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孤独丨社论前沿

2022/11/24 13:53:00  阅读:121 发布者:

编者按:当社会关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本期推送的文章发表于2022年的《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它强调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孤独感的分布差异,以及影响孤独感的四种宏观因素,包括观念和规范、家庭及社会生活、科技和数字化,以及居住条件和个人资源。

引言

当社会关系不足时,人们会感到孤独。人们通常将孤独感看作是一种令人难受的体验。孤独感还会导致许多短期和长期性的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病以及短寿等。孤独感也被视为一种亟待回应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英国、德国、日本和欧盟,应对孤独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政治议题。

孤独感是一种个体的体验,而且大多数经验研究都强调孤独感与个人特征有关。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健康较差的人往往更加孤独。因为老年人的健康往往较差,所以老年也是孤独感的一个关键性的风险因素。然而,尽管老年人群拥有较高的孤独感,但是年轻群体中孤独感也较高;有研究认为,年龄和孤独感之间没有关系。边缘性社会群体拥有较高的孤独感,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容易遭受到各种社会压力,比如歧视和排斥。孤独感也与个性有关。最后,社会关系的特征能够影响孤独感。拥有伴侣、较大的社会网、频繁的社会互动以及高质量的社会关系都能降低孤独感。

然而,独孤感也与更大的社会环境有关,包含社会历史情境以及地理和文化环境。一方面,宏观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特征。另一方面,宏观因素能够调节个体因素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篇文章着重讨论了孤独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差异及其原因。

不同时期的孤独感

在许多新闻头条中,孤独感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客观的社会隔离在过去半个时间变得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孤独感是否也在升高。分析孤独感的长期趋势最理想的办法是追踪大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然而,既有的调查仅仅在部分年度中增加了孤独感测量。

另一种方式则是基于既有调查,来探究平均的孤独感水平如何随时间变化。有关中国样本的元分析发现,独孤感在不断上升。但是,这一趋势在年轻人中并不一致。因此,这种跨时元分析存在许多局限性。

许多社会都在经历宏观层面的巨大变迁。第一,文化观念在持续变化。比如,个体主义在不断增强。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关系的重要性发生改变。比如,朋友关系变得更加重要,而家庭关系越来越包容,且不再限于血缘关系。另一种文化观念是物质主义,它指的是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获得的重视程度。物质主义与许多负面后果有关,比如孤独感。此外,政治观念和态度也可能影响孤独感。

第二,家庭和社会生活影响孤独感。如今,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结婚,而且结婚较晚,更倾向于离婚、独居或组建非传统的家庭。与其他人居住和结婚与较低的孤独感有关。然而,随着婚姻观念的消解,独自居住或不结婚的影响正在式微。

第三,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互动方式。数字化对于孤独感的影响是复杂的。整体上,社会互动的数字化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较弱,而且它们之间的因果方向不明。

许多国家都在经历日益频繁的居住流动。居住流动能够中断社会网络。因此,迁徙会使人经历独孤感,但是也会激励人们去扩散社会网络。居住流动对于孤独感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建立新的、以及维持旧的社会网络。

最后,个体资源和生活条件影响孤独感。在宏观经济指标中,贫困率和失业率是两个助长独孤感的因素。如今,人们拥有的个体资源比以前更多。然而,这不意味着,现在的孤独感变少了。宏观环境的变化与孤独感的关系十分复杂。在多数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可能与国民孤独感水平有关,但是老龄化的效应可能会被老年人群更多的社会互动机会所抵消。

总之,宏观因素对于孤独感的影响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是,这些关系很复杂,而且受到不同机制的中介。而且,有关时间趋势的相关分析往往站不住脚,这对建立因果关联提出了很大的方法论挑战。

不同空间的孤独感

孤独感可能在不同地域有所差异,其中既包括国内差异,也包括国际差异。大多数比较研究讨论了欧洲国家的孤独感现象,这些研究发现,在北欧和东欧国家及其他前苏联国家中孤独感最低。整体上,这些研究表明,孤独感存在着国际差异。

国际差异部分上是由于方法相关的原因。比如,不同国家的调查应答率不同。而且,国际差异也可能源于对孤独感概念的不同理解。此外,不同国家在宏观因素上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国民孤独感。大量研究讨论了文化观念,特别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一方面,独孤感可能在个体主义浓厚的文化中表现明显。另一方面,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孤独感也可能盛行,因为社会关系可能不够充足。而且,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孤独感可能导致社会污名,因为人们不愿意表露自己孤独的感受。在欧洲,集体主义较明显的国家中孤独感水平相对较高。此外,文化观念可能会调节个体因素与孤独感的关系。比如,独居的负面影响在个体主义社会较弱。

需要说明的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区分遭受了很多批评,因为它无法概括众多方面的国际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准确地定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之外,国民的社会人口学结构也可能影响孤独感的国际差异。

在于国家内部,孤独感也存在区域的差异。德国和英国的研究都表明,地区因素解释了部分的孤独感程度。这些地区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的、物理的、以及社区的环境。物理和社会人口学特征可以被概括进个人资源和居住条件因素中,而社区环境则主要描述了社区的文化及社会方面。而且,居民的社会人口学结构也会影响孤独感。

将宏观因素与孤独感联系起来

整体而言,宏观因素,包括观念、家庭和社会网络、技术以及居住环境,可能会影响居民的孤独感水平。但是,对于时间和空间差异,我们很难发现宏观环境因素与孤独感之间的稳健关联。

原因可能有很多。第一,大多数宏观因素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社会关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次,宏观因素对于孤独感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在不同的社会子群体中存在差异。第三,大多数宏观因素的影响可能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周期中得以展现,因此这种影响可能是微弱的,缓慢的和滞后的。

政策意义

对于宏观因素如何影响孤独感的更好认识,有助于提出证据为本的公共政策建议。第一,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应该被过高估计,即便是在个体层面,孤独感的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独特的。同时,宏观因素的重要性不应该被轻视。宏观因素的变化,比如人口转型或者规范及观念变迁,都会影响某一类人群中的孤独感。最后,宏观因素可能会调节个体层面因素与孤独感的关系。比如,婚姻的保护性作用可能受到有关婚姻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应对孤独感的政策必须被重新评估,甚至加以调整。

小结

宏观因素对孤独感的系统性影响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在实际上却很难探究。宏观因素对于个人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比较微弱。然而,这不意味着,宏观因素不应该被考虑:宏观因素的效应通常随着时间不断累积,通过间接的路径产生影响,并且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不同。

为了深化对于宏观因素和孤独感的认识,我们有必要扩展已有的数据库。代表性样本有助于获得有效的结果,但是代表性也可能会存在偏误。研究者必须经常收集有关社会网络、社区和地区的多层次资料。许多个体层面的指标都可以被总加到更高层面。而且,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那些真正属于宏观的因素。此外,定期地开展调查十分有必要。宏观因素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因此,这一关系只能使用追踪数据来分析。

对于宏观因素的孤独感效应的理解有助于识别因果,从而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发展。随机控制实验以及其他非实验研究都能用于因果推断。最后,一个广泛的数据库能够有助于开展有关孤独感之时空趋势的整合性分析。宏观因素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会因时间和空间而不同。然而,在方法上,分析这种时空差异的研究却很少。学者可以使用时空元分析(spatiotemporal meta-analyses)来进一步探究孤独感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总而言之,基于代表性样本的纵向和多层次调查有助于理解孤独感的时空差异。作者呼吁大型的、跨国的面板调查的研究者和资助者加入标准化的孤独感指标。此外,全球的研究者也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定期测量孤独感,以推动孤独感数据库的建设。

文献来源:Luhmann, M., Buecker, S. & Rüsberg, M. Loneliness across time and space. Nat Rev Psychol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4159-022-00124-1

转自:“社论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