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约翰•D.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追逐深渊》

2022/11/24 8:57:12  阅读:564 发布者:

生平经历

约翰D.彼得斯1958年出生,在美国马塞诸塞州长大,20世纪70年代在杨百翰大学英语专业求学,1980年至1982年间先后在犹他大学获得英语专业本科学位和语言交流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获斯坦福大学传播理论与研究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执教于衣阿华大学,2008年起担任传播研究系主任。在此期间,彼得斯曾以访问学者等身份赴荷兰、希腊、英国、西班牙等地的大学进行研究和交流,多次在美国国内、国际参与学术会议和演讲。1999年出版的《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在次年获得美国传播学界最高奖项——美国传播学会奖。彼得斯的哲学和传播学论文散见于《大众传播批评》《媒介、文化与社会》《社会学理论》等权威学术刊物上。主要著作除了《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外,还有《追逐深渊》《大众媒介和美国社会思潮》《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等,其中后两本为与人合作编写。

主要理论(方法)贡献

1999年,彼得斯的著作《交流的无奈》出版,本书以其对传播思想史的独特书写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交流的无奈》熔哲学史、政治史、媒介技术史为一炉,把“交流”这一人类行为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其之思考放入有数千年历史的西方思想传统中,试图回答“交流在何种意义上是可能的”这一问题。之所以需要将问题限定为“在何种意义上”,是因为彼得斯在书中否定了西方思想传统中“天使般的交流”这一沟通的完美形态。彼得斯指出人的主体性或者自主性本身就构成了“天使般的交流”的障碍,人的头脑之间不可能直接沟通。而“完美的交流”所面临的另一个核心困境在于因为交流都会涉及媒介,无论这个媒介是语词还是机器,只要是多了媒介就一定要冒意义被扭曲的风险。所以在彼得斯眼中,与其说交流是为了“心连心”,不如说交流是“一场没有保证的冒险,而凭借着符号去建立联系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一场赌博”。

彼得斯对传播学史的书写具有创新性,他既不接受批判研究与经验研究这个学科史中经典的二元对立,也不循着5W模式衍生出来的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来寻找这个学科的边界,而是从“交流”这个词本身出发,致力于书写交流及与交流密切相关的思想的历史,将其上溯至耶稣、苏格拉底,下访至黑格尔、克尔凯郭尔等。彼得斯认为一部传播学史应当回答我们今时今日对于“交流”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与理解因何而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重新发掘了人类对于“传播”的内涵的探索史,也扩展了传播学的学科版图。同时,彼得斯也不像一般研究传播学史的学者那样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上,或放在学科内部理论的变迁上,而总是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学科的边界,视整个思想史和社会史为背景。正因为彼得斯对传播的研究另辟蹊径,才使其被同行称作“今天书写‘交流’的人中最有意思的一个”。

相关著作

《交流的无奈》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