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哲学 | 陈先达:再谈智慧相通
2022/11/23 16:39:09 阅读:121 发布者:
哲学有民族性,但哲学作为智慧是相通的,因为智慧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请注意,我说的是智慧,而不是哲学体系。哲学体系,既有智慧的,也有非智慧的,仅属于时代或个人,或仅仅与政治相关。例如,黑格尔的哲学包含智慧,他关于发展的观点,关于事物整体性的观点,关于矛盾的观点,关于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关于否定辩证法的观点,关于异化的观点等,都包含智慧,但他关于世界由绝对观念支配,关于普鲁士是绝对观念的实现等观点,则是在为腐朽落后的普鲁士王朝作辩护,显然是非哲学、非智慧的。
哲学可以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甚至哲学家个人的特性,但其中包含的智慧是相通的。研究哲学,要注意把其中包含的哲学智慧和仅属于个人的东西区分开来。我认为世界各国民间谚语格言中包含的智慧是相通的,因为谚语格言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小雅》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如履薄冰”来教导人们,做事尤其做大事,应该谨慎、应该像踩着薄冰过河一样。这类东方智慧,其实西方也有,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在薄冰上行走,速度就是安全”,二者道理相通。因为这个智慧的依据,是生活经验,是冰的物理特性。冰的物理特性即承重能力有限,全世界都一样。人们的实践经验和日常生活都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哲学的升华也必然相似。
价值也是一样。人类由于生活经验的共同性,可以有共同认可的价值。但价值观却不同,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批判“普世价值”,不是批判价值本身,而是因为西方把它的价值观说成是普世的,以普世价值观冒充普世价值。我们并不反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只是反对西方把它关于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解释认定为普世的。当西方把它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诠释认定为普世的,这种普世性就是虚伪的,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为接受这种普世价值,就意味着接受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西方解释,接受西方设计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和发展道路。现在有些学者鼓吹中国要回到人类的共同道路,这是鼓吹西方普世价值的另一种含蓄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共同道路是走向共产主义,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是走向大同,按西方学者的说法是走向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可是,任何人都应该懂得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并不是独立的价值,而是一个社会在政治、法权制度方面的特征,它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依附于具体社会制度。价值是人创造的,不是自然的。自然的叫品质,而不是价值。一块含玉的矿石还只是石头,只有经过打磨才能成为玉。
量体裁衣,鞋要合脚,这是生活经验,一旦上升到哲学就变成一个哲学道理。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适用于一切病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切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唯一模式,我们并不想把它推向全世界。当然,其中包含的经验也可以供参考、借鉴,但最终是否有效还得结合各个国家的国情。没有唯一的适合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也没有唯一的治国万灵药方。恩格斯说过,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是骗局。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万灵药方,它必须结合各国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原题:陈先达哲学随笔三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