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鲍德里亚:模拟和拟像、媒介和信息、科学和新技术、内爆和超现实
2022/11/24 8:50:18 阅读:519 发布者:
生平经历
鲍德里亚于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兰斯,与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比较,他的成长生涯和心灵历程都具有特殊性。他并没有在知识环境里长大,而生长在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的法国传统家庭。在高中阶段后,他与父母决裂,这种“决裂的模式”,平行位移式的深刻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生活。作为一位有天分的学生,他没有沿袭传统的受教育路线,而逃离了大学预备班。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他不得不在教授了许多年的语言课程后,为得到一份大学的工作而艰苦努力。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因为翻译了彼得·魏斯的戏剧作品而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同时,他还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布莱希特著作的法语译者。1966年,他终于在巴黎第十大学(楠泰尔学院)获得了一份教席,但两年后学生运动爆发。这时,他开始与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发生联系,但在政治立场上,却在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决定论之间采取了折衷态度,与当时知识分子的主流姿态产生了偏离。
从60年代末开始,他在楠泰尔学院社会学系继续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正如鲍德里亚自己的回顾所言:“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由此足见他在体制内“反体制”的革命态度,尽管他曾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学术体制之中,而且始终生活在其中,并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了基本的认同。
逐渐地,他的研究开始把新兴的“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包容进来,在当时,这些问题还是“并不能成为学术”的非学术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鲍德里亚可以说是一位“始终追逐时髦”的人,这也是很多人对他的初步印象,这种时尚化的取向一直伴随着他的学术生涯。同时,尽管他也致力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但他的思想套路却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大异其趣,尤其与阿多诺式的咄咄逼人的精英文化立场迥异。鲍德里亚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的积极解析,这种解析同时吸收了罗兰·巴特、麦克卢汉等人思想的精义。在70年代末期,在担任了一阵编辑的工作之后,他的生活曾一度陷入了危机。此后,鲍德里亚的工作和写作才稳定下来。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头衔后,他便辞去了大学教职,开始专心从事写作还有摄影创作。在90年代末期,他又因摄影而赢得赞誉,并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举办了摄影展,从而呈现出与一般的社会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鲍德里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根据消费、媒介、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重新思考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关注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意义和活动的世界,并由此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对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他的文本中消失了。随之,模拟(simulations)和拟像(simulacra)、媒介和信息、科学和新技术、内爆和超现实构成了一个新的后现代世界——在他的理论建构中——当它创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思想和经验时,消除了以往的工业社会模式中所有的边界、分类以及价值。
2007年3月6日鲍德里亚在巴黎病逝。
主要理论(方法)贡献
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是他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之一。《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则让他风靡于大众,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我国后现代主义学界批判、理解消费社会的思想基础。
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做“后现代”的年代,让·鲍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
相关著作
《象征交换与死亡》
《消费社会》
《生产之镜》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