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弥合数字鸿沟,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2022/11/23 10:08:34  阅读:338 发布者:

202211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桐乡乌镇开幕,主题为“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峰会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

据新华社报道,1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信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

“共建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未来”,这份自信和底气从哪里来?让我们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发布的报告中,看见中国为弥合数字鸿沟作出的努力——

作者 / 朱小意

审核 / 吉雨涵 毛婉怡 段涵

引入

你是否能想象,如果有一天你无法使用“健康码”“免密支付”“预约挂号”,那会是怎样的场景?

你是否也看见,“无健康码被拒之门外”“不会线上自主挂号而受阻”等新闻频现于报端?

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会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服务,然而边缘群体也越来越看不懂数字化服务。本文即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切入,看弥合数字鸿沟,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什么是数字鸿沟?

20228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该报告中,并未对“数字鸿沟”这一名词作出完整明确解释,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普适性概念,在第40页、96页、100页均有提及,语境分别为“……推出针对老年用户群体的适老化功能以及面向听障人群的手语客服,助力特殊群体共跨数字鸿沟”“互联网助力老年群体及残障群体跨越数字鸿沟”“随着老年网民占比的逐步提高,代际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仍未充分弥合,互联网发展仍有待深度协同”。而通过查询以往的统计报告,并未在第148CNNIC报告中检索到“数字鸿沟”一词,该词最早出现在第49CNNIC报告中,使用语境为老年群体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具体表述为“助力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还需要关注老年群体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通过搜索学界对“数字鸿沟”一词的解释可知,“数字鸿沟”一词是在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的《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数字鸿沟”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即ABCD

Access指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的差异;

Basic skills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收益;

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周裕琼教授借鉴传播学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提出数字鸿沟的三个维度——接入沟、使用沟、素养沟。结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对于“数字鸿沟”的理解和分析可以这样来认识:Access可以理解为接入沟,Basic skills可以理解为使用沟,ContentDesire可以理解为素养沟。我们可通过阅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窥见一隅我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网民应用互联网、网络素养培育等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

若将“数字鸿沟”拆分为上述提及的ABCD四个维度,则可以发现,从宏观上来看,每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即是对我国互联网数字化建设概况的整体性描述,对我国互联网在接入沟、使用沟、素养沟方面所取得的贡献作出了宏观上的勾勒;此外,第50CNNIC报告中的第一章《互联网基础建设状况》、第二章《网民结构状况》、第三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及报告末尾的附录中给出的具体数据和相关分析也能较为完整地反映我国在弥合国内“数字鸿沟”上的成就。

01

接入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来看,第一章《互联网基础建设状况》中给出了翔实精确的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2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9192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63079/32IPv6活跃用户数达6.83亿;域名总数为3380万个…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035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0.35亿个…”

202111月与20226月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建设对比

在互联网接入环境上,根据报告呈现的统计数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较为多元,为用户上网提供设备便利。截至20226月,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中普及率和使用率最高的设备为手机(高达99.6%),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68亿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达4.55亿户,呈现稳中有增态势,取得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的显著工作成效。此外,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占据了较大的使用比重(分别为32.6%33.3%27.6%),和人们的日常上网行为密不可分。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我国三大电信企业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情况

二是固定宽带接入覆盖面更广、质量更高,光纤及蜂窝物联网终端发展出色。截至20226月,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111万户,光纤接入(FTTH/O)用户规模达5.34亿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6.39亿户,5G和千兆光网深度融合应用,5G+工业、5G+医疗、5G+教育等多领域融合拓展,互联网接入质量程度不断优化。

而通过查阅早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10月),当时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量仅为29.9万台,我国上网用户数仅为62万,大部分用户通过拨号上网,CN下注册域名数量合计4066个;19997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146万台,我国上网人数400万,CN下注册域名数量合计29045个。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从零到一,极大弥补了接入端数字鸿沟,取得令人瞩目的信息化建设成就。

02

使用沟——网民应用互联网状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47亿,占全体网民比例的99.6%,可见手机作为便携、简单且相对低价易得的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为网民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方便的入口。

在应用互联网状况上,根据报告呈现的统计数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不断加强乡镇农村互联网建设,应用互联网助力农村数字化。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从20206月的76.4%攀升至20226月的82.9%,提升了6.5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网民城乡结构不断优化。

互联网助力“智慧农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林牧渔等产业交织融合,“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农村电商零售盘活农村经济活力、刺激消费循环,互联网技术广泛使用于农村产业,助力农村数字化、智能化。

二是完善数字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服务,不断满足特殊群体互联网使用需求。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组织完成对452家网站和APP的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和评测,不断贴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应用需求”,我国信息化建设全面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互联网使用需求,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成员共享数字化、信息化福祉,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温暖贴心的互联网使用体验。

此外,除了看到我国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外,也应当看到我国仍然存在相当规模的非网民群体。“截至2022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62亿…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比例为41.6%”,非网民群体因无法接入网络,与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存在较大的割裂感,日常生活极为不便。具体来看,位居不便之首的是“没有健康码,无法进出一些公共场所”,占比达27.9%,另外“线下服务网点减少,办事难”“买不到票、挂不上号”“无法及时获取信息”“无法现金支付”等情况也较为突出,非网民群体因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年龄因素和设备不足等主客观原因,在互联网使用上与网民群体存在不容忽视的数字鸿沟现象,需要重点关注并思考妥善缓解方案。

03

素养沟——网民的网络素养培育

2022年上半年我国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应用类型涵盖即时通信、短视频、网络支付/购物、网络新闻、网络直播等不同范围,其中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的应用类型为短视频,较202112月增长2805万,增长率达3.0%;即时通信类应用的用户规模最大,网民使用率高达97.7%。即时通信中的小程序、视频号及其他个性化关怀模式,极大优化用户体验,在降低信息获取难度的同时扩大优质信息内容供给,促进网民的互联网素养培育。

百度开屏产品矩阵

截至20226月,搜索引擎类应用网民使用率达78.2%,各类互联网企业深入探索搜索引擎领域,优化布局搜索产品矩阵,用户可选择多元化搜索平台以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

用户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收看各类政经、文娱、社会时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使用在线办公软件,提升办公效率;使用网络购物和支付平台进行多元化购物,维持消费需求;使用短视频、直播、游戏软件满足社会互动心理需求,在赛博空间探索自我虚拟形象的构建之道;在线医疗、网约车等便民软件也因切中消费者需求肯綮而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不断喷涌的信息化社会,用户在弥合了接入端、使用端两个前置条件下的鸿沟后,在素养端得到了数字化社会的哺育,满足了个性化、多元化的上网需求。

04

数字反哺——数字鸿沟的对应面

除了数字鸿沟外,笔者还想浅析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孪生概念——数字反哺(Digital feedback)。数字反哺指的是年轻世代在数字接入、使用和素养上对年长世代的教辅行为,和数字鸿沟的接入沟、使用沟、素养沟相类比,数字反哺也应包含三个对应维度:接入(器物)反哺、技能反哺、素养反哺。“器物反哺”指子女在智能设备方面的赠予或传递,“技能反哺”指子女在智能设备功能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持,“素养反哺”则指智能媒介使用观念或理念的子代输入。

以老年群体为例,《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我国3.62亿非网民规模(数据统计至20226月)中的主要群体,占比为41.6%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我国网民群体仅11.3%

可见,作为数字弱势群体代表的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是建设数字包容社会的重要议题,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及素养不高,具体维度有物理接入技能、信息搜索技能、沟通协作技能、数字安全意识、数字内容创造力等。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深入建设,智能移动终端使用愈发频繁,“银发一族”既无法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匹及年轻群体,亦无法理解相对复杂的智能数字化服务,老年群体社会融入感和社会认同感的涵养又该如何谈起?“银发一族”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明显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如何推动老年群体更好融入数字化社会、共享信息化福祉?数字反哺这一兼具传播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行为则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浙江省“两会”期间,浙江省政协重点提请开展《“数智共享”科普专项行动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案,7部门下发通知,围绕交通出行、就医、消费、金融、办事服务、文体活动等智能服务应用重点,计划三年内对全省老年人进行200万人次以上智能手机应用科普培训,2021年、2022年、2023年将分别完成50万、70万、80万以上人次,助力增强老年群体的代际认同感和社会获得感。

此外还有相关调查研究认为,可以增设家庭视角,通过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反哺消弭数字差异,助力老年人数字社会参与,提升边缘银发一族的数字获得感。习惯数字化生存的年轻一代,在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家庭是最小单元的支持系统,年轻人通过家庭代际互动弥补数字代际鸿沟,努力实现数字反哺,有效带动老年人数字融入,是现代数字化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几十年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为跨越、弥合数字鸿沟而作出的巨大努力。

在接入沟,信息基础设施点亮数字贫困地区;在使用沟,互联网深入触达多元业态;在素养沟,海量碎片化信息反向培育公众网络素养。

此外,处于互联网边缘的数字弱势群体开始苏醒,并逐渐走向聚光灯下。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一路向前高歌同时,也不要忘了向后等待,等待那些步履蹒跚却满怀希冀融入数字社会的人们——那是现在的他们,也是未来的我们。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