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绿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逆全球化思潮批判
曹绿◆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探究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动力和趋势,以及内蕴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科学分析了人类社会从区域性、封闭性、民族性的历史向整体性、开放性、全球性的世界历史转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展现出宏大而深邃的世界历史视野,为我们认识当今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一种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根本上肯定全球化的同时,就必然彻底否定和内在超越逆全球化。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实践特性和哲学指向,必须发起一场基于思想和理论的深度批判。在此基础之上,强调中国必须审慎应对和处理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坚持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基础定向,推动全球化实现全面变革和转型发展。
——曹绿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6年以来,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当下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其探讨和争论的焦点是:当前全球化是否已经发生逆转或开始退潮,怎样认识和反思全球化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观点是美国杜克大学高柏教授和复旦大学郑宇教授。高柏指出,全球化处于钟摆运动的转折点,即将发生根本性逆转。相反,郑宇论证了全球化并未逆转,只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无论持什么样的观点,对于当前全球化已然出现严重危机,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究竟如何认识当前来势迅猛的逆全球化思潮?逆全球化思潮是不是全球化自身发展中蕴含的内在逻辑?中国该如何应对和处理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为此,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探索和理论探究,全面探讨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主旨及其与全球化的内在关联。研究和分析将证明,逆全球化思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外在特征,绝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实践特性和哲学基础等维度,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理论批判。最后,强调并指出,我国必须坚持以世界历史思想为指导,谨慎处理和应对资本主义主导时期全球化暴露出来的难题和挑战,遏制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推动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定向的全球化实现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扬弃、变革和超越。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主旨及中国学界的理论探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历史思想源远流长。一般而言,维科、康德、黑格尔等先哲最早阐发世界历史思想,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比如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其核心是世界精神的辩证运动,世界精神借助民族精神实现自己自由的终极目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如果说世界历史哲学要在哲学的视角下去考察历史问题的话,那也就是说理性统治世界,世界历史因此就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进程。”对黑格尔的“哲学的世界历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尽管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但是它体现了一种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上的历史洞见,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区域性、开放性、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趋势。
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基础之上,马克思通过自身的哲学革命超越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对其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在登上哲学舞台,试图建构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时,就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在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思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切入资本主义时代的真正现实之中,在其哲学革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强调,是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大工业为标志的生产力向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没有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没有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和殖民统治,就不会有资本主义“世界文学”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讲,资本主义的根本特性就是“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决定了他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的这种扩张特性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另一方面是世界交往的普遍建立。对此,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由此可见,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基点和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而这也是世界历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动力。
基于以上论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呈现出了其思想主旨,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必然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和内在规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然导致民族国家之间逐步消灭旧的分工和交往,必然迫使民族国家或自觉或被动地摆脱民族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最终走向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此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国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参与到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性的变革之中。
今天,人类社会真正全面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新科技革命推动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形成,必然将不同民族和国家卷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理论源于实践,又反映实践;实践决定理论,也检验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使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世界历史方向前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其中,最能反映全球化时代特征的无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继承并推进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而这一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新的全球化实践发展给予理论指导。
在理论阐释和历史实践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奔、黑龙江大学张奎良等为代表的学术前贤,最早开启了研究和探索“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征程。早在1987年,刘奔坚持马克思“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唯物主义观点,并且直接指认“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历史性的事件”。历史步入新的千年之际,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加速,我国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热潮,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是研究基础理论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以北京大学丰子义、北京师范大学杨耕等为代表的学者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问题、理论本质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引领和推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大潮。
第二阶段:21世纪初期至2010年前后,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术界不仅将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实践两者的研究有机统一起来,而且坚持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我国开展全球化的历史实践活动。比如,北京大学李士坤发表《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一文,创造性地将世界历史同全球化发展结合起来展开研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是个案考察和理论重构的创新阶段。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叶险明出版《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一书,标志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叶险明针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全球化等相关方面展开了基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度研究及其尖锐批判,从而为世界历史理论当代形态的构建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思路。
通过以上学理性探究和考察,中国学界加深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的领域和空间,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挖掘和呈现。真正的学术绝不可能离开前贤的研究成果,任何新的创见也绝不可能离开旧有的知识积淀。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学界探究和阐释全球化的内在规定性和客观规律性,以及认识逆全球化思潮的思想根源提供了指导思想,无疑是人们研究全球化发展,同时遏制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的思想理论依据。
二、世界历史理论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超越
人类历史刚刚步入新的21世纪,逆全球化思潮日益兴起,给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如果说,2001年的“9·11事件”标志着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政治层面的萌芽,那么,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则标志着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经济层面的勃发。时至今日,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凸显出来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等重大历史事件。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和本质特性来审视,逆全球化思潮无疑是一种非历史性和非理性的社会思潮,无疑是一种偶然性和短暂性的历史表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彼此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特征,不仅为我们展现出宏大而深邃的世界历史视野,而且为我们认识全球化发展和超越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一种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那么,借助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认识逆全球化思潮的不合理性和非历史性,基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探讨逆全球化思潮的思想根源,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超越。
(一)借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超越逆全球化思潮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逆全球化产生和兴起所应当依据的一种哲学方法论。站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的高度,才能更好地认识逆全球化思潮,进而实现对逆全球化思潮在本质上的内在超越。河南大学吕世荣强调:“马克思的深刻性,不仅在于他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还在于他的方法论原则。就是说,马克思是站在既有现实历史的维度上,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据、动力和规律,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原则和历史性原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指向人类社会必然走向世界整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在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全球化扩展的内在特性不仅能够佐证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蕴含着一种历史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最鲜明的体现就是经济全球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是认识这一历史趋势的思想武器,而且能够为人们应对和解决逆全球化思潮提供方法论指导。那么,当前兴起的逆全球化思潮恰恰相反,不仅背离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定,而且背离了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因此,面对当前来势迅猛的逆全球化思潮,从方法论角度来审视,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和蔓延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自身的历史限度。只有深入到历史的最深处,探寻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斗争,才能真正发现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是由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引发的这一历史事实。那么,必须坚持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性和批判性方法论特征,从全球化的合理性中发现逆全球化思潮的不合理性,推动全球化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进而遏制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因此,只有全面分析和准确认识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特性和现实影响,才能有效应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危害性和破坏性,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清逆全球化思潮的暂时性和局限性。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世界历史时代的新时期,逆全球化思潮依赖抽象的事实表象给出的任何药方或公式都是徒劳无益的。具体而言,逆全球化思潮根本上不可能从世界历史理论的高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根本上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更不可能解决当今人类面对的各种全球性危机和问题,因此,逆全球化思潮针对全球化存在的问题所论述的思想理念必然存在着不合理性。逆全球化思潮违背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注定了它的非历史性和短暂性。相反,全球化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总之,唯有从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高度和原则出发,才能更好地探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找到一把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之门的钥匙,最终实现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超越。
(二)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超越逆全球化思潮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实现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不仅深度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根源、基本问题、动力机制、发展历程、历史走向等重大问题,而且深入揭示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性特征,为我们超越逆全球化思潮和建构社会主义全球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探究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我们将发现,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走向全球一体化,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依然停留在民族国家层面徘徊不前,犹豫不决,导致资本主义面对全球性危机和全球治理赤字的时候一筹莫展。逆全球化思潮在本质上就是当前生产力的全球性与生产关系的地域性或国家性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背景下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突出体现。就当今全球政治发展现状而言,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必然指认民族国家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换言之,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冲破一切阻力顺应“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必须在具体化原则和承诺下遵从世界历史理论揭示出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然而,逆全球化思潮力图回归民族国家本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政策理念,与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全球化的本质特性背道而驰。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停滞不前,还是消费能力的不足,都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矛盾的真实体现,催生了当前迅猛发展的逆全球化思潮。因此,只要坚持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定向,就必然要求实现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超越。因此,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揭示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矛盾和问题,使我们不仅认清了逆全球化思潮产生的思想根源,而且也使我们实现了对逆全球化思潮的内在超越。
总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理解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超越逆全球化思潮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和思想理论基础。当前,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依然是人类历史的大方向,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则极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必然趋势。因而,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学界理应在超越逆全球化思潮的同时,发起一场针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批判,力争消除逆全球化思潮产生的思想土壤和理论根源。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指向:逆全球化思潮
依据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本质和精神实质,笔者从内在逻辑、实践特性、哲学指向3个层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发起一场深度的理论和思想批判。
(一)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分析和深刻批判,探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性。马克思精辟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从人类社会普遍化交往的历史性事实中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征,即“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因此,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人类历史也必然从狭隘的地域性的历史走向开放的全球性世界历史,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然而,逆全球化思潮却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规律。当前,无论是英国脱欧还是特朗普现象,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民粹主义,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反映或体现。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不仅无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危机,反而加剧了当前全球化遇到的矛盾和斗争。
总之,逆全球化思潮不符合唯物史观交往方式发展的根本特征,不符合资本增值和扩张的根本特性,不符合历史走向一体化和整体化的根本趋势。换言之,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马克思阐释的普遍交往、世界市场、世界文学的要旨,也就是说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二)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和论证了人类历史从封闭的地域性历史和狭隘的民族性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所蕴含的实践逻辑就是,人类社会只有在走向全球一体化和整体化的历史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最终的解放。
然而,逆全球化思潮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进程的实践特性。具体而言,逆全球化思潮不仅违逆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精神,而且严重背离了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背离了当今时代发展凸显的实践特性。就此而言,对于逆全球化思潮下涌现出来的各种全球问题,只有我们坚持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精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性两极分化问题。今天,我们必须抓住第4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向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加速转型,着力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重点解决好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两极分化加剧的迫切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逆全球化思潮发起一场实践批判,继而彻底铲除其存在的思想理论根基。
(三)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指向
马克思强调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指向无疑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然而,逆全球化思潮恰恰背离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实践和未来走向。因此,针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特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哲学批判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超越民族国家的民族局限性。超越民族国家的民族局限性不仅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当今科技革命和全球治理的现实需要。否则,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危机和问题,人类社会将难以应付,无力应对。在当前全球一体化时代,必然要超越民族国家的民族局限性,解构民族国家的不合理性,重构民族国家的合理性。二是超越地区组织的区域局限性。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特性来讲,从区域主义思想下的区域化走向全球主义思想下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对地区性组织进行理论扬弃和现实批判的基础上,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社会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更加符合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哲学指向。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实践必然要求消解民族国家的民族局限性和片面性,进而超越各类地区性组织的区域性和封闭性,最终在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世界历史的哲学使命。
总之,逆全球化思潮是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危机和自身矛盾的深刻体现,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实践形成了思想和现实阻碍。具体而言,当前迅速发展和扩张的民粹主义、恐怖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想潮流,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当前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指向,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必须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和学理批判。
四、结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今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一种历史性原则和一种批判性方法。以社会主义为标识的全球化发展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要求,也是世界历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反,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不仅同世界历史理论所蕴含的全球一体化这一内在的理论逻辑相冲突,而且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指向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哲学旨趣相背离。逆全球化思潮本质上就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一次全面暴露。面对来势迅猛的逆全球化思潮,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无力解决自身的矛盾,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和加剧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对不断高涨的逆全球化呼声,真正的解决之道是找到能够惠及更多人群的全球化道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在逆全球化的呼声中回到更为隔绝的世界,而是在一条惠及更多人群、利益更加平衡的道路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全球化。”
因此,中国不仅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而且要致力于消除当前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致力于创建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全球化,致力于构建以“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为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尤其是坚持以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遏制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坚持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基础定向,竭力推动全球化实现全面变革和转型发展。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
文章作者:曹绿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