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与中国高校创新
2022/12/12 9:34:24 阅读:129 发布者:
作者简介
亢延锟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Research Policy等中英文刊物。
黄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张柳钦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黄炜
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
原文刊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10期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在如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我国各关键领域频遭“卡脖子”的局面下,显得尤为重要。根据《2018年专利统计年报》显示,当年全国授权发明专利中,高校占其中的23.2%,接近全国授权专利的1/5。虽然中国高校专利数量正快速增长,但高校与企业合作专利的数量却并不多。2018年在所有的79961件高校授权发明专利中,仅有6924件是合作申请,占比不到10%,同年授权发明专利最多的浙江大学,在1838件专利中,也仅有144件专利是合作申请。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所产出的大部分专利成果都停留在象牙塔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这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突破“卡脖子”困境而言是巨大的智力资源闲置。
加快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是促进高校创新勃发和提高创新转化的重要途径。对此,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已经下发了多个文件,要求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也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此,我们选取过去中国各地大规模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外生冲击,来识别产学研结合对于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详细分析了开发区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机制。
主要发现
第一,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使该城市高校的专利总数增长了36.8%,发明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增长了33.7%和37%和15.9%。这一基本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
第二,开发区政策是通过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促进了高校的创新产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证据:一方面,当开发区主导产业和当地高校的优势学科相匹配时,高校的专利增长提高得更快,进一步的,相比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由于在科技创新上更具有比较优势,更有能力利用产学研合作的途径进行科技创新,因此理工科院校的专利数量增长更快。此外,作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其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因此相比其他城市的高校,所属城市设有高新区的高校具有更高的创新专利产出。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设立开发区之后,当地高校科研资金中来自企事业委托的部分出现了显著增加,并且高校与企业联合研发的专利数量也出现明显提升。通过一系列实证检验,我们证明了开发区政策通过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高校的创新绩效。
政策启示
第一,高度重视高校在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组织优势。要加快探索出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校为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有效组织模式;同时,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机制,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有效保护力度,营造更加开放、积极、有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促进创新所需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这不仅可以实现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二,加快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市场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本文的结果表明开发区提高了企业创新需求,进而为与本地高校的联合创新提供了契机。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解决产学研协同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资金不足和动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创新高校产学研管理体制,破除堵塞产学研合作渠道的机制障碍,如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给予高校二级单位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人、财、物),让专业人管专业事,不仅能激发和调动高校内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还能够为技术创新的实际主体单位或个人带来巨大的市场回报,有利于增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可持续性。
第三,加速新兴科技产业集聚,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上文的结果表明,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新区更加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创新产出的提升。因此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地方政府要依据自身禀赋条件及比较优势,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考虑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企业。在此基础上,高校创新主体利用多个学科的基础研究优势,可实现校企之间更高层次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将发现、发明和发展三者创新性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联动创新发展。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