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绝招:当“武术”、“门户”、“拳种”成为方法

2022/11/7 10:54:49  阅读:156 发布者:

早两年,武术学界出现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的系列文章《武术视角的文化诠释与文化视角的武术诠释》、《三重诠释——磨砺而成的哲学范式》、《研究武术与文化之关系的两种范式》等,很有意思。稍后一点点,也出现一篇用意类似的论文《近世以来的社会变迁与武术门户空间再生产》(还有《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群体实践研究》)。最近,又出现一篇用意非常明显的论文——《论“拳种”作为方法的中国武术研究》。

 以上论文有何特殊用意?

那就是分别用“武术”为研究视角,用“门户”为分析工具,用“拳种”为研究方法。比如论述——“从武术视角对文化的三重诠释,是以武术人为中心的诠释,是要通过“真实如此的考察”、“应该如此的推测”、“可以如此的联想”,来分析被诠释文化中有哪些东西对武术是有意义的,让被诠释文化成为武术的营养,扩充或者改良武术的文化”,也即““让文化滋养武术、让武术承载文化”,而且,这种发端于上个世纪的研究视角(范式、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视角(比如戏曲、书法等视角)对文化的诠释的,是一种以诠释者为中心的、拿来主义的、为我所用的文化诠释方式","强调是“在发现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以诠释者为中心的、更具生命力与现实意义的学术研究范式”。

再如论述,“门户”(拳种流派传习的共同体)是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中具有分析功能的中国特色词汇之一。肇始于本世纪初的门户概念具有“解释性的三重逻辑:需求的生活逻辑、功夫的伦理逻辑与拳种的社会逻辑“。作为分析性的“门户”是“将空间再生产理论与中国武术门户文化实践相参照,从中解读适合中国武术实际的话语,是旨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此武术门户的空间再生产为分析工具最新发现——武术门户的历史建构始终遵循着“家”范式共相类推的制度传统,具体表征为“家”文化传统的武术门户认知观念,“家”代际标识的武术门户技术体系,“家”亲情纽带的武术门户伦理话语,“家”实践模式的武术门户内在超越”“武术人以门户创造性地处理坚守文化家园与开放吸收外来的现实矛盾,展现出文化传承过程中理性的群体实践意象。武术门户实践还对文化传承研究‘普世价值’悖论问题具有理论反思的意义”。

再如,“拳种是中国武术独具个性化的标志性特征——是中国武术的“元”素,即中国武术的基因(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将拳种作为方法是对中国武术沿着西方的路径构建话语体系的一种反思”,“将其作为必然的视角和立场,透过拳种这幅眼镜,寻找拳种发展的独特问题,也尝试解释拳种发展的普遍意义,借此来观察中国武术、认知中国武术、发展中国武术、研究中国武术,拓宽中国武术研究的视野和论域,这样才能落实‘大武术观’的顶层设计规划”。将拳种作为方法,“暗含了 3 个逐级强化的含义: 以拳种为中心,以拳种对象,以拳种为尺度”——“以“拳种”为中心,立足中国武术本体,不但能回答中国武术问题,提出本体性的问题,而且还意味着以拳种为中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够成为衡量中国武术发展的尺度”。以“拳种”为方法肇始于1979年(原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从‘关注拳种’的提出,到武术教育‘强化拳种意识’的呼吁,再到学界从技术传承倡导‘拳种意识’的学术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目的是“从中国武术的源头与内部出发,结合中国武术的实际对其形成的社会动因与武术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理解,探究出一个媲美西方体育原理的中国武术原理,改变透过“体育”的单一视角理解中国武术的过度倾向,以此拓宽中国武术研究的更大空间和可能”。

以上可见,“武术”、“门户”、“拳种”已然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成为了这些学者进行武术研究的绝招了,非常有新意,取得了特色鲜明的丰富的中国武术研究成果。 也即这些学者在三个“领域”开创出了武术研究的独有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武术学科内容,提升了中国武术研究的学科地位,增强了中国武术学科的话语底气。特别是我们可以预见这三位著名武术学者的中国武术研究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将形成一种合力,掀起扣准武术研究方法论上的高层次大观,使中国武术学在国际武术学界开始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无疑,三位学者的武术研究绝招形成的合力,目前仍然不够强大。所以,仍然需要更多的学者练成自己的武术研究绝招。武术研究绝招如何练成的呢?首先是时间的磨炼。如三位学者所述,其独特的方法论肇始于上个世纪,多少个十年磨一剑了。其次是有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武术视角”的三重诠释经历了硕士阶段“实然的考察”“应然的推测”“可然的建构”相结合的糊里糊涂——博士阶段“应然的推测”与“实然的考察”的有机结合的自觉而清晰——博导阶段”实然的考察”“应然的推测”“可然的建构”的尤其是“可然的建构”的突出与成熟。“门户”分析工具的三重逻辑经历了“门户之见”的拨乱反正——门户的文化生产——门户的生活需求、伦理功夫与拳种社会的三重文化再生产。“拳种”方法经历了“‘关注拳种”——武术教育的"强化拳种意识"——技术传承倡导‘拳种意识’。这三个阶段,不是简单的直线平行推进的三阶段,是从无意识的不自觉——到意识自觉——再到抽象返身。如果用太极拳绝招养成的话描述,那就是“由招数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也可以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重境界的描述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体现在于”武术人“。武术视角的三重诠释,就是“以武术人为中心的诠释”。“门户”分析——武术人以门户创造性地处理坚守文化家园与开放吸收外来的现实矛盾。“拳种”方法要探索理解武术人的精神世界,揭示出拳种背后“活的文化、活的人”。练成武术研究绝招,如果不聚焦到“武术人”上探索,不聚焦到“武术人”的意识世界,何谈在国际武术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门户”分析工具已经发现武术套路就是一种“乌托邦”。“拳种”方法下发现武术拳种往往依附神话故事或历史名人,或虚构历史,通过认祖归宗形式以达到强化门户意识、提升内部凝聚力、塑造共同价值认同的目的。这里的“武术人”不是一般认识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武术人,更不是武术莽夫。经历过三重阶段的“武术人”,是突破了自我,使得自我与外部更鸿蒙的世界接通了的,是具有了超验性的“武术人”,超强的“武术人”,超越的“武术人”。从“武术视角”的诠释发现,“超验心,是规范形式的制作依据,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发出者,是完美之武术运动的根本动力。天地万物之良好秩序,人的行为之最佳方式,武术运动的理想状态,都是其超验心的自然表现”。“武术非遗门户”共同体建构多以传统豪杰理想的现代转换,而表征为对于超强格斗技巧的想象、惊奇格斗能力的追求,如“打人如挂画”“凌空发人”等。超验的超强的超越的“武术人”是经过三重突破生成的,不仅仅是武功意义上的“武术人”,更是文功意义上的“武术人”。突破三重境界的“武术人”,生成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武术人”,另外意义上的“武术人”能够返身回看前一重境界的“武术人”。所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者就是另外意义上的“武术人”,那人就是前一重境界的“武术人”。

总之,当“武术”、“门户”、“拳种”成为方法,武术研究绝招也就生成了。此种生成要有时间的磨炼,三重境界的提升,不断突破自我——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武术人”在头上三尺“蓦然回首”,而有“摘叶飞花”之文功。

转自:体育学术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