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事业发展,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奔波在荒漠高原上、山川大河间,坚守在农田里、实验场上……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在国家面临突破发展的关键时刻,支撑起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科研攻关项目,用潜心研究解决制约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卡脖子”难题,以突出的科研成就“追平”西方百年科技发展进程。这些科学家,是我国科研大军中的“关键少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战略科学家。
国家,厚植沃土
没有高质轻负的“沃土”,便难以迎来战略科学家纷纷破土而出的春天。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这样定义“战略科学家”: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同时,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在这一极富战略远见的重要论述下,要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战略科学家的深度参与和学术上高度引领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战略科学家的培育和使用成为当前科技界和高教界热议的话题。
2021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强调,国家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完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发现、引进、使用、评价机制;202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2022年10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部属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来源:工信部官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今,国家频出重磅文件,多层次多渠道发声,更加凸显了“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高校,一呼百应
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策源地,肩负着写好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大文章的时代重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校积极布局战略科学家的使用和培养关口。
战略科学家,集结!
为了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用最优秀的成果助推高校内涵式发展,多所高校以求才惜才之心不断发出“求贤令”,实施战略科学家引进工程,铸造引才“强磁场”,以求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发挥重要力量。
围绕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武汉理工大学近年来大力引入战略科学家,以强化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郝跃院士的加入,为学校微电子学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建设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与支持,助力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信息”交叉学科发展,也将积极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交叉学科发展,促进双方双一流学科的发展实现双赢,力争推动双方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今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迎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的加盟。作为我国著名的机械电子专家,尤政院士在智能微系统及其空间应用领域学术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强,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聘请尤政院士为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将为学校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战略引领与支持。也希望以尤政院士的聘任为契机,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能够结合两校科研实力和行业背景优势,加强交流互鉴,携手前行,共同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2022年6月,核能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作为战略科学家加盟浙江大学。作为我国核能与核安全专家,吴宜灿院士长期致力于核科学技术及其交叉领域研究,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加盟将加快推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人才战略布局,促进浙大电气工程学科建设、科研规划与高水平团队的培育,提升浙大电气工程学科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电气工程学科迈向世界一流学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来源: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姚建铨受聘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科学家和先进计算与智能光电产业学院名誉院长。姚建铨多年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研究,是国际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在中南民族大学努力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姚建铨院士的加盟,将促进和提升学校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无疑是给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为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天津大学于今年9月揭牌学科交叉中心,并先行建设的“储能技术”“智能建设与安全”“医工融合”“智能+”“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数学”6个分中心,聘请了23位战略科学家为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学科交叉中心如何培养拔尖人才、孵化新兴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等“问诊把脉”,推进天津大学加快打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准战略科学家”,培育!
在多所高校积极聘请战略科学家的同时,更有一批高校突破常规、创新模式、选好苗子,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年轻力量。
在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实践中,秉承做人才工作,说到底是做“人心”的工作,很多时候,比资源更具吸引力的是“氛围”,是发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据悉,同济大学对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都提出明确要求:提携后学。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学校始终坚持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建设更多优秀领军团队,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通过搭建大团队、大平台,参与大项目,催生大成果,着力形成战略科学家与青年人才携手共进、勇攀高峰,国内人才与国际人才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打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2022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将加强战略人才力量培养,精准支持战略科学家成长,着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尤政介绍。未来,华中科技大学将不断完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参与国家战略科学家培养支持工程,探索战略科学家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政策,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举措。
为了形成党和国家首先想到、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农业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国农业大学加快培育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学校建立讲席教授制度,大力支持讲席教授围绕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组建大团队、大集群,按需精准提供工作支持。同时,以战略科学家为引领,发挥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核心作用,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围绕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布局、农业基础研究等需求,谋划推出战略科学家与顶尖业绩支持工程,力争涌现出一批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在农业战略必争领域争取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性技术突破。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高校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关键作用。但是,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重大攻关任务实战中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锻炼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龙头、高水平团队为支撑的科技攻关格局,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
新闻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教育部、光明日报、各高校官网
转自:“临床科研与meta分析”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