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⑪】黄海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2022/11/23 16:34:42 阅读:190 发布者: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 黄海燕,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科研规划与合作处助理研究员。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等交办委托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将其系统贯穿运用于“三大体系”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
1
优化总体布局,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正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源泉,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础,不断适应中国时代发展的需要。
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一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深入研究阐释“两个结合”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修炼的基本功,研究的目光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夯实“四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学理支撑。二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始终把握时代要求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特点,要聚焦新的时代命题,紧密围绕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标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不断巩固学科发展基础,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高质量发展,也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学术交流等各环节。
2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设根植中国的学术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就是要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构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
构建根基深厚的学术体系,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创新学术理论体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就是要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融合发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三是加强学术平台建设,构建学术支撑体系。推进学术研究、传播交流、宣传推介、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学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高端智库创新平台、科研成果传播平台、科研组织与合作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数字集成平台,集聚学术资源优势,为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重要机制保障。
3
掌握历史主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旨在推进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一是加强学术话语建设。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系列新观点、新提法、新论断、新思想,深入系统开展学理阐释,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与各个学科、概念、范畴之间融通发展,形成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述方式、表达风格,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传播阐释好理论创新成果。二是加强政策话语建设。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能力,核心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发展和安全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基础性、战略性、紧迫性问题,推出一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对策研究成果,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咨政建言功能。三是加强国际话语建设。坚守中国立场,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文化合作、学术互鉴、对话互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效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更好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4
提升综合素质,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设立章节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也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一是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化、真理性、原创性、突破性的理论创新,要学好、讲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科研方向,牢记初心使命、牢记江山人民、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重大方针,统筹实施重点人才支持计划和学者资助计划,大力实施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培养工程。进一步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人才队伍,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三是涵养浩然正气与学者风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继承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立足我国国情社情民情,立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扎实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心坎里。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大蓝图”,一步一个脚印把党和国家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部署从纸上蓝图变为壮美现实。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