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拉纳费米子是一种假设粒子,它是它自己的反粒子。因为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这一特殊属性,发现它的踪迹对解释宇宙中各种未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马约拉纳费米子因可以在量子计算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比特,考虑到目前量子计算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包括微软、IBM等知名IT巨头纷纷投入大量资金,争相占领量子计算领域的制高点。
2017年7月2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王康隆/何庆林课题组主导,斯坦福大学张首晟课题组及上海科技大学寇煦丰课题组等8家单位合作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hiral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a quantum anomalous Hall insulator–superconductor struc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与超导体结合的异质结构中发现了一维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此次工作也是继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课题组(在Phys. Rev. Lett 上发表题为“Majorana Zero Mode Detected with Spin Selective Andreev Reflection in the Vortex of a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的研究论文)发现基态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之后,该领域又一重大发现,这让我们距离彻底揭开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神秘面纱又近了一步。
在2021年12月16日,Science 发表了关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文章,文章中指出结论不可靠(点击阅读)。在2022年11月17日,该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原始和公布的数据的分析显示出严重的违规和不符之处。
另外,2020年3月27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S. Vaitiekėnas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Flux-induced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ivity in full-shell nanowi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使用磁通量施加到围绕半导体纳米线芯的完整超导壳的 TSC 的途径。隧道进入磁芯揭示了接近零外加磁通的硬感应间隙,对应于零相绕组,以及一个在一个外加磁通量子周围具有离散零能态的带隙区域,对应于 2π 相绕组。 理论分析表明,超导相的绕组可以引起向支持马约拉纳零模式的拓扑相的转变。在一个通量量子周围测得的库仑阻塞峰间距显示出长度依赖性,这与纳米线末端存在马约拉纳模式一致。该研究的发现开启了研究该系统中介观物理和拓扑物理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在2021年7月30日,Science 发表了关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文章,文章中指出结论不可靠。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发表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文章,近95%以上的文章都会被撤稿(点击阅读)。
2017年8月24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Erik P. A. M. Bakkers团队(张浩是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pitaxy of advanced nanowire quantum devi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一种通用自下而上合成复杂量子器件的技术,特别关注具有预定义数量的超导岛的纳米线网络。结构分析证实了纳米线结的高结晶质量,以及外延超导体-半导体界面。该研究方法为实现外延三维量子架构开辟了新途径,这些架构有可能成为各种量子器件的关键组件。但是,在2022年4月20日,该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一些数据被不当删除或裁剪,导致结论存疑(点击阅读)。
2018年3月28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张浩(现在清华大学任职副教授)等人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Quantized Majorana conduc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捕捉到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即在一种特殊的超导体中潜伏着不寻常的粒子。这一结果证实了近十年前首次作出的理论预测。这种量子化电导平台的观测不仅再一次强有力的证明了马约拉纳零模(Majorana zero-modes)的存在,而且为今后的实验设计提供给了一个平台。该项成果进一步地促进拓扑量子计算的发展。2021年4月8日,该文章被撤稿(点击阅读)。
总之,对于马约拉纳费米子领域,到底有多少结果可以重复,不是很清楚,iMedicines会长期关注马约拉纳费米子领域,对于后续的发展,我们会第一时间系统报道。
2017年7月21日,Science 发表了Q. L. He等人的报告“Chiral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a quantum anomalous Hall insulator–superconductor structure”文章(1)。未能再现发现的读者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文件,作者提供了原始数据文件。随后,原始数据的来源受到了质疑;此外,对原始和公布的数据的分析显示出严重的违规和不符之处。这些问题已经导致Science 杂志的编辑们对这篇论文的结论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因此我们将进行撤稿。
作者A. L. Stern, J. Wang和B. Lian同意这一决定。作者 Q. L. He, L. Pan, X. Che, G. Yin, E. S. Choi, K. Murata, X. Kou, Z. Chen, T. Nie, Q. Shao, Y. Fan, K. Liu, J. Xia及 K. L. Wang 对此决定持不同意见。作者E. C. Burks和Q. Zhou没有回应。张首晟已经去世。
本撤回声明取代了2021年12月16日(2)发布的编辑关注声明。
文中所提文章:
[1]Q. L. He et al., Science 357, 294 (2017).
[2]H. H. Thorp, Science 374, 1454 (2021).
参考消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g279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5849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7575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