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新时代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和关键一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日渐多样化,故文章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变迁中梳理党支部的定位和功能变化,并从社会环境变化和党自身建设需求出发,剖析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逻辑与规律。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由此可见,我国从制度上明确了党支部的重要地位和主要功能,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界关于党支部建设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入,其中,主要涉及党支部书记、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村党支部、党员干部等相关内容,聚焦的主体有企业员工、高校学生、离退休干部、高校教师、村干部等。同时,多数文献聚焦于高校这一活动场所,以大学生群体的党支部建设研究为主。有关党支部建设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经验出发,针对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讨论。无论是高校党支部、城市社区党支部、企业党支部还是乡村党支部,相关研究主要从党支部组织结构、党员个体素养和党群工作三方面展开。从党支部的组织结构来看,有学者认为部分党支部的组织人员结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有待优化;从党员个体素养来看,有学者认为部分党员未能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群众的互动不积极;从党群工作来看,有学者提出部分党支部的工作方式有待更新,工作内容需要增强务实性。二是从理论出发,探索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此,学界进一步展开了有关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三是关于党支部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有学者指出,“‘支部建在连上’孕育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和中国的基层政情。‘群众利益+先进文化’是党支部坚守初心、肩负起使命的基本武器”。也有学者从国际视野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党支部建设的历史价值,对我国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具有启发意义。
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急剧增加及党支部数量的不断增多,党支部的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均面临多重挑战,研究党支部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不仅是理论要求,而且是实践需要。笔者认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逻辑和规律需要通过梳理支部建设的历史得到。基于不同时代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要求,党支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丰富的变化,但其基本建设逻辑和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逻辑
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党支部是最直接接触基层社会变化和群众实际需求的治理单元。从历史上看,党支部建设的先进性体现在能顺应时代和实践需求,及时调整组织形式和功能定位,增强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理论上看,党支部建设原则由“支部建在连上”逐渐发展出“支部建在班上”“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网格上”等多种说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对党支部建设理论逻辑的探究需要回到时代和实践的具体语境中。
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党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会遵循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规律,对党支部的定位和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表现为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另一方面,党支部在社会层面受实践需求的影响而自发地调整自己的组织形式,在国家层面受政策制度的刚性要求而相应推进组织改革。
(一)社会环境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如何从“管理”社会走向“治理”社会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命题。另外,基层党组织受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的影响,如何避免党支部在下沉过程中出现组织“悬浮化”问题也值得思考。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的职业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危机治理面临高流动性与低组织化的双重挑战。面对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和未知性,如何做到抓产业和抓政治两不误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为了使党员内部建设和党群建设不因业缘、趣缘的差异性而分散化和形式化,党支部工作应强调精准性和实务性。例如,城市社区以“双报到”机制加强党员与居住区之间的联系,农村社区以党建联盟等形式避免党员老龄化带来的村级党建资源不足问题。这在遇到疫情防控等紧急情况需要特别动员时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疫情防控中我国治理体系能够“以强胜快”的关键。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网络社会是党支部必须占领的高地,网民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需要党的引导和监督。互联网技术能推进党支部建设工作日益精细化和智能化,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和理论宣传指导工作,各级、各领域的党支部能在网络空间共享支部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此外,“互联网+党建”使党群关系得到了新发展,如何通过互联网更广泛、更密切地联系群众是党组织建设实现创新化发展的难点,以技术赋能党支部建设是任重而道远的。
从人民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人民的文化素养、维权意识等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满足人民差异化的实际需求成为党支部建设的工作导向。然而,党员在服务群众时,并不是要为群众“包办”各类事务,而是以引导的角色进一步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使群众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党支部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能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并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使党的理念方针深入人心。
(二)党组织建设需求
1925年,中共四大确立了党的一般组织形式为支部,支部建设主要是为了吸纳更多人加入党的革命队伍。当时,支部设置单位遍及村庄、工厂、学校、铁路、矿山、军营等各单元,希望能以此充分调动和组织群众。1927年“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同志依据支部工作经验,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支部组织原则,有效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党员人数不足、军队思想涣散、组织管理松散的难题。党在革命时期关于党支部建设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群众进行社会革命、推进社会建设和深化社会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现在,部分党支部存在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农村党支部中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另外,少数党支部存在组织涣散、不健全等现象,迫切需要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夯实组织功能。
新时代,在各项政策和制度的指引下,党支部建设更为灵活,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党支部加强了内部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谈心谈话制度、主题党日制度等,开展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做实政策理论学习和实践,从方方面面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强调,要根据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职责任务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青年党员、老年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实际,分别提出党员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加强分类指导。另一方面,以党内组织推动党外群众工作。党支部是开展党群活动、强化党群关系的重要组织,其能凝聚党员力量,进一步组织党员与群众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党支部建设加强党群联系,能进一步团结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引导其学习党的科学理论,遵守党的行动指南,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德治和法治融合发展。
二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规律
从形式上,党支部的组织设置与党的事业发展同频。基于既有的党支部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不断推进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革命时期,党在矿山、厂房、交通枢纽处建立支部。基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惨痛教训,党支部不仅建立在经济单位、教育单位等地,还设立在军队等事关政权稳定的关键单位。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将支部下沉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等经济单元,有效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政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下各类新兴企业和新思想群众的大量涌现,党建的触角也相应延伸至各类群体之间。
从内容上,党支部内部的组织建设紧紧围绕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展开。从历史上看,党的组织建设始终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展开,且离不开党的思想建设,协同推进党内革新、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革命时期,“支部建在连上”不仅意味着加强党组织的力量,还意味着凝聚军队和人民的革命力量和信仰。后来,工业化、城镇化成为重要的社会变迁背景,城市与乡村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统筹组织农村与城市的工作生活,不仅将党的力量下沉到乡镇和街道,而且通过组织建设加强党对自身组织和群众组织的政治、思想引领。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团结党员同志,并积极发挥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如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因地制宜实现乡村振兴。
在目标上,党支部的群众工作体现着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相互作用。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触角并未伸向地方,没能将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相结合,也没能将国家发展目标和群众生活治理相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政权建设与组织群众相结合,设立了实质性的基层政权,并呈现出并轨政治这一当代治理体系新形态。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党组织建设的外延是实现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套体制被称为“党政科层制”。我国始终将党支部建设和党的群众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强化了党引领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引领能力;另一方面,群众参与的外部监督、社会激励机制推进党支部自我革命。综上,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达到共同富裕”。
三
总结与思考
进入新时代,党在全面推进支部建设的实践中深化发展了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规律,本文通过研究党组织外部和内部的变迁,梳理了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逻辑,继而探索了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规律,分别从形式、内容、目标三方面展开论述。从“政党—国家—社会”视角出发,把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功能上有其独立性。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单元,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石,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双向并进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从历史上看,它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实践来看,它要引导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三个目标不断奋斗。因此,探索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逻辑和实践规律,是深入认识我国政党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诉求和实践需要。
【来源】《时代报告》2022/7 总第448期。
【作者单位】蔡晓婷,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