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张坤、邱金龙等作者在《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第48卷第5期发文《牛活体采卵和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展望》,本文从OPU/IVP的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OPU/IVP技术的进展情况,并针对该技术在良种扩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旨在为完善我国OPU/IVP技术体系和提高牛繁殖生产效率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23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3216114303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Z21C170001)
中文摘要
活体采卵(ovum pick-up, OPU)结合体外胚胎生产(in vitro embryo production, IVP)技术能显著提高牛的繁殖效率,对奶牛和肉牛的良种扩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OPU/IVP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逐步取代体内胚胎生产技术成为胚胎移植的主要技术手段。但是,因其整体效率低下、操作技术难度较大等,该技术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是制约我国奶牛和肉牛遗传改良的重要因素。本文从OPU/IVP的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OPU/IVP技术的进展情况,并针对该技术在良种扩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旨在为完善我国OPU/IVP技术体系和提高牛繁殖生产效率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关键词
奶牛 ; 肉牛 ; 活体采卵 ; 体外胚胎生产 ; 良种扩繁
本文引用格式
邱金龙, 史延, 李爽, 张坤. 牛活体采卵和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2022,48(5):557-565 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1.12.272
QIU Jinlong, SHI Yan, LI Shuang, ZHANG Kun.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of bovine ovum pick-up and in vitro embryo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J]. 2022, 48(5): 557-565.
精选导读
自20世纪80年代活体采卵(ovum pick-up, OPU)/体外胚胎生产(in vitro embryo production, IVP)技术应用相继在牛上获得成功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改进这2项技术,使得这2项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如今,OPU结合IVP已经成为牛快速扩繁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在商业化运营的胚胎移植公司,通过OPU/IVP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每头供体母牛每年生产80~100头犊牛,牛的繁殖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在过去的30多年间,虽然牛OPU/IVP的技术方案在不断完善,但是大量研究表明,OPU/IVP技术依旧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因此,本文将概述近年来OPU/IVP技术在牛胚胎生产中取得的研究进展,从方法和机制方面阐述影响OPU/IVP技术整体效率的因素、OPU/IVP的技术缺陷以及优化OPU/IVP技术体系的措施,并对OPU/IVP技术在未来中国市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部分图表
结论
OPU/IVP技术具有快速扩繁的显著优势,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可供移植的胚胎,相较于传统的体内胚胎移植技术,通过IVP技术产生的胚胎数目和母牛妊娠率都要高出3倍多,从而实现了充分利用优质母牛的遗传资源的目的。此外,全基因选择育种与OPU/IVP繁殖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减少奶牛的世代间隔,便于生产高遗传性状的犊牛。因此,在未来的牛繁殖管理过程中,OPU/IVP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OPU/IVP技术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在未来发展中,OPU/IVP技术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及妊娠和犊牛的异常问题。如果OPU/IVP技术的效率提高一倍,则每个胚胎的培养成本将会减半。高妊娠率必然需要选择最佳时间、最佳发情阶段和最佳质量的胚胎。前沿技术如高通量深度测序和代谢组学的发展,将有助于高质量卵母细胞和胚胎所需的条件的优化。此外,培养基配方的改进和动态化培养系统的实施也将创造出更加贴近母体子宫的内环境,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胚胎发育异常情况的出现。
在未来,中国是乳制品和牛肉产品量增长最快的市场,但是目前中国的牛养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优良种畜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而且OPU/IVP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提高牛养殖的整体水平,中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优良种畜繁殖体系。OPU/IVP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繁殖技术,因此,为了扩大优质种畜的规模,中国需要一批熟练操作OPU/IVP技术的技术人员。繁殖效率是制约养殖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OPU/IVP技术作为主要的繁殖技术在中国未来牛养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本文转自“浙大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转自:“解说科研项目”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