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约翰·费斯克: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和实践者

2022/11/24 8:53:44  阅读:743 发布者:

生平经历

约翰•费斯克1939年出生于英格兰,在大不列颠完成学业,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本人就是一位大众文化迷。读书期间,伯明翰学派日渐盛行,费斯克受此影响,对大众文化极为关注,比如对麦当娜十分喜爱。毕业后,他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霍尔的领导下工作。从剑桥大学毕业以后,他在世界各地任教,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如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科廷大学任教,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传播艺术系任教。

主要理论(方法)贡献

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和实践者,约翰•费斯克继承并发展了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径。随着他在世界各地任教,他逐渐将大众文化研究推广到了美国、澳洲、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对文化研究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受众研究成为当今美国的一个学术热点,与费斯克将英国文化研究引入美国是有很大关系的。费斯克在文化研究上的乐观论述也影响了美国的受众研究。费斯克在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学部的传播及文化研究课程,1983年负责“媒介研究”和“传播研究”课程项目。

对于传播学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的问题,费斯克在《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中认为传播是研究传播过程的,但需要多学科的研究取向,才能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他假定所有传播都包含符号和代码,建议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传播现象,认为研究传播也要研究它所结合的文化。从而,他将传播宽泛地定义为“借助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是费斯克撰写的教材。书中将传播学研究分为两个主要学派:“过程学派”和“符号学派”。他概述了一系列分析传播实例的方法,并阐述了支撑它们的各种基础理论,使读者能够从新闻照片或电视节目等传播现象中,梳理出暗藏的文化内涵。

谈到对传播学科布局的贡献,可以说费斯克是一位调和主义者。费斯克的文化研究是从反思霍尔和托妮•贝内特等所归纳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之局限性开始的。费斯克引入了第三种研究视野,即“双重聚焦”的视野,既聚焦于结构,又聚焦于大众抵制宰制性力量的能动性、辨识力和创造力。费斯克试图以此更全面地认识大众文化。他颠覆了把群众当做乌合之众的精英主义,突出强调了大众的主动性,充分肯定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指出大众文化是进步的、微观的。费斯克是文化研究转向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将高雅文化看做抵制资本主义的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文化研究开始强调媒介文化及观众在阐释媒介产品时所表现出的抵抗,而法兰克福学派倾向于强调大众文化被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质化。凯尔纳将这一转变称为“后现代的文化研究转向”,并将费斯克列为文化研究与法兰克福学派分道扬镳的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关著作

《理论大众文化》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