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贾旭东教授:管理研究的扎根范式:问题与方法

2022/12/9 14:35:01  阅读:1186 发布者:

202255日晚,由学术志平台举办的【2022年思享汇:破解好研究的不传之秘】第八场直播邀请到贾旭东教授做客,围绕管理研究中扎根范式方法的运用问题,回答了诸多学子的提问。本文根据此次直播整理而成,连载刊发,以飨读者。

▲主持人:

大家晚上好,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参与由“学术志”平台举办的“2022年度思享会”,今天晚上的话题是关于“管理研究的扎根范式——问题与方法”。

我们今年的50场大咖直播延续了2021年度,在2022年度中期推出一系列直播,主要的初衷是通过视频号这一相对比较有互动感的聊天沟通方式,来帮助广大学友去解决在从事具体的学术科研当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去年50场下来觉得效果还不错,所以今年就进一步夯实,这是我们整个活动的由来。

闲话不多说,我们今天聊一聊关于管理研究领域的扎根方法。

我们之前经常会请一些教育学的老师来聊扎根,尤其像陈向明教授也是跟我们平台合作很多的老师。但在其他领域到底怎么样来理解扎根,有没有一些本土化的方法,我们也其实特别期待。

所以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旭东老师,我稍后对贾老师的学术简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再开始我们今天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互动。介绍贾旭东老师学术简历(略)。

贾老师的学术经历是非常丰富的,我们首先以热烈的线上掌声欢迎贾老师来到直播间。贾老师晚上好!

▲贾老师:

晚上好,宋老师晚上好,各位群友晚上好。

▲主持人:

能约到贾老师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也一直在关注贾老师的动态,加了您的微信,看到您平常也经常打太极,我觉得您的太极水平可能和您做扎根的水平一样高深。

之前我们也关注贾老师在其他很多平台都做过关于扎根理论的一些讲座,包括一些课程。我们今天也很荣幸,这是我们学术志平台第一次邀请贾老师来做客直播间。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手上有一个问题的列表,这是事先向学员们收集的问题,我们也把这个问题提前给到了贾老师。稍后首先会按照问题的顺序来进行,但问题特别多,大概有30个问题,可能没有办法一一回应。

我们首先选一些与扎根理论、扎根范式相关的问题来给予优先回应。大家如果在线上有任何问题,也可以来提问,随时来互动。

我们的第一类问题是关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第二类是关于访谈和编码,第三类是关于论文写作。

在开始之前,贾老师您能不能大概用几分钟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一下管理领域扎根理论发展的状况,或者关于管理领域运用扎根的学界的一些思考?

▲贾老师:

好!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界的应用相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界还是比较晚的。我们都知道陈向明老师,我也很熟,她是最早把扎根理论其中的一派——程序化扎根理论引入到中国的,应该说是整个社会科学界。当然陈老师是在教育学领域做研究,她最早的文章大概在1996年,就已经有了文章、有了书,把该方法介绍到中国教育学领域,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领域。

我们管理学领域,最早用扎根理论发表的文章,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做研究的论文,我记得是在2006年,是相当晚的,至少比在教育学领域晚了十年。

2010年我在《管理学报》发了我关于扎根方法的第一篇文章,目前为止有四篇关于扎根理论方法论的论文,也叫做“扎根四部曲”。2010年第一篇发在《管理学报》,把经典扎根理论介绍给我们的工商管理学界。

我们管理学界真正开始重视扎根理论,开始热起来、火起来,大概是到2016年以后,扎根方法得到了管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

2017年,我在南开大学做了一个扎根理论的工作坊,两天时间。那个工作坊影响非常大,当时国内的985、双一流高校基本上都来了人,最后人数太多,我们不得已就限制名额,每个学校只许来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因为教室坐不下了。压到最后,我记得学员还有一百多人,大概有七八十还是八九十个学校。

然后,一下子在管理学界,大家对扎根理论就有所了解了,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现在基本上可以这么讲,比方说我们经常评审一些项目,你就会发现,基本上多多少少,十个项目里边大概有七八个都会提到扎根。他不一定是完全用扎根做研究,但是多多少少可能会在前期用一下扎根的方法。

所以可以讲,现在扎根方法在管理学界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的面是越来越广,也可以说是越来越热。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贾老师,首先从比较宏观的角度给我们梳理了一下整个管理学界怎么样去使用,包括大家接受扎根理论的过程。下面我们进入到具体的方法问题的一些讨论。

▲问:

扎根理论能否部分地使用?如果能,需要注意什么?比方说我整篇论文使用的可能是QCA的方法,我只在定性材料编码的时候来使用扎根的这个方法。

▲贾老师:

这个问题非常好,而且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经常会被误解的问题。

我经常审一些稿子发现,大家把扎根理论方法论误以为是方法,很多人以为做了编码就叫扎根理论,就叫扎根理论研究,这是肯定不对的。

这个问题问的是,能不能够部分地使用扎根理论,肯定可以,但是你要区别开。

如果你的整个研究是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那就不是部分使用,而是完整地使用了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我们都知道,Grounded theory,它是方法论,是methodology,不是method

所以,如果你完整使用了,你就可以说我这是一个扎根理论研究或者说扎根研究。

但是,如果我没有这样做。比方说,我是用QCA做的研究,但我对定性的材料做了编码,那怎么办?你能不能部分使用扎根理论呢?可以!等于说你是使用了扎根理论这个方法论里边的编码技术。

你的整个研究不能叫扎根理论研究或者扎根研究,你可以说我是一个QCA研究,但是在对定性材料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或者数据编码的时候,我使用了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你要把这个事儿说清楚,然后你就在定性材料编码的这一部分用扎根理论某一派的编码程序、编码技术来进行编码就可以了,把这个说清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你不能说我编了个码,就说我这是个扎根研究或者扎根理论研究,这个就肯定不行。

▲主持人:

好的,贾老师把这个问题梳理得非常清晰,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这个术语和你具体方法使用的场景、范畴以及边界。

▲问:

在理论构建的时候,经常碰到审稿人质疑所基于的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有些人还问为什么不用实证。面对这样的一些质疑,案例研究应该是探索性的理论构建。如果变量间的相关性,已经有很多研究就不会通过案例研究了。

那么这个时候如何回答审稿人呢?另外有些审稿人提的问题一看他就不是很懂案例研究,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贾老师:

这个问题非常常见,不光你碰到,我也常碰到,这是反映我们学术界这些审稿人和专家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不一样。

而且,长期以来在我们学术界,一直有一种所谓实证是主流的说法,当然这个我是完全反对的。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边界,不存在谁主流谁不主流,而是要看你的研究问题适合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就是一个工具,比方说你现在要把一个钉子敲到一块木头里去,你就不能用螺丝刀,你就要用榔头;如果你是要把一个螺丝钉拧到这个木头里去,你就要先用榔头敲一下,然后要拿螺丝刀把它拧进去。你说榔头是主流还是螺丝刀是主流?方法和工具要服务于你的研究问题。

所以这个同学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什么呢,你要在你的研究中间证明,你的这个研究问题是适合于用案例研究或者扎根研究的方法。

你要证明我这是有一颗钉子,所以我不能用螺丝刀,我就要用榔头,你要说清楚这件事儿。

具体而言,比方说你研究的是一个新的现象,进行探索性的理论构建,扎根理论就是做探索性理论构建的。

这是一个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当然没有办法用实证研究,用实证研究就肯定错了,就变成你用螺丝刀去敲钉子了,我就得用榔头。

你能把这件事儿说清楚,那你的这个研究方法的选择就有了合法性。

你要证明你要敲钉子,那你就要能够说清楚:我必须要用榔头,我不能用螺丝刀。你这个专家不能问,说你敲榔头怎么不用螺丝刀啊?螺丝刀就不是敲钉子的,对不对?所以你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当然,有些审稿人确实不一定对案例研究很专业,碰到提这种问题的一般都是搞实证研究的,他就会觉得你为什么不用实证研究?

学术界我们经常有一句话:当他掌握了一把榔头,看什么都是钉子,对吧?他看到一个螺丝钉,他也当钉子,要给你敲进去。

你就要证明,你这个螺丝钉不能用榔头敲,只能用螺丝刀把它拧进去。

你要跟他沟通,要把这个事儿说清楚,我的研究方法和我的研究问题是匹配的,我这个研究方法就是来解决这个研究问题的,用别的方法都不合适,那么一般审稿人也就会理解。

这个问题在早年还比较常见,现在不太多了,学术界经过这么多年对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扎根研究方法的宣传推广,应该说大家都能够正确认识案例研究、扎根研究、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应该不会还认为用案例研究、扎根研究就不科学,必须用实证研究才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应该说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把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匹配性表达清楚。

▲主持人:

我觉得贾老师的例子非常的生动啊,钉子和榔头的比喻。所以关键在于你怎么证明的过程。

▲问:

在运用扎根理论过程中,对现象或经验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如何做到精准和到位?平常需要如何来训练?

▲贾老师:

这也是个好问题啊,怎么能够精准和到位呢?我认为取决于两个东西。

一是扎根理论的创始人,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我认为非常的好,叫做theoretical sensitivity,就是“理论敏感性”,有的书里面会把它翻译为“理论触觉”。

你怎么样能够对这些现象或经验材料抽象提炼得精准到位,取决于你的理论敏感性。

比方说,大家司空见惯的一件事儿,谁也不会往理论方面想。但是你可能有这种敏感性,你就会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它进行抽象,这是取决于你的理论敏感性。

第二个取决于什么呢?你有这种理论敏感性,你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你觉得可以进行理论的抽象,那么还取决于你的文字水平。

对一个现象的观察,或者一种规律的把握,或者对一个现象的抽象,最后都要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你怎么去表达?怎么表达得更加准确?这跟你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有关系。

比方说,我们北方人都吃的一个东西,我们叫馒头,对吧?但是也有人把它叫馍馍,是吧?那你说是叫馒头好还是叫馍馍好啊?到元宵节大家都要吃汤圆,但是北方人就叫元宵,那你说叫元宵好还是叫汤圆好?

我上课还经常举例子,讲一种瓜,一个小甜瓜,兰州这种瓜我们以前叫“黄河蜜”,这就是对这个瓜的一个编码,就是一个理论抽象。

为什么叫它“黄河蜜”?因为它生长在黄河边,很甜,跟蜜一样。所以取这个名的人就是这样抽象的,抽象出了它的两个特征:地域和口味。

一说黄河蜜,你要知道兰州是全国唯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就会想到兰州有个特产叫黄河蜜,你觉得就非常合适,对吧?你带回去给朋友,你看这是兰州的、黄河边儿的黄河蜜瓜,多好!

但是有人在一些比较高端的超市里面卖同样的东西,叫“伊丽莎白”,是不是带点洋味儿,对吧?你要去了一趟伦敦,带回两个伊丽莎白的瓜,你说这是伊丽莎白瓜,伊丽莎白女王就喜欢吃这个,是不是就“高大上”了,带有洋味儿了,对不对?

东西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你的理论抽象水平,或者说你的理论视角,或者想要强调的东西不一样,它抽象出来、提炼出来的基本概念,对这个数据的编码就不一样。

这体现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理论敏感性,一个是语言文字的应用。

那么平常需要怎么训练呢?你要看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2010年在《管理学报》发的那篇文章(相关阅读:《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

这篇文章里面我澄清了一个特别重大的,也是早年我在学扎根的时候被困惑了好久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说扎根理论、包括定性研究,这是高级研究方法,初学者不要碰。

这个说法直接困惑了我两年,我就一直在纠结这个方法到底敢不敢碰、能不能用。后来我想明白了,你如果不用它,你永远都是初学者,对不对?

所以我在那篇文章里讲了一个观点:理论敏感性要通过不断地、经常地进行扎根研究来提升。

你应用扎根研究的方法、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应用扎根范式的方法,就是提升你理论敏感性最好的训练。

你刚开始当然是初学者,你的抽象能力不够、理论敏感性不够、你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不够;但是你经常研究、经常训练,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研究中掌握方法,在研究中熟悉方法,最后你就可能变成一个老手,变成一个熟练工,对不对?

所以我觉得,怎么进行训练?你就多用这个方法做研究,自然就训练出来了。你不用这个方法练,第一次就想搞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创新,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多练就是了。

▲主持人:

好!贾老师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在呛水当中学会游泳,不能在岸上去看,这个我觉得是特别好的观点。贾老师您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可以说一下吗?我们到时候可以推给我们学员看一下。

▲贾老师: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2010年《管理学报》第5期(相关阅读:《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可以将我的那个“扎根四部曲”全搜出来一次性看,思想和观点是连续的。

▲主持人:

好!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贾老师,其实您刚才提到的这个说法我们也经常听说,因为我们也接触过一些搞质性研究的老师,会说初学者可以先做一些一般性的定性研究,然后慢慢再去尝试使用扎根的方法。

因为一般人会认为扎根的方法它的程序非常复杂,可能不是一般初学者可以特别好的去掌握。所以,您是不是觉得可能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高下的分野,大家都可以去尝试?

▲贾老师:

这是学术圈长久以来的一个误解和误读,因为这个误解和误读耽误了多少初学者。

扎根理论是有程序的,没错!但恰恰是因为它有程序、有流程,所以它反而好掌握。

你去看我2010年的这篇文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把经典扎根理论的流程画出来了。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程序示意图

我实际操作过以后,把它的流程图画出来,非常清晰,你就照那个流程图去做。当然中间有不断的一个循环的过程,你就循环好了。

因为它有流程,恰恰对初学者来讲反而好把握,你就照着流程去走,走上一遍你就对它熟悉一次;多走几遍,你就从“小白”变成熟练工,最后你就变成专家,所以大家要多做。

▲问:

扎根理论在进行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访谈,然后整理资料进行编码,请问一下访谈对象需要多少?是否具有代表性?

▲贾老师:

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有人一直在说,说访谈对象或者说在扎根研究里面案例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是不是有一个规定?

其实没有,扎根理论本身没有要求必须达到多少个、要访谈多少个人,或者你要研究多少个案例。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原著里没有这么说过,但是它的要求是要达到理论饱和。

什么叫理论饱和?是你建构出来的理论足以解释你现在掌握的数据,你就可以宣布饱和。

实际上,理论饱和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比方说我就研究了一个案例,我就基于这一个案例建构了一个理论,能够解释这一个案例所提供的所有的数据,我就可以宣告理论饱和。

我曾经参加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个博士生答辩。他们当时跟我说,那是北大光华史上第一次有人用纯粹的质性研究方法,而且是扎根理论方法做了一篇博士论文。你可以想象,定性研究在我们管理学界的应用可以说非常的滞后。

我记得是2018年的事,在光华管理学院都是第一篇,没有用实证方法、没有用定量方法,通篇就是用扎根理论,研究了一家企业案例的论文,只有一个案例,能不能够达到博士论文毕业的要求?

我们去给他答辩、评审,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优秀的一篇扎根研究,非常优秀的一篇定性研究的论文,评委都觉得这个文章做得非常好。

所以,扎根研究用多少案例没有绝对标准,一切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的理论有没有饱和,你是不是建构起了一个足以解释你已经掌握的数据、足以解释你研究现象的理论。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哪怕只有一个案例,你也可以说它饱和了。

再说一个现实问题,你研究一个案例和研究十个案例,哪一个会更好一点?

毫无疑问,在十个案例的基础上建构的理论,普适性肯定会优于一个案例,在这方面肯定会好一点。

但问题是你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精力?你像刚才说的这个北大的博士论文,只研究了一个案例,研究了三年,就那一家企业,反反复复去调研、访谈、收集数据,数据量非常饱满,工作量非常大。她用了三年时间研究一个企业,当然你要给她30年,没准儿就能研究十个企业。

问题是你要博士毕业,你博士就读期间的时间精力只能够允许你研究一家企业,那怎么办?你就只能宣布饱和了,就是我现在建构的理论已经把我现在掌握的数据都能够解释,就可以了。

所以,理论饱和是标准,案例的数量没有绝对标准。

▲问:

贾老师,您好,博士论文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可以用理论基础吗?该怎么表述才符合要求?

▲贾老师: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问清楚,但是我理解他想问什么。

有一些研究,它会前面先提出一个所谓的理论基础或者一个理论模型,然后后面说我用扎根理论来研究,这是不符合扎根理论要求的。

扎根理论包括我说的扎根范式,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理论前提,没有假设前提,不预设立场。你就是一张白纸,完全带着空杯的心态去研究一个全新的现象和问题,这才是扎根研究。

你一旦前面框一个理论框架,或者一个理论视角,或者一个理论基础,或者一个基础理论,你再去研究的时候,实际上从扎根的角度来讲,你已经先入为主了。

扎根研究最反对的、最怕的就是先入为主。等于说你已经预设了立场,那你怎么能够去发现新的问题呢?

这个例子,大家还要看2010年的那篇文章,那篇文章里我用霍桑实验讲这个事儿。

霍桑实验,我们学管理的人都知道,这个实验做了八年,前面五年为什么没有任何成果?因为已经预设了立场。

最后的结果是,现实推翻了前面预设的所有假设,怎么办?后面几年的实验,虽然没有用扎根方法,那个时候还没有扎根理论;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维、他的逻辑是完全符合扎根精神的,就是不预设立场,完全到现实中间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后他就发现,原来影响员工积极性的不是薪酬待遇,不是什么房间里灯光亮了还是暗了,不是工作环境,是什么?人际关系!这才发现了人际关系的影响,才提出人际关系理论,才产生了行为科学。

所以扎根研究一开始一定不能预设立场,不能有什么所谓理论基础,这才叫扎根研究。

▲主持人:

好,我觉得这个问题贾老师已经回复得非常明确,请这位学友再思考一下。

▲问:

贾老师好,学生最初采用扎根理论也受到您思想的启发,非常感谢您。学生有个问题,如何将扎根理论与民族志、田野调查等方法相结合?

▲贾老师:

这实际上是问扎根理论和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关系。我先说田野调查,实际上扎根理论就是一种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这个事儿说什么?就是你深入到研究情境中间去收集数据。所谓的田野不是说真的到农村去,我研究企业管理的,我到企业去,企业就是我的田野,我到现实的情境中去收集数据,就叫田野调查。

那么,扎根理论就是一种田野调查的方法,所以两个完全相通。只不过扎根理论又有自己的范式,又有自己的程序。而对于田野调查,你收集了数据之后,可以用案例研究来写论文,你可以说我是一个扎根研究,可以更多元。所以两个强调的点不一样。

民族志跟扎根研究有类似的地方,民族志、扎根理论研究都属于社会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但是研究的思路、路线、对象还是稍有不同。

我对民族志不专业,据我的了解,民族志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它一般针对一个特定的人群。

比方说,我就研究某一个少数民族,研究这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研究它的历史沿革、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最后构成了对这样一个特定民族、一个特定族群的全方位、立体的一种描述,使得我们能够对这样一个民族有深刻的了解。这就是民族志的研究,它有它特定的目的。

民族志跟扎根很像的地方,第一点在于它有扎根精神。

很多做民族志研究的人,就是研究一个土著民族,他会跟这些人一起生活很长时间,生活五年、十年,中间收集数据,最后写出一本专著。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他的生活方式原来是这样的,这显然具有我所说的扎根精神,这是第一点相似。

第二点,扎根理论说all is data”,一切都是数据。它的数据来源、数据类型非常多元,你能想到的everything都可以认为是data,都可以认为是数据,这一点民族志也一样。

民族志的学者会收集跟这个民族有关的所有材料,不光要跟他们去访谈、去观察;也会收集一些实物,比如说他们生活的用具、服装、服饰,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你的证据,都是你的数据。最后形成一个全景式的、能够展现这个民族生活风貌的一种研究成果,这个跟扎根理论也很像。

但是,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扎根理论一定要建构理论!扎根理论的目标很清晰,就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现象,要建构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且要使得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还能够指导实践、解释更多的现象。

民族志不一定,它更多有点儿类似于诠释主义的研究。

你们不了解太平洋这个小岛,这个少数民族,他们这个土著民族怎么生活。我通过十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完完整整地把他们的生活状态描述出来、讲清楚,这就是我的研究发现,不一定非得建构一个什么理论;

更不一定说这个理论是普适的,还拿去解释别的民族,不一定,我就是把这个民族说清楚就完了。

这是民族志的特点,这一点上就跟扎根又有所不同。这就是我对这两个方法和扎根理论关系的理解,不一定对,供参考。

▲问:

上一题的追问,不设理论基础的话,那在文献回顾部分需要分析变量关系吗?您说的不设理论基础是不是不对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先验性的判断?

▲贾老师:

这个问题还是要读我的那几篇论文,里面都说到了。扎根理论要不要看文献,这是有争议的。

按照传统的经典扎根理论的学者,扎根的创始人有两个,一个是Glaser,一个是Strauss

基本上Glaser的观点是坚决反对看文献,我早年也是被这个观点困扰很久,到底文献看还是不看?你如果不看,那写论文你要不要写文献综述?你不写文献综述,你博士论文开不开题?你就没法开题了。你要申请个项目,写个proposal你也没法写,你要发表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人家也不给你发,对不对?

后来,我终于搞明白了。我的观点是这样:完全可以做文献综述。因为你不做文献综述,你不知道你现在感兴趣的这个问题前人有没有研究过,这是第一。

第二是,你不做文献综述,就不知道你现在的研究现象、研究问题值不值得你再去做研究。假如说你做过文献综述,你一看别人的文献把你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那你还研究什么?你就换个题目研究咯,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答案。

只有你做了文献综述,发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你发现前人没有研究过这个现象,这是一个全新的现象,恭喜你,这个问题绝对适合扎根方法!

不管你用扎根的哪一派、哪一种,总之扎根方法绝对适合研究这种新的问题,你就绝对可以建立起,我刚才回答的第一个问题里提到的,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合法性的关联。你就理直气壮地说:我的这个问题就是要用扎根来研究,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你做了文献综述,发现这个问题有人研究过,但如果这个研究、以前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你不认同,你认为这个理论有问题,把这个问题解释得不透彻。

或者,虽然有解释但理论解释是矛盾的,一个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从那个角度说,两个完全不能够互洽。恭喜你,这个问题仍然适合用扎根理论再研究一次!也就是说,前人没有达成对这个问题公认的答案,它也适合用扎根来研究。

你不做文献综述,你怎么知道这个问题适不适合用扎根研究呢?不做文献综述,你怎么知道这个问题前人有没有研究过呢?

所以我的观点很清楚,在做扎根研究之前,在确定用扎根方法去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一定要做文献综述,一定要先看文献。看完文献之后,你才能够最终确定我这个问题是不是适合用扎根的方法来做研究。

刚才这个同学问的变量的问题都是这个意思,就是前人有没有研究过,是不是解释了这个问题。

▲主持人:

嗯,好的。其实关于读文献这个问题好像确实也有很多争议。贾老师,因为之前看到其他的研究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建议不要读特别直接的那些文献,但可以读一些外围的、一般性的那种社会理论的文献。

▲贾老师:

最初为什么要提这个观点?其实核心的意思是希望你不要先入为主。为什么不让你读文献,是怕研究者戴着有色眼镜、带着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去进行研究,这样你就不能实事求是、就不能反映现实。

但是我刚才说的这两种情况,它使得你没有办法先入为主。一个是我发现这个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一个是这个问题虽然前人研究过但他的理论解释我不满意,或者前人研究过但他的理论是矛盾和冲突的,这三种情况都使得我不可能先入为主,所以不矛盾。

▲主持人:

好,我觉得贾老师的判断标准更科学,如何规避先入为主,这几个方法都可以。我们继续来聊啊,大家问题还真是挺多,看来大家对扎根理论确实很关注。

▲问:

老师好,您提到扎根理论对访谈的一手数据非常重视,但是最近发现国内的论文有很多用文献、微博评论、新闻消息等作为数据来分析,这样行不行?

▲贾老师:

我谈谈个人观点啊。在我的工作坊里面,我引用了Glaser原书里边好几段的论述。应该承认,Glaser没有说过这么一句话,说扎根理论研究必须、只能或者说不能够离开一手数据,或者说不做访谈就不能够称为扎根理论研究,好像我确实还没找到他有这么一句原话。

但是,在他分别讲述扎根理论的数据来源,包括扎根理论一开始如何确定研究问题的时候,当时我的工作坊里都引了他的原文,他都在强调访谈。

比方说,你在一开始确定最初的研究问题的时候,我记得他说,你要通过最初的访谈来确定你的研究问题。那就是说,你还是要有访谈的,还是要有一手数据。

那么后面呢,你更是要收集一手数据,当然也包括二手数据,还有其他的数据。

所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尽管Glaser没有完完全全直接地、明确地讲这件事儿,但是你从他前后的表述来看,就是说一手数据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从扎根理论的方法论的精神,就是我提的“扎根精神”来说。你如果没有深入过现场,没有跟你的研究对象产生过直接的互动,你仅仅凭借二手数据或者别人访谈的数据来做研究,理论敏感性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对某一个人感兴趣,我对某一件事儿感兴趣,我去跟他访谈,那么相比于另外一个人跟他去访谈,可能谈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数据质量是不同的。

你的研究就带有你的个人的烙印,就体现了你的理论敏感性。而如果你拿的是别人的数据,说难听一点,你在嚼别人嚼过的馍,那么这个研究你说是不是扎根的?我个人觉得不够扎根。

所以,在我的“扎根四部曲”第四篇,就是2020年在《科研管理》发的那篇文章里,我比较明确地提出来,扎根研究一定要有一手数据。当然只有一手数据也不够,你还要有二手数据。

质性研究是不是有一个三角检定?三角检定是什么?就是一手数据、二手数据,还有观察。相互比较和印证,你想想这三个东西之间的关联。

比方说,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我们站在窗口、站在楼上,看到楼下两个人在吵架,你告诉我这两个人是因为什么吵架?通过观察你能确定吗?你是确定不了的。

经过观察,你可以提出无数个你头脑里面想象的两个人吵架的原因,但是你敢不敢确定,你想出来的原因里面肯定有一个就是他们俩的原因?不确定吧?所以仅仅靠观察不够。

你说,那好,我找第三方去问,有个人就在他们俩旁边,听见他们俩吵架了。你去问那个人,那个人跟你说,他听见了他们两个因为什么事儿吵架,你敢说这个人说的二手数据就是准确的吗?

最直接的是,你要找这两个人去访谈:你们俩为啥吵架?他们俩会给你一个答案。

当然,他俩有可能会撒谎,对吧?但是当你把这三个东西结合到一块儿,把旁观者的证词、二手数据和直接跟他们访谈拿到的一手数据,还有你的观察结合到一块儿,这就叫三角检定。

你基本上就能够确认事实,你就能够剔除掉一些伪事实的因素。哪怕是当事人在撒谎,你有可能也能够察觉,最后才有可能找出真实的答案。

所以我为什么强调,扎根理论不管哪一派,核心的方法论精神和原则都是扎根精神。

什么叫扎根精神?实事求是!就是研究者本人一定要进入研究情境,一定要跟你的研究对象产生直接的互动,你才能够从这个过程中间,凭借你的理论敏感性找到有价值的数据,甚至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真相。

如果你只拿别人的二手数据来做研究,我认为这不能叫扎根研究。

尽管这位同学问的这个现象是存在的,我们国内很多期刊上发表的扎根研究,以我的观点来看都不规范,都是没有体现扎根理论或者扎根范式的方法论的原则。

就是像我刚才说的,你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凭借第三方的说法,你就判定他们两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冲突,这是不科学、不实事求是、不客观的,你必须要有一手数据。

所以,一般情况下,碰到这种研究我都建议,如果你拿到一手数据确实很难,只能拿到二手数据,也不是不可以研究。

就是像刚才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你不要叫扎根研究,你就说我拿到的是二手数据,然后我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对这些二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来进行理论构建,可以这样说;

但你不要说我这是一个扎根理论研究或者一个扎根研究。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当然仅供参考,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主持人:

好,感谢贾老师。我觉得这个扎根精神非常的重要,扎根精神其实也显示了我们学者做研究的一个基本态度,包括我们对于整个真相的一种不断的去探寻。大家好多都是博士,还有一个博士论文相关的话题。

▲问:

贾老师,扎根理论的编码和质性研究的编码有什么区别呢?想在博士论文当中使用编码的分析方法,但是我已经有一个大的基础模型了,应该怎么办?

▲贾老师:

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说的所谓质性研究的编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艾森哈特1989年那篇论文,讲案例研究的。她提出来的编码其实是来自于扎根理论的,就是把扎根理论编码的工具、编码的技术用到了案例研究或者用到了其他的质性研究中。

但是区别在哪里?我的几篇论文里都介绍了,尤其后来2020年这一篇,我把三派主流的扎根理论做了比较,他们都有自己的编码流程。

你要用经典扎根,你就要按经典扎根的流程,你要用程序化扎根,就要用程序化扎根的流程,要用建构主义的扎根,你就要用它的流程。流程是非常确定的。

但是在案例研究和所谓质性研究中,编码没有特别固定的一个流程。

你会发现,都是案例研究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说进行了编码,但没有说案例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编码流程,没有一个公认的流程。或者虽然是案例研究,但用了扎根理论某一派的编码流程来进行编码,这个也很常见。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研究不适合完全的、从头到尾、从问题的产生到最后的结论,全部都适用于扎根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就像你刚才说的已经有一个理论模型了,或者已经有一个理论框架了;仅仅是后面有数据,我希望对它进行编码,那你这就是一个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可以这样做。

案例研究可以像扎根一样,不预设前提地来做一个探索性研究,最后构建理论;也可以前面先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然后进行理论检验,案例研究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

但是扎根研究只做理论构建,不做理论检验。

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是一个案例研究。前面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后面拿到数据以后,就可以对它进行编码。

你在编码环节可以用经典扎根或者程序化扎根或者建构主义扎根的流程对它进行编码,你就说,这是案例研究,但是在数据处理环节应用了比方说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这样就非常清晰,没有问题。

▲问:

贾老师好,案例研究也会建构理论,但往往会先建构理论的,比方说罗伯特·K·殷的案例研究,研究框架的假设是很关键的,但这是两种方法的区别吗?

▲贾老师:

是的是的,这是非常常见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到底有何区别。我大概总结了这么几点,类似的问题都可以回答。

怎么定义案例研究?如果我们的定义是,只要使用了案例就是案例研究。那就是最广义的案例研究的定义。

那么我们可以说,扎根理论研究也是一种案例研究,因为扎根理论肯定也要用案例,也要用case,也要用所谓个案,对吧?

如果说,按照我们现在一般理解的case study这样的案例研究,大家会发现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大概有三个比较常见的案例研究范式或者学派,一个是艾森哈特提出来的,一个就是刚才这个问题里边问的罗伯特·K·殷,还有一个华人学者叫潘善琳,大概这三个是我们经常见到的。

那么,从他们三个人的案例研究方法里边,你能看到跟扎根的差别在哪里呢?他们三个的案例研究方法里,有的案例研究是进行理论检验的,就是我先有一个理论模型,然后收集案例来对它进行检验,或者最后对这个理论又进行一点修正。

还有一种是完全开放的,没有预设理论,没有假设前提。就像扎根一样,我去做调研、访谈,最后建构一个理论的探索性的案例研究,也可以。

所以在这个方面,案例研究有多种的可能性,也就有多种不同的流程。但是扎根研究非常清晰,它不做理论检验。

扎根理论各派都只是一个目的,只做理论构建。也就是说,它只服务于去做探索性的理论研究,而且最后一定要构建一个理论,所以它的使用范围是非常聚焦的。

另外一个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的关系。做案例研究,你就要说你用的是谁的程序,比方说用艾森哈特的程序,或者用罗伯特·K·殷提出来的这个程序,我们也可以理解说这是三派。

扎根理论也是一样,你要用经典扎根还是用程序化扎根,还是建构主义扎根。它的程序也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程序,在具体操作程序上、技术层面上都不一样。

所以,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应该说是最密切相关的两种研究方法,但是又有明显的差异。

另外,在提法上,扎根理论的提法一般没有争议,就是从一开始创建,它都是把自己叫做methodology,它是方法论,它是一整套的方法。

但是案例研究似乎很少把自己叫methodology,一般都叫做case study method,就是它把自己定位成一种方法。

尽管我刚才说的,实际上你看艾森哈特的流程可以认为也是一个方法论,但是她没有这么提,扎根理论一直都是这么提的,这多少也有点差别。

▲主持人:

好,我们不再纠缠这个问题了。我觉得贾老师应该是我们有史以来请的老师当中把这个问题说得最清楚的一位老师了,非常感谢您,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我们来继续聊后面的问题,我们来聊聊编码的话题,因为前面都是跟方法相关的。

▲问:

理论编码或者选择性编码应该如何理解呢?

▲贾老师:

一般来讲,选择性编码、理论性编码要放在一起说,那就应该是经典扎根理论的流程。

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流程可以说是两步,也可以说是三步。如果说是两步,第一步叫实质性编码,substantial coding,第二步就是理论性编码,theoretical coding

但实质性编码又分成两步,第一是open coding,开放性编码,第二就是selective coding,选择性编码。加起来又可以说是三步: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

刚才问的问题如果是,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有啥区别?实际上你应该三个放到一块儿,就是经典扎根这三步之间是个啥关系。

第一步,开放性编码是对你所收集的所有数据无差别编码,全部过一遍。然后,在编码过程中间就会出现什么?出现核心范畴。当你发现核心范畴越来越多,最后核心范畴饱和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这几个核心的概念已经能够解释你现在收集到的所有这些数据了。

核心范畴饱和,就可以进入第二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干什么?是围绕这几个核心范畴收集更多的数据,来使得核心范畴更加的饱和,让它更加的丰满。

然后,核心范畴饱和以后,就会进入到第三步,理论性编码。我就要看这几个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后你构建的理论模型实际上就是由这几个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有可能你构建了一个因果关系模型,这几个核心范畴就是几个变量,你发现了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中介变量,你就构建这么一个模型。

也许你发现的核心范畴,反映了某一件事情发展的过程或者是阶段,那你构建的模型就描述了一个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等等。所以,理论性编码是最后到了构建理论阶段,就叫理论性编码。

但是,这个过程中间有可能会发现,还有一些核心范畴的数据还不太饱和,或者说还可以补充,那你还可以再回到原来的数据里面,再去补充它、完善它,最后使得你这个理论能够饱和。

这就是三个编码程序之间的这种关系,你要好好去看我的第一篇文章里经典扎根的流程图,把程序都讲的很清楚。

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程序示意图

▲主持人:

稍后的话,如果贾老师不介意,我们可以把你的文章下载下来发到课程群里。

▲贾老师:

没问题,你把那四篇文章都下载下来,前面三篇都在《管理学报》,第一篇是2010年(点击阅读:《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 )、第二篇2016年(点击阅读:《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范式初探》)、第三篇2018年(点击阅读:《基于“扎根精神”的管理创新与国际化路径研究》),第四篇是2020年发表在《科研管理》,总共四篇,是连续的。(质化研究公众号后台回复“扎根”直接领取PDF版文章)

我知道很多学校都把我的这四篇“扎根四部曲”当成研究生学习研究方法的必读文献,很多学校的老师都跟我这么讲。

▲主持人:

这个太棒了!刚才其实提到一个编码,这儿有个小的问题,第13个问题,编码过程不知道如何清楚地表达,不知道他这是个什么意思?

▲贾老师:

大概意思是不太知道怎么把这个编码过程描述出来。

我的建议就是一个,你看我的这几篇文章,尤其我里边画了流程图。你拿我这几篇文章,再去看我发表的用扎根理论做研究的文章,然后你两个对应,就会看到里边的逻辑。

这就是一个表达的问题,你要表达什么?我是一直在用扎根理论研究虚拟企业。所以你基本上搜到我的文章,除了这四篇是纯粹就方法论谈扎根的以外,其他的你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基于扎根范式的、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后面一般是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是虚拟企业的某个领域的问题。

你去看我那些论文是怎么表达的,它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这其实已经涉及到大家后面提的问题,关于扎根理论论文的呈现问题,就是你要呈现你的研究逻辑。

比如说,你这篇论文是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对吧?你要告诉我,你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你的理论模型的元素,就像这是一栋楼的话,你的建筑材料是啥?就是那些核心范畴。

由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你最终的理论模型,那你就要告诉我你的这些核心范畴怎么来的,理论模型是展示了你的理论性编码的成果。

理论性编码前面是选择性编码,你又要展示选择性编码的过程。你要告诉别人,你的核心范畴怎么样达到饱和。

那你的核心范畴哪里来的?又是从开放性编码里边发现的,你就要展示开放性编码的一些原始数据。

当然,你在一篇论文里完全展示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要让人家看到这个脉络,就是你如何从最初的一手、二手数据开始进行编码,得到了核心范畴;然后进入到选择性编码、核心范畴饱和;最后进入理论性编码,找到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了理论,达到理论饱和。

你要把这三个步骤展示出来,或者说提供证据,证明这个理论不是我拍脑袋出来的,而是我从数据里边一步步经过严格的程序抽象出来的。把这个过程能够展示清楚,这个论文就OK,就有说服力。

所以,一篇扎根理论论文的主体内容就是要展示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也就是你说的编码过程的表达问题。

好吧?我就这么回答,你去看我的文章,去品一品就知道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了。

▲主持人:

贾老师四篇文章的题目我们不再重复了,我们稍后下完之后给大家就行了。咱们不在这上面再花费更多时间,后边还有一些问题。

贾旭东老师简介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

►国内知名战略管理专家、管理研究方法论专家,“中国管理50人”成员,《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等党和国家媒体专访人物。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