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院长对话丨陈斌:喜迎二十大,马院在行动

2022/12/1 10:25:38  阅读:601 发布者:

院长对话·陈斌

大学科研圈

“思政+艺术”教学模式是当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刻阐释,也是课程思政深入推进的巨大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学,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吸引力,提高师生参与度、认可度,在育人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本期院长对话,大学编辑部专访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斌院长,探索二十大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陈斌    

四川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19798月生于四川资中 ,1999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先后在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已获文学学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学在读博士。20017月至今,一直在四川美术学院工作,曾担任美术学系和美术教育系辅导员、版画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政办副主任、校发展规划处处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项目共计8项(其中包括2项横向项目)。出版教材1部、专著2部,发表学术文章16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一直在行动,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请问贵学院在此期间取得了哪些优异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探索出“思政 + 艺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成绩显著。川美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提高了师生参与度、认可度,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川美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批示“值得总结发扬”。这应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川美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绩。围绕“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我想谈两个问题。

一、“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整体概况

近年来,川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思政 + 艺术”教学框架下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不负新时代与全社会期许,不断深化与升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此,学院思政课教师用心用力、用力用情,全面、合理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围绕将经典美术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融到课堂、融进心里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与艺术性、理论性与审美性、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索的深度契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通过整理挖掘经典美术资源,将艺术作品、艺术名家、艺术故事、艺术声音作为案例引入到思想的阐发与理论的阐释中,既从思政的角度考量了“艺术”专业的实际,又从专业的角度协同了“思政”元素的要求,开创了学校“思政 + 艺术”教学工作的新亮点、增长点。

(一)“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灵魂在思政

学校在探索“思政 + 艺术”的教学模式中,把“思政”放在前面,体现出“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凸显出“思政”在人才培育中特殊的主导主线作用。同时,要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中“思政”的主导主线作用,就是要把做人做事、做好人做好事置于学生成长的首要位置,这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滋养、正确价值理念的引领、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因此,夯实思政课基础、创新思政课内容、丰富思政课渠道,是“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题中要义”。

(二)“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创新在艺术

“思政 + 艺术”中的艺术,既是艺术资源,又是艺术教育。显然,运用前者就是通过挖掘艺术经典,整理经典艺术。显然,这样的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而是有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归纳起来,就是将其主题关照与现实写照有机结合的艺术典范。因此,就要对艺术资源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确保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细致的而不是粗陋的整理。这就要动员全体教师积极整理、及时更新美术资源,进行经典艺术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既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耐心去寻找、细心去搜索、用心去品味。同时,也需要协同专业老师,让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寻求他们对经典作品的品评和欣赏。双方协同,既从专业教师的角度对经典艺术资源进行专业指导,又能使思政课教师通俗化地了解经典艺术的思路前景、创作技巧、地位影响,实现“经典一个不落、糟粕一点不入”的协同效应。

二、“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提档升级

今年,学校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打造“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升级版”。“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提档升级,其关键在教师,其主体在学生,其突破口在过程,用艺术的“思政”来丰富思政课的内涵,用经典的“艺术”诠释思想的深邃,使得两者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打造“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升级版的关键与主导。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志于道”。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明白来源于理论上的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本真是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理论宣传、政策宣讲的阵地,老师们在思想上的深度决定着教学的高度,老师们在理论上的厚度决定着教育的力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要做立德树人的“明白人”和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要把握学校“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要凝练思政品牌的价值与效应,要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创新化的思政教学模式。当然,这一切就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有与时代同行的自觉,与时代同步的自信,锻造出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相适应的能力。一方面,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学习摆在优先位置,特别是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头等位置。坚持学思践悟、学懂弄通,把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弄透彻;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传承中创新出的关注点、聚焦点、光亮点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在师德师风、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养方面练真把式、下硬功夫,要始终保持进取心态、保持战斗状态。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游于艺”。形势在变化、思想在变革、理论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必须要保持学习的常态化和自觉性,既学马列,又学艺术。对于马列问题,做到“切问而近思”,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有这样,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才能为知识的讲解、思想的引领校准方向与摆正航标,才能更好地宣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对于艺术问题,一是用心学,力求回归“艺”与“术”的源头,二要大胆用,广泛涉猎“艺”与“术”的门类,用艺术去浇灌思政的“一亩三分地”,要善用“他山之石”,要融得进去,要走得出来,走出“缘木求鱼”的牢笼与桎梏。

(二)“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主体在学生

川美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专业美术院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党和国家培育爱党爱国、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创新性、实践型艺术英才,这是社会和新时代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就学生而言,就是要彰显学生在艺术道路之上的主体性、主动性。川美学生有专业性美术院校的学生特点,重感性思维,重形象引领,重价值塑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实现教育内容的图像化和教育过程的明了化,真正让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学习精炼起来。

一是学生要主动“听其言”。纯粹的说教,会变得空洞无味。纯粹的创作,会变成“无源之泉”“无根之木”。“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之下,思政教师可以谈艺术,专业教师可以话理论,两种不同话语体系融合生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话语体系,学生听到的是统一而不矛盾的、鲜活而不死板的言语,一种有生命力的言语系统自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学生要主动“信其道”。在“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中,学生成长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搭建起的协同教育资源环境之中,从思政角度提供出“专业”性的见解,从专业角度提供出“思政”性的见识,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来架起“思政 +艺术”教学的“四梁八柱”。这样,就会拉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老师群体的亲近感,让学生自觉增强理论学习、思想洗礼、精神修炼的“源动力”,从而自觉将正确的理论融入主旋律题材之中,运用到主题性创作之中,全过程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问题。

三是学生要主动“践其行”。在“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仅要有抬头、点头、回头,还应该有动嘴、动脑、动手。动嘴就是要将学到的思想理论知识讲出来,体会其味道与愿景;动脑就要把学到的思想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动手就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去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鼓与呼,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实现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艺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努力争做人民艺术家。

(三)“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重点在过程

“思政 + 艺术”教学模式“提档升级”“走深走实”,重点要放在解决教学过程中如何形成教学合力的问题。

一是解决资源整合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资源与思政课相融合的特色,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主题美术创作。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进行主题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动力,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学生进行主题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课内和课外进行艺术引领的作用。

二是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就思政课教师而言,在不断挖掘经典艺术时,如何对艺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整理极为重要,以及在教学的整体构思和过程设计中如何做到自然嵌入。就专业课教师而言,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艺术技能的示范传授,又要注重艺术价值的融入传播。同时,关心学生思政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主题美术创作,关切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样,就能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做到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三是解决教师培养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思政+ 艺术”提档升级中,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的领悟、理论的武装、艺术的了解、经典的认知。简言之,就是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既要有“思政”教学扎实的功底和本领,又要对“艺术”经典有相当的认知、熟知、真知。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思政 + 艺术”的提档升级中,要做到手中有“术”,又要做到心中有“艺”,正如川美校训“志于道,游于艺”所揭示的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规格。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做了强调。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请您分析一下党的二十大可能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带来哪些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成为思政领域的“关键词”。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展望,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开启“守正创新”的新征程,将进一步坚持、巩固、创新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铸魂育人,将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研究宣传等方面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性、战略性将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讲清楚“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回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将决定未来的建设发展方向,是全党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所有人都翘首以盼,喜迎二十大。围绕“喜迎二十大”这一主题,请问贵学院做了哪些工作部署?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即,川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全面部署之下,围绕“喜迎二十大”做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氛围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学习引领马院人。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契机,为大会的胜利召开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是以理想引领青年人。学院积极参加《重庆日报》推出的“理响青年”栏目的策划,正在积极准备“在艺术教育中与党同心”“在乡村振兴中与民同行”“在艺术创作中与新时代同步”三期主题视频,凝聚青年共识,引导青年自觉做到与历史同行,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三是以责任引领社会人。学院和重庆大学出版社合作,拟出版《镌刻——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丛书,用艺术的方式讲好共产党的责担当,讲好共产党人的情怀使命,以责任去引领人民永远朝着共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和宣传必将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重心。您认为贵学院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和宣传方面有哪些重要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今年 5 月,重庆市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川美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将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阐释列为重点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全面聚焦党代会报告中的九个重大成就撰写理论阐释文章。先后在《重庆日报》理论版上公开发表《用艺术的力量助推重庆文化繁荣发展》《让艺术为高品质生活增光添彩》《大力推进“书香重庆”建设》《艺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四篇理论文章,走在全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列,达到了总结经验、传播理论、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目标。这就为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和宣传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另外,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我们带领团队在一周之内创作了一套十九大精神的木刻版画宣传集,命名为《镌刻宏伟蓝图 铸就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木刻版画宣传集》。这套版画在《重庆日报》整版刊出,成为重庆市第一套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美术作品。随后,作品相继被《重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地方和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以这套作品为主体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为数不多的直接宣传十九大精神的项目。可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上,我们做到了准备充分、创作及时、影响广泛。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川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在学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在会议精神阐释上,争取多出高质量理论文章。同时,在宣传上,真正做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之,以“思政 + 艺术”为主线,用艺术作为媒介,将会议精神进行视觉形象转化,用艺术形式来宣讲党代会精神,通过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三条有效途径,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