6.常常充满求知欲、上进心;喜欢看知识类博主,然而就是不能用在工作上
7.排斥社交、害怕与上级交流;
8.很少健身;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游戏、电视剧、刷手机、短视频等屏幕娱乐上
9.睡眠质量不高、起夜乃至失眠神经衰弱;极易熬夜;睡觉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10.越累越玩,不熬不睡
11.体能差;白天乏力、易困、精神萎靡、吃完饭就困
12.拖延症晚期;十分依赖deadline,常常因此遭受损失
总的而言:抑郁
Mental Worker
定义
脑力枯竭——抑郁是脑力劳动者的“职业病”?
体力是有限的,那么脑力会是无限的吗?
大脑越用越灵?真理还是缪误?
体力的过分使用会损害身体机能,难道脑力的过分使用就没有负面影响吗?
猜想:
【体力劳动】体力枯竭导致疲乏,过分使用导致身体机能受损,器官病变
【脑力劳动】脑力枯竭导致抑郁,过分使用导致神经持续亢奋,失眠衰弱
Mental Worker
归因
哪些活动可能需要消耗脑力?
1.使用屏幕娱乐
笔者曾对数个有前述症状的个体进行访谈调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受访者平均每日屏幕使用时间(非用于工作)高达7小时以上。
有一项有趣的实验可供读者尝试:早晨醒来后不要起床,在床上连续使用屏幕进行娱乐1.5-2小时,看是否立即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前述症状。
2.输出型工作
一切输出型的工作都需要大量消耗脑力
创作型的文案工作例如写论文、订计划、写报告、写总结、发言稿、做ppt等等消耗最快
熟悉的工作消耗最少
Mental Worker
解决方案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职业病的缓解药
体力劳动可能是促进脑力恢复的直接方式
体力劳动的形式:
1.家务劳动
2.运动健身,尤其是骑行、登山这类耗时长且心率较高的户外有氧运动
3.整理物品
4.游园逛街
5.体力岗位
……
(此处所言的体力劳动是一个广义概念,只要是主要依靠体力消耗的活动都涵盖在内)
“将使用屏幕的活动努力替换成体力劳动”
限制工作——脑力劳动职业病的根除法
大家或许已经发现,脑力劳动职业病的根本原因可能只有一条——过量劳动。整个社会系统性地过量劳动状况无疑是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要求密切相关的。于个人而言,则可能也是与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够科学有关。社会问题的分析无助于个人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本文不做展开。
解决脑力劳动职业病的根本方案:严格限制并尽力缩减脑力劳动时间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脑力劳动者可能觉得根本无法接受这一方案。然而,不幸的是,这很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如果脑力劳动时间不能得到有效限制,想通过什么花里胡哨的心流、禅定解决问题,只能是空中楼阁罢了。然而,这是脑力劳动者的问题吗?同体力劳动者一样,难道是他自己想要一天工作10个小时吗?难道脑力劳动者们不想一天只工作数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四处游玩吗?但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依托而进行的变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缩减工作量是不太可能的,要想限制脑力劳动时间,唯一的方案是提升工作效率。
Mental Worker
可行性论证
无效工作——你的脑力劳动时间中有多少是真正聚焦于推进的?
1.实际上意义不大的准备工作
2.看完了就忘的材料阅读
3.错误返工
4.不必要的筹划、分析和优先级排列
6.拖延、精神内耗
7.穿插娱乐
8.不想解决最困难的问题时的替代性工作
这些无效工作可能占据了全部脑力劳动时间的80%!
“作为员工(包括博士生)而不是学生,当任务完成度迟迟不能推进时,你真的勤奋吗?”
Just Do It——聚焦巅峰脑力60分钟
清除无效工作,这何以可能?
“无效工作”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根本问题是当我们投入工作时,我们的脑力水平起点就不高,这可能相当于降低了自己的智商,导致自己找不到最为直接有效地解决方案,而是沉浸在重质量不重推进的自嗨幻想之中。
100% 巅峰脑力,一秒进入沉浸状态,马上找到直接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80% 可以很好地实质性推进工作,目标取向,不关注产出质量
60% 有点难以继续推进,产生想要去把工作做的更“好”些的想法
40% 只能输入,难以输出
20% 焦虑、急躁
0% 抑郁、价值感丧失
“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有效方法不是靠寻找得来的,而是巅峰脑力的产物”
延长脑力劳动时间能带来更多的产出吗?
妄想通过延长脑力劳动时间来取得更多的成果,只能适得其反;相反,努力缩减脑力劳动时间,使自己在更短的时间内聚焦更为精华的脑力,高效解决问题,才是解决脑力劳动“职业病”,去除抑郁症状,达于心灵自由的制胜之道。
保持脑力水平-缩减工作时间的辩证矛盾
要想维持高水平脑力,就需要缩减脑力劳动时间;要想缩减脑力劳动时间,需要有高水平的脑力来提升工作效率。维持脑力和缩减时间这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个人脑力劳动的“生产能力常数”
在进行脑力劳动时,真的有无限的脑力可以使用,而不需要考虑脑力的消耗吗?
猜想:一个人的脑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脑力劳动能力,或者说“生产能力”在较长时期内几乎可以看成一个常数。今天干了2倍的工作量,明天就会无法推进任何工作;将巅峰脑力用于屏幕娱乐,就难以在工作上有所推进。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国谚语
分工合作——提升工作产出的基本途径
由于个人的脑力劳动生产能力是一个常数,想要提升工作产出,靠自己是基本不可行的,只能通过多人的分工合作才可能实现。将自己的工作任务分给更多的人来做,相互帮助,很容易取得1+1>2的效果。
脑力过量消耗——睡眠质量差的罪魁祸首之一
读者们可以尝试进行下面的任意一个实验,来使自己当晚就拥有一个差的睡眠:
1.在全天都进行脑力劳动工作,尤其避免在早上进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运动
2.每日非工作屏幕使用时间超过7小时
3.晚上20:00以后工作或者使自己神经兴奋的刺激性娱乐、聊天
相反,想要在当晚拥有高质量且相对较短(约6-7小时)的睡眠,则可以尝试:
1.体力劳动或运动达到2小时,最好是早上
2.限制脑力劳动时间在2小时以内
3.晚上20:00以后避免做任何工作或刺激性娱乐
4.零点前闭眼睡觉
5.早晨5:30之后的时间中若自然醒来,直接起床
熬夜——脑力劳动者的普遍问题
形容体力劳动的成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形容脑力劳动的成语:
焚膏继晷、挑灯夜读、凿壁偷光、囊萤夜读
Mental Worker
展望
闲暇——作为结果的新的生活方式
假如能够有效限制脑力劳动时间、以体力劳动替代屏幕使用,减少脑力消耗,增加脑力恢复,则自然会空出大量的闲暇时间,同时拥有饱满的生活热情,很容易变得非常“自律”,进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早睡早起、规律生活
2.内耗消失
3.闲暇
4.社恐解除,渴望交流
5.健身瘦身
6.睡眠时间自然缩减
7.工作高效推进,清除一切无效工作
8.常常可以进行事前工作
9.与上级无障碍交流,成为“无情的工作机器”
机会成本——开放式的时间投资
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当我们选择投入某项工作,我们就不能将这个时间投资在另一项事务中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如果能够有效限制脑力劳动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在完成工作的同时,空出的时间就可以用在开放式的时间投资之中,做一些非功利的、单纯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这些事常常可以产出意想不到的高价值成果。
Mental Worker
总结
最后,总的而言,三个限制:
1.限制脑力劳动时间;
2.限制屏幕使用时间;
3.限制睡觉时间点;
转自:“社论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