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揭示B1基因拷贝数与小麦芒长紧密连锁
2022/11/25 11:02:13 阅读:460 发布者:
芒是小麦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小麦芒不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对防鸟、抗虫及抗逆均有重要作用。影响小麦芒长的基因主要包括B1、B2和Hd等。前人的研究已确定编码C2H2型锌指的TraesCS5A02G542800为芒长抑制基因B1,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Copy number variation of B1 controls awn length in wheat”的研究论文。作者利用合成六倍体小麦7D12、育成品种石优20(SY20)以及基于二者创建的F2群体和F2:3家系等研究材料,发现无芒亲本SY20携带5个B1基因拷贝,而在有芒亲本7D12中该基因为单拷贝。基于不同B1基因拷贝之间的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差异开发了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在931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中B1基因拷贝数与芒长紧密连锁。
首先,研究者利用有芒的7D12和SY20构建的F2和F2:3群体,通过BSR-seq和连锁分析将芒长抑制基因定位在5AL染色体的0.3 cM区间内,区间内5个高可信基因中包括已克隆的芒长抑制基因TraesCS5A02G542800(B1)(图1)。其次,通过将克隆的B1基因序列与已发布的六倍体小麦Attraktion(无芒)和中国春(B2和Hd基因控制无芒)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比较,发现Attraktion的5AL染色体上有5个B1基因位于相邻的5个重复片段序列(约为21 kb)上,而中国春只有1个B1基因(图2)。对无芒亲本SY20和有芒亲本7D1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B1基因所在片段在SY20的测序深度约为7D12的5倍(图2)。最后,TaqMan探针定量试验进一步证实B1基因在SY20等10份无芒材料中的拷贝数均为5个,在7D12等4份有芒材料中拷贝数均为1个(表1)。SY20中B1基因的表达量约为7D12的5倍。序列分析发现,SY20中5个B1拷贝在基因编码区上游1487、1477和911 bp处存在SNP差异。根据三个位置的核苷酸类型,可以将SY20中的5个拷贝分为GGC、GGT、TAT三种类型,而7D12中的单拷贝为GGC类型。双荧光素酶瞬时转化试验表明,SY20中的三种类型启动子(AWproS1: SY20-GGC、 AWproS2:SY20-GGT、AWproS3:SY20-TAT)以及7D12中的启动子(AWproD: 7D12-GGC)均有表达活性(图3)。研究结果揭示了B1基因拷贝数差异对小麦芒长有重要影响,为B1基因功能的进一步解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1 7D12和SY20的表型及芒长抑制基因B1的定位
图2 不同小麦材料中B1基因序列所在基因组区域的重复单元与测序深度分析
图3 7D12和SY20不同类型启动子效率分析
表1 TaqMan检测B1基因的拷贝数
作者和基金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金龙为该文第一作者,马骏副教授为通信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300501)资助。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