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医学考博 | 四川大学医学前沿科学中心2023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2/11/18 13:58:58  阅读:553 发布者:

中心2023年博士研究生全部实行“申请-考核”制招生。

一、 招生计划

中心2023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总计27人,已招收直接攻博8人、硕博连读12人。实际招生人数待国家下达2023年招生计划后做适度调整。

二、 报名

(一)报考条件

1. 考生须思想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具备《四川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规定的各项报考条件。

2. 中心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除国家专项计划外,不招收定向生;全日制非定向生的人事档案必须转入学校。

3. 外语报名条件(满足其一):(1)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成绩≥425分;(2)托福成绩≥80分;(3)雅思成绩≥5.5分;(4)硕士阶段英语成绩≥80分;(5)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且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

4. 专家推荐信:需由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学科的正高级专家推荐,其中一份须由报考导师推荐。

(二)网上报名和缴费

网上报名和缴费时间为20221120日至1210日。考生报名前务必仔细阅读《四川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报考院系所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和缴费。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报名和缴费者视为报名无效,不能进入下一环节。

(三)提交申请材料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须下载“提交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自查表”(附件1),并按顺序装订整理材料,于2022121217点前将自查表和申请材料寄送至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办公室(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第八教学楼212办公室;联系人:肖老师;联系电话:028-85421213;邮编:610041)。

①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者资格审查不合格;

②所有材料提交后不予退回;

③材料接收过时不再受理。

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按要求准确填写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因不符合我单位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或因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或提供材料不符合要求、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等造成后续不能参加考核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报名信息经考生提交后一律不作修改,若确需修改的,应在网上报名截止前重新报名。

三、 选拔程序

1. 资格审查

中心将根据考生的网上报名情况和提交的入学申请材料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审查考生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是否提交完善的入学申请材料、是否按时完成缴费手续。资格审查结果预计在202212月下旬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我单位网站相关通知。

2. 材料评议

中心将组织专家对考生的入学申请材料进行集体评议打分,材料评议成绩满分100分。材料评议结果预计在20231月中旬前在中心官网公布。中心将根据考生的材料评议成绩,结合招生计划数确定进入复试考核环节的人员名单。

3. 复试

中心在复试环节对考生的外语能力、专业志趣、专业素养、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全面考察。复试考核的形式与安排详见中心博士研究生复试通知。考生参与复试考核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人。复试成绩折算成百分制成绩低于60分者不得录取。

4.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中心在复试的同时,对考生思想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考核,重点考察考生的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情况。拟录取名单确定后,中心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思想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 体检

体检标准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执行,拟录取考生须于公示期内向中心提交由政府设立的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或四川大学校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原件。

四、 录取

1.考生录取总成绩=材料评议成绩×50%+复试成绩(百分制)×50%

2.录取按照“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依据考生录取总成绩按照录取口径由高到低依次录取。

3.网上公示拟录取名单,经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录取通知书。

五、 招生咨询方式

电话:028-85421213            E-mailscu407@wchscu.cn

六、 受理举报渠道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华西医院行政楼2012办公室

联系方式:028-85422015        邮箱:hxjj@wchscu.cn

七、 其他说明

1.考生的资格审查结果、材料评议成绩、复试成绩和拟录取结果请登录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招生”专栏(http://yz.scu.edu.cn/)或报考院系网站查询。

2.资格审核通过的同学,请将附件4《考生个人成果汇总表》发送至邮箱scu407@wchscu.cn

医学前沿科学中心,由教育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卫健委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联合构成,立足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研究前沿方向,致力于培养一批“医学+”交叉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

教育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

网址http://fscdrmn.wchscu.cn/index.html,电话028-61526672

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批准成立,为全国首批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大数据及生物样本资源,同时依托四川大学优质的人工智能研究技术与人才队伍,开展以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和罕见病等疾病发生发展为主的分子网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重大疾病演进的关键分子靶点、阐释蛋白分子网络调控相互作用及其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并进行相关靶向药物与靶向示踪剂的研发与评价,为疾病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前沿科学基础。

中心联合四川大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卫、生命科学、化学、计算机、材料学等多学科,以疾病分子网络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中心由肿瘤演进研究院、疾病系统遗传研究院、免疫炎症研究院、功能与分子影像研究院、罕见病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构成,各研究院又下辖相关研究室若干。中心科研队伍中正高职称(教授、研究员)80位,副高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17位,共150余位。其中硕士生导师92人,博士生导师64人;高端引进人才20余位。

中心位于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中心具备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实验设施和一流团队,同时拥有国际国内先进的设备平台,包括分子与细胞平台(含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病理技术平台、基因组学平台、质谱平台及反相蛋白芯片(RPPA)平台5个实验技术平台。公共平台现配备大中型仪器设备近30台,为中心提供完整的生物医学科研平台服务体系。中心将打造成为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疾病分子网络前沿领域不可替代的国际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

卫健委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网址http://yjs.cd120.com/daoshi-39.html,电话028-85164034

国家卫健委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获准建设,2003年创建教育部二级学科—移植科学与工程学,2004年获准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年获准国家级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学,2014年获准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4名。拥有实验空间3000余平米,建成细胞培养、组织病理、蛋白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平台。针对组织器官移植和功能恢复等临床前沿问题,围绕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分子病理、肝组织工程、代谢性疾病的分子网络及干预方法、靶向工程药物及蛋白质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共获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70余项,总经费近1亿元。已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240人。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国际英文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1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以研究生参与的工作为基础,申请PCT国际专利7项,其中2项美国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5项,其中9项获得授权。开设移植免疫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等博、硕士课程及全国继续教育课程,是国内重要的移植免疫、分子病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网址http://yjs.cd120.com/daoshi-33.html,电话028-8542208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中心是我国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发源地,分别于1983年和1997年成立了全国首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和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广泛的国际知名度。自2013年起,中心在传统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科优势基础上,结合信息和数据科学,率先在国内提出“真实世界数据科学”,并最早在国内系统性阐述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理论方法体系,并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规划教材。

1.人才梯队

现有华西终身教授2人(王家良教授、李幼平教授),全职工作人员31人(含正高3人、副高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四川省级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兼职教师近30人,分布临床医学各专业。

2.学术平台

中心成立至今已牵头创建多个学术平台,包括:(1)六个省部级平台: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1997);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四川省真实世界数据技术创新中心(2021);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平台(2022,已公示);海南省医保局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重点实验室(2022)。(2)四个国际合作平台: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证据合成;1999);MAGIC中国中心(快速指南推荐;2019);IDEAL中国中心(外科临床研究;2016);ISPOR华西分会(2014)。(3)两个杂志平台:《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北大核心及CSCD收录)和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国际英文期刊收录,IF=6.22)。

3.教学和研究生教育

2002年,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牵头建立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同时批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创建首批新兴交叉二级学科循证医学。2004年,中心正式在循证医学二级学科下招收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中心在全国最早开始主编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教材、招收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生并建立循证医学博士学位授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中心主编《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规划教材共9部,《实用循证医学》、《循证中医药学》等多部专著,至今共培养硕士109人、博士53人和博士后9人。

中心在全国率先为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开设临床科研设计、循证医学等课程。其中,《循证医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先后获得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四川大学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等奖项。

4.科研和学术成果

中心集成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信息学、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优势,已搭建了完整的技术体系,融合临床、组学、文献等多元化数据,整形成关键研究方向,包括:(1)中医药精准研发、评价与使用;(2)创新药械评价与医药决策;(3)创新外科手术评价;(4)临床指南制定与应用;(5)循证决策与管理。

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合作基金4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文章700余篇,其中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IF= 176.1)、柳叶刀(LANCET, IF= 202.7)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IF= 157.3)、英国医学杂志(BMJ, IF= 93.5)等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发表文章16篇。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ritical Care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Annals of Surgery等权威医学及方法学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BMJ杰出研究成就奖、ISPOR杰出分会奖等奖项。

5.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

中心已与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海南省药监和医保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等10余所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系统评价及向临床指南的转化等研究。

近五年,中心成功举办真实世界数据与研究全国大会等大型全国性学术会议 13 次,累计线上及线下参会人数逾万人,尤其是,提出并创办 “真实世界数据与研究全国大会”,已成为该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权威度最高的高峰品牌会议。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网址http://yjs.cd120.com/daoshi-46.html,电话028-85422058

转自:“医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