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表撰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延边教育学会“十四五”课题申报表为例
李英子 李玉明 黄元胜
延边州教育学院
摘 要:撰写高质量的课题申报表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基本保障。提高申报表撰写质量要明确申报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系统掌握准确表述研究题目、充分论证前沿价值、准确表述研究目标、精准匹配成员分工、依序排列预期成果等方面的技术要领。
关键词:课题申报表;存在问题;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求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师能否真正步入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殿堂,始于高质量的课题申报表撰写(以下简称申报表)。课题能否立项,意味着教师能否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以下将结合申报表中的基本要素存在的具体问题,帮助广大一线教师解决撰写申报表时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提高申报表撰写水平,提升申报表的填报质量。
一、申报表填报的问题统计
一份比较完整的课题申报表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情况。主要有课题名称、负责人状况(参加工作时间、职称、学历、单位等)、课题组成员概况(单位、职务、研究分工等)及预期研究时间。二是课题设计论证。主要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三是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包括课题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组成结构、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四是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包括完成时间、成果名称、成果形式等。
在延边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立项申报过程中,共收到延边州八个县市教育学会上报的147份课题立项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经评审后发现,教师在撰写申报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文献综述(46.3%)、课题题目(41%)、研究分工(19%)、研究目标(19%)、预期研究成果(10.2%)、研究内容(9.5%)、问题提出(8.8%)、研究方法(8.2%)、实施步骤(8.2%)、选题意义(7.5%)、参与者学术背景和组成结构(6.1%)、主要参考文献(5.4%)、概念界定(3.4%)、保障条件(3.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2.0%),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上述问题也是课题申报评审时的重要观察点,各个观察点的评审结果将最终影响课题是否能够通过评审,准予立项。
表1.申报表存在问题统计
二、申报表填报的内在逻辑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发现,许多教师在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往往片面地理解课题研究过程,甚至把课题研究过程当成是“拼凑”论文、工作总结、教案等资料的过程。在这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下直接导致《申报表》撰写的质量不高,根本不了解申报表是什么、为什么要撰写申报表,更不要说是如何正确填报申报表了。课题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探索过程,课题研究的整个研究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序进行的,而非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由此可知,课题正式立项前填报的《申报表》是课题主持人向科研课题发布部门提交的一份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以此系统阐述自己的研究设计过程。因此,申报表在课题立项前的评审过程中至关重要,决定着课题能否正式通过立项评审。
了解申报表的重要性之后,还要弄清楚申报表的内在逻辑。不同课题发布部门的申报表格式或内容会有所区别,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如前所述,延边教育学会的申报表主要报告三大部分:基本情况、课题设计论证及课题研究科学性分析。
首先,基本情况主要是阐述主持人是谁、要研究什么、团队成员如何、什么时间完成研究。其次,课题设计论证是《申报表》的主体部分,要重点阐述。其中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没有研究现状分析,就无法判断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选题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就要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并分析研究的创新点。最后围绕研究目标与内容,设计研究方法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再次,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背景、组成结构以及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保障条件。最后,提前预设课题的研究成果,规定预期完成的时间及人员,并对成果进行必要的分类。
三、申报表填报的技术要领
1. 准确适度表述研究题目
课题题目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基本涵盖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四个要素。其中研究内容必须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可以体现其一,研究方法在《申报表》中课题论证部分体现即可。课题题目的语言表述杜绝使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式,以及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
课题题目存在题目过大、研究范围不具体、表述不规范的现象。例如“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研究”这个题目中一线教师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技术有限,会导致大题小做,研究不深、不透,难以取得研究成果。一线教师应选择“小”而“实”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再如“统编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研究”中的“统编语文”是课题的研究范围,但是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个学段。可修改为“统编高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研究”。其中“统编高中语文”是研究范围,“单元主题教学”是研究内容。再如“以教师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此题目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非研究的具体内容,属于结论式语句,不符合题目语言规范,将其改为“基于小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2. 充分论证前沿价值
明确题目后,需要对与主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做充分了解,把握这个领域的研究前沿,对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搜集、阅读,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即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关键是要正确判断选题的方向性,把握前沿的问题,这是一个课题有无价值的关键之处。
一线教师在撰写文献综述时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罗列观点,无述评;二是无国外研究现状;三是无国内外现状,只有自己的观点;四是用研究意义代替文献综述。究其原因,很多教师认为文献综述可有可无,只凭个人经验简单阐述,由此也导致《申报表》中其他要素表述不准确、不规范,如“研究意义”的依据就是从文献综述中梳理、归纳得来的;还有创新点的选取,如果课题负责人对相关领域,前人都研究了什么,研究到了哪种程度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创新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确定课题的研究价值。所以充分论证课题的前沿价值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前提。
写好文献综述要理清结构,至少包含前言、主题、总结三个部分。前言即简明扼要的介绍研究主题的现状和焦点,阐明写作目的;主题即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文献、观点分门别类,整理归纳,阐明相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此进行评述;总结即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出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3. 准确具体表述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指课题研究最终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结果,对课题研究具有定向作用和指导作用。表述时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用恰当的语言把目标准确地表达出来,目标要适度,不可过高或多低,目标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却不可交叉重叠。目标表述一般多以模式、策略、途径、办法、工具、效果、水平等词语结尾。
一线教师在目标表述时语言啰嗦,含糊不清,甚至是将过程看成结果,将研究内容当做研究目标。如“幼儿园游戏化插板数学思维活动的实践研究”,此课题的研究目标有四个:(1)探索幼儿园游戏化插板数学思维活动存在的问题;(2)摸索幼儿园游戏化插板数学思维活动方法与策略;(3)形成幼儿园游戏化插板数学思维活动教学教材资源;(4)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思维成长型幼儿。其目标(1)“探索幼儿园游戏化插板数学思维活动存在的问题”,从表述来看“探索某方面存在的问题”即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而非终点,所以目标(1)是为了实现研究目标而涉及的研究问题,不属于最终的研究目标,而是研究内容。目标中的(2)(3)(4),“摸索……方法和策略”“形成……资源”“提高……水平”,这是课题最终要达到的结果,要取得的效果,基本符合目标描述的要求。
4. 精准匹配成员分工
研究分工是课题负责人在设计研究方案时根据课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需要,挑选出适合的研究成员,并根据任务性质及成员个人特质进行匹配分工。合理科学的研究分工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事先规划,合理选人,课题组成立前要对成员的数量、能力进行事先规划,为合理选人做好准备;二是知人善用、合理分工,要对每一个成员的科研素养有深入了解,以便分工合理,各尽所能;三是围绕任务,贴合内容,填写《申报表》时既要紧紧围绕研究任务进行分工,如前期调研、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培训等,也要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工。
填报研究分工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分工笼统不够细致明确,如“小学整本书阅读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此课题四位研究成员的分工均是“实践研究”,没有围绕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具体说明进行哪方面的实践研究;二是仅围绕研究任务进行任务分工,而不贴合研究内容进行实质性研究工作分工,如“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数学中年段笔算教学策略研究”,此课题的研究分工:“课题研究的实施者负责拍摄、记录及材料的保存、归档、装订等工作。”仅根据研究任务进行了任务分工,却没有体现其研究内容。了解其研究内容后可以将研究分工具体为:负责研究中年段笔算乘除法的教学策略;研究算法多样性与优化的策略;研究学生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的策略。由此可见,正确的研究分工要做到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对成员的研究工作进行精准匹配。
5. 依序排列预期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是通过课题研究完成研究内容,达到研究目标,最终展示出来的形式,如:研究报告、论文、著作、译著、政策咨询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工具书、正式出版的教材、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专利等其他成果。
填报《申报表》时研究成果要按照成果形成的时间顺序以及成果形式的内在逻辑顺序填写。而一线教师在填报预期成果时出现:不按时间顺序填写;各类成果不按逻辑顺序排列;成果负责人全为主持人一人的问题。例如“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课题成果,如表2所示。
表2.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首先,成果负责人不明确。此课题包括负责人在内一共8人,但是三项预期成果的负责人均是课题主持人。对于一个有多名成员参与的课题,每个人都应该有相应的研究分工和责任分工。撰写者应按照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来确定具体负责人,而不是单指课题总负责人。
其次,成果排序最好按照完成时间顺序排序。各类成果完成时间都集中在2024年5月同一时间完成,这样会分散人力、物力,给课题组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影响成果的质量。课题组应该根据研究内容把成果完成时间分开,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去完成相应的成果,保证成果质量。
再次,成果排序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教师上课前一定先有教案,上完课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经过调整之后才能够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课例,形成一定经验之后方可形成论文,这些成果之间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应在研究报告形成之前完成,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其他成果的内容应在研究报告中有所体现。
总之,一线教师应该深入理解申报表中各个要素的内涵,结合课题研究需要,准确表述各要素的内容,体现课题负责人的统筹、规划能力,课题组的实施能力以及取得预期研究成果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申报表》的撰写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的通过率,为切实保障课题的研究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素材来源于: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1,35(06),206-209
转自:“老师成长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