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通才战胜专家的时代
作者|王文
欢迎来到一个通才胜过专家的时代,其实过度专业化弊大于利。
无论是教育上,还是事业上,过早进入高度专业化的状态,会让我们陷入认知壁垒,限制自己的发展。我们应该拓宽自己认知和事业的范围,而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小世界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专才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度专业化会带来哪些弊病;接着,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通才又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说通才是未来社会的王者,以及一些扩大我们认知范围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专才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过度专业化都带来了哪些弊病。
通过高度专业化的刻意练习,成为专才,确实能让人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高度专业化的弊端主要有三点:
成为专才的道路就好比是AI的深度学习,在给定规则的前提下,利用海量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得出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但在面对全新问题或者需要想象力时,专才就无法掌控了。
所以,在现实生活的大范围场景中,经验无法让人习得新技能。在那些涉及人类行为和模式没有明显重复的领域,重复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象棋、高尔夫、外语都是例外,而不是常态。
第二、高度专业化会让人陷入认知狭隘,丧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林发表了一份轰动学术界的研究报告,弗林搜集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国民智商数据,发现20世纪人们的平均智商水平,每10年增长10%。弗林的这一研究后来得到了众多学界同行的验证,他的这一发现,也被称为“弗林效应”。
弗林认为,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再教学生思考什么。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在只掌握一门学科的技能后,会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在一个日益复杂、相互关联、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一个好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还会阻碍创新。回顾一下科学史,我们会发现,那些科学上的巨大突破,都是从跨学科的类比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扩大我们思维和认知的范围,而不是狭隘地局限在某个专业里。
我们分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劣势,接下来我再一起分享一下通才都有哪些优势,以及扩大自己范围的一些建议。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
相对于专才来说,通才的成长往往是厚积薄发,后来居上的。通才是不赢在起跑线的人,他们不像专才那样,靠刻意练习专项技能,成为狭窄领域的大拿,而是广泛涉猎,不断试错,从而发现自我,成就自我。通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通才在不断试错中能更充分地认识自我。人生最终极的三个哲学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认识自己是一件重要又困难的事情,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选定与自己最佳的匹配方向,才能有更大的几率取得成就。但自我认识这件事,不是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
只有在广泛涉猎和不断试错中,我们才能得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扩大我们认知和事业的范围,而不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有一项研究,调查了4500位CEO的履历,发现他们平均从事过8份不同的工作。可以说,正是多样化的尝试,能让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发挥最大的潜能。
当专才们在自己狭隘的领域苦苦挣扎时,通才却能够倚仗自己广阔的范围打破认知壁垒,触类旁通,别开生面。
我们分析了通才的三大优势,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范围,成为一个通才呢?作者给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别怕输在起跑线上。成名并不一定要趁早,每个人成长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急于求成得到的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们不必苛求刻意练习带来的少年得志,而更应该为长期发展留足后劲;
第二,寻求高的“匹配质量”,多行动,在尝试中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有在经历过一个领域之后,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和性情适不适合这个领域。就像谈恋爱一样,只有花时间了解、寻觅,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
第三,不管主业是什么,都要给自己留出“刻意业余”的时间,尝试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业务,扩大自己的范围。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太久,这样很容易陷入认知壁垒;
第四,要勇于跨界。颠覆式的创新都来自于不同领域之间建立的连接;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开普勒、达尔文、爱因斯坦、香农、韦伯、乔布斯,这些在各个领域完成颠覆式创新的大师,都得益于在不同领域建立了连接;
第五,学习的目的是成为健全、博雅的人,而不是一个刻意练习出来的工具。在哲学上来讲,固定的专业化分工是异化的根源。我们不是一个追求成功的工具,在今天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健全、丰富的人。
专业化也并非一无是处,而应该避免过早和过度的专业化,认识到专业化的弊端,并尽可能地扩展自己认知和事业上的范围,努力成为一个通才。
专家在今天仍然没有彻底过时,专家仍然是一个光环式的标签。但在这个知识大融通、信息日趋民主化的时代里,专家相比于真正的通才面前,越来越相形见绌。因为,那些颠覆式的创新和革命性的范式转型,大多都是由通才完成的。
转自:“学术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