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青委风采 | PNAS最新研究论文:提出人兽共患莱姆病防控新思路

2022/11/29 17:55:04  阅读:229 发布者:

莱姆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美国每年有近48万、西欧有近23万的莱姆病例,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伯氏疏螺旋体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心脏、神经及关节等器官的损害。人经蜱虫叮咬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后,一般在体内潜伏期为7天左右,发病后初期的典型症状为皮肤游走性红斑,中期常伴有严重的全身乏力、头痛、关节炎和心肌炎等症状。莱姆病的病例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目前还没有疫苗获批上市。

近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Interference with LTβR signaling by tick saliva facilitates transmission of Lyme disease spiroche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唾液中靶向宿主淋巴毒素受体LTβR受体的毒素蛋白IpSAPI. persulcatus salivary protein)是促进莱姆病螺旋体感染与传播的关键因子。实验发现,IpSAP通过抑制LTβR受体和下游信号转导,在小鼠莱姆病螺旋体感染部位形成早期局部免疫抑制,促进伽氏疏螺旋体(B. garinii)的传播,并发现LTβR是宿主抵抗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关键分子,并进一步从蜱唾液免疫抑制毒素的角度提出了阻断媒介传播途径的广谱莱姆病疫苗策略。

作者发现IpSAP重组蛋白与北京大学蒋争凡团队前期报道的MnJ佐剂联用免疫小鼠可有效降低全沟硬蜱叮咬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效率。多种硬蜱均可传播莱姆病,它们分别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和生存环境,也存在某些相似的生存策略。肩突硬蜱是在北美地区广泛分布的莱姆病传播媒介,也是首个被解析全基因组的模式蜱虫物种。IsSAP是肩突硬蜱中IpSAP的同源蛋白,研究结果表明重组IsSAP蛋白也具有靶向LTβR受体抑制宿主免疫的功能。IsSAP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有利于肩突硬蜱携带的B. burgdorferi北美株的传播。本文鉴定并揭示了硬蜱属免疫抑制毒素IpSAP及其同源蛋白相似的作用机制,并据此提出了以MnJ为佐剂的广谱莱姆病重组疫苗免疫策略。

图一 本论文研究示意图

随着当代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人与动物各自栖息地之间相互交叉,蜱虫传播的多种人兽共患疾病威胁显著增加。这项成果加深了人们对蜱传莱姆病分子机制的认识,阐明了传播过程中媒介和宿主的关键分子,为发展靶向传播媒介的新型莱姆病防控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Zoonoses 期刊青年编委靳林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蒋宝贵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赖仞研究员、曹务春研究员、Shahid Karim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阅读全文: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8274119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靳林教授于20217月起担任Zoonoses期刊首届青年编委,现任学院动物生物技术方向带头人,山西农业大学第十届学术委员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专门委员会委员。动物药物工程团队经费充足、平台完善、博士、硕士招生指标充足,欢迎相关领域优秀青年学者和应届博士毕业生加入,也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联系报考、调剂事宜,团队每年预留考研、考博统考招生指标,择优录取。

2023年度招聘岗位:

1)副教授/讲师2名,33周岁以下,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达到学校引进人才相应档次最高可申请安家费60万元,科研启动费70万元,并可聘为副教授(博导/硕导)或讲师(硕导)。同时可获太原市人才引进补贴政策每月生活补助5000元,享受五年。特别优秀人才可申请“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研究确定引进有关事项。

2)博士后1名,33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根据学术背景和成果一类博后年薪不低于30万元,二类博后年薪不低于25万元,生物信息学背景优先考虑,出站后若留校工作优先考虑。

详见学校官网。

应聘简历和其他材料可联系学院负责人:

(李老师;电话:0354-6288337;邮箱:sxaudwyxxyzp@163.com

并注明加入靳林教授团队。

转自:ISE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