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的机遇与挑战

2022/11/16 14:07:35  阅读:188 发布者:

背景介绍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先进的微波成像设备,在军事和民事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过采用不同成像模式,实现分辨率与成像带宽度的不同性能组合。常规星载SAR模式的成像带沿着卫星航迹方向,走向单一;但实际目标场景的地理走向多种多样,与沿卫星航迹方向的成像带地理走向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出现,导致数采周期长或方位分辨低、存储与计算资源浪费。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其通过生成与卫星航迹不同向的直线型或曲线型的成像带,匹配于目标场景的实际地理走向,对目标场景进行“地理定制化”成像。常规SAR观测与实际地理不匹配示意如图1所示,其中红色部分为铁路线分布,蓝色部分为常规SAR沿迹成像带,观测效率较低且存在大量数据冗余。

1 常规SAR观测与实际场景地理不匹配示意图

团队工作

针对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讨论了该模式的概念内涵,分析了该模式当前面临的挑战。在几何构型设计方面,分析了该模式的构型参数以及构型设计难点,讨论了几何构型设计思路。在波位设计方面,分析了波位设计难点以及对数据损失的影响,探讨了该模式的连续变重频波位设计方法;在成像处理方面,分析了该模式的回波时频特性以及给成像处理带来的挑战,探讨了该模式时域以及频域成像算法的可行思路。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示意如图2所示,其中红色部分为铁路线分布,蓝色部分为星载SAR非沿迹成像带,观测效率高。

2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示意图

该工作已发表在《雷达学报》网络优先出版的论文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新模式:机遇与挑战”(王岩,康利鸿,刘杰,匡辉,孙晗伟,陈轲,王轩,于海锋,孙希龙,郑彭楠,刘书豪,易天柱,刘磊,高贺利,孙兵,张润宁,丁泽刚*)。

论文介绍

论文主要从信息获取、成像处理等方面,讨论了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新模式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并初步进行了原理性仿真验证。仿真目标场景如图3所示,其中,成像带长度约150 km,宽度10 km。场景中设置9个点目标,方位向间隔50 km,距离向间隔4 km,场景中心点目标两维分辨率为2 m

3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仿真目标及成像带分布示意图

针对非沿迹模式的几何构型设计,分析了构型参数关系与设计难点,给出了仿真的几何构型设计结果,如图4所示。

4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仿真几何构型设计结果

针对非沿迹模式的波位设计,分析了波位设计难点以及对数据损失的影响,给出了基于连续变重频方位采样方法的仿真脉冲收发时序设计结果,如图5所示。图5a)中蓝色、红色区域分别代表星下点回波遮挡区、发射脉冲遮挡区,黄色区域代表连续变重频的收发脉冲序列。

5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仿真脉冲收发时序设计结果

针对非沿迹模式的成像处理,分析了该模式的回波时频特性与时域频域处理难点,讨论了时域成像处理流程与频域成像思路,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的时域成像结果,如图6所示。

6 星载SAR非沿迹成像模式仿真时域成像结果

作者简介

 岩,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体制雷达系统、成像、干涉和极化应用。

康利鸿,博士,北京遥感信息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散射计算、SAR卫星定标和遥感影像分析。

 杰,博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总体设计技术。

丁泽刚,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体制雷达成像机理、成像处理和图像信息提取。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