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筛查!
2022/11/8 11:31:26 阅读:125 发布者:
寒冷与心血管事件密不可分。研究表明,温度每下降10℃,总冠脉事件发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经常性事件增加26%。
由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力衰竭更易受气温所影响,在冬季心肌梗死酿成的心力衰竭为42%,而在夏季这一比例仅为13%。
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时期。
寒冷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01
寒冷让血液变黏稠
在寒冷的环境里,人们不容易感到口渴,喝水比较少,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升高会损伤血管内壁,为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创造条件,影响心脑供血。
02
寒冷会导致血管痉挛
在人体突然从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室外时,血管无法适应激烈的冷热变化,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血管痉挛会使血管腔变狭窄,阻碍血液通过,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血管内已经有斑块的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彻底切断心脑血液供应。
03
寒冷会导致血压升高
在寒冷环境里,人体外围血管收缩,可使血压上升,血压越高,罹患中风、心梗等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就越高。
许多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医学上称为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现在又处于秋冬季这个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期,更应注意做好防治。
如遇到以下这些情况,可能就是心脑血管病的前兆,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01
胸痛和胸闷频繁出现
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之前,患者都会有胸痛或胸闷等症,也会伴有频繁的心悸或恐慌,这时要排除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自身出现了心脑血管异常。正常心脑血管系统手术不会出现这些异常表现,所以必须尽快到医院检查,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02
头痛和头晕同时发生
心脑血管衰竭会引起头痛或头晕,因为心脑血管异常后导致心脏器官供血不足,头痛、头晕以及心绞痛都比较常见。如果突然出现头晕、头痛,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
03
呼吸困难
大多数人认为呼吸困难是一种肺病。事实上,它也是一种相对严重的心脏病,尤其是运动后呼吸困难,睡眠又不能仰面躺着,只有做起来会减轻症状,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有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
04
手指麻木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前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手指麻木、腿无力或不自觉流口水。这些症状都表明心脑血管存在异常表现,也与心脑血管的阻塞有关,这种非典型症状需要尽快住院检查。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1
忌着凉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气候寒冷常常引起老年人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肌缺血,诱发高血压危象、心肌梗死、心衰等,所以,患有此类疾病的老年人外出时要注意保暖。早晨气温低,不适宜晨练,中老年人最好在10点以后太阳出来了再去室外运动。
2
适量运动
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冬季人体消耗的能量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需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依靠血液,这样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是致命的危险。
3
保持乐观态度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老年人应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悦。研究表明,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过于兴奋或生闷气都会导致血压波动,诱发疾病。
4
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不要吃得太油,饭菜宜清淡,多吃些蔬菜和瓜果。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
定期检查
应每年做一次体检,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调整用药量,避免血压反复波动。一旦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头痛、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转自:“博舜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