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重磅综述-IF7+: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号通路
2022/12/1 15:35:16 阅读:178 发布者:
【写在前面】:本期推荐的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近期发表于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IF7.419)的一篇文章,揭示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号通路。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经典信号通路和重要潜在靶点,为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
材料和方法:文献调查采用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CNKI等数据库,以“阿尔茨海默病”“中药”、“药材”、“中药材”、“天然植物”为关键字。
结果:中医药可以调节与AD病理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NF-κB、Nrf2、JAK/STAT、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自噬-溶酶体通路相关的AMPK/mTOR、GSK-3/mTOR PI3K/Akt/mTOR,以及 SIRT1 和 PPARα 通路。它可以通过多靶点调节通路之间的串扰,从而维持慢性炎症相互作用平衡,抑制氧化应激损伤,调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调节自噬,最终改善AD患者的认知障碍。
结论:中医可以多层次、多靶点、多方位防治AD。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AD,可为探索AD发病机制和开发抗AD新药提供新思路。
全球目前有5500多万人患有痴呆症,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到2030年将有7800多万人受到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D)占痴呆症病例的60-70%。AD是全球65岁以上人群的主要残疾原因[2],也是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AD已成为老年人的全球健康威胁。它是一种具有复杂病理生物学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逐渐丧失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在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失忆表现、幻觉、定向障碍,最终因营养不良、吞咽困难、吸入性肺炎和感染而死亡。
AD的发病可能由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AD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NFT),以及相关的突触和神经元损伤,导致认知缺陷。淀粉样β(Aβ)肽和Tau蛋白分别是斑块和缠结的主要成分。Aβ肽是跨膜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蛋白水解片段,大量证据支持病理性Aβ积累在AD发病机制中的中心作用。Aβ在几个方面对神经元有毒,导致细胞凋亡、突触丢失和细胞骨架破坏。
Tau是大脑中的一种微管相关蛋白。与健康大脑相比,高磷酸化的Tau原纤维形成成对的螺旋丝,从而在AD中形成NFT。许多研究表明,NFT的数量和位置与神经元丢失、AD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病程密切相关。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β和Tau相互作用。例如,异常的Tau磷酸化通过捕获含有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内体而增加Aβ的产生;同时,Aβ低聚物驱动Tau过度磷酸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AD病理学的永久化。
目前没有药物可用于减缓AD进展。已上市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拮抗剂只能缓解症状,其临床重要性仍有争议。考虑到AD的复杂和多因素病理,中医药比具有单一靶点活性的合成药物更安全,并且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并对AD患者发挥协同干预作用。例如,何首乌提取物、石菖蒲提取物、远志提取物、黄连提取物、改良黄连解毒汤和新型中药神经防御方已被证明可改善AD病理损伤并缓解认知缺陷。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对早期AD预防以及AD患者认知和大脑活动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探索AD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可能有助于揭示AD中草药干预的治疗目标。然而,尚未对AD研究中中医干预的信号通路进行系统综述。因此,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活性成分抗AD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转自:“如沐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