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The Crop Journal | 安徽农业大学创制双季稻“双峰”缓混肥一次施肥技术

2022/11/1 16:28:51  阅读:241 发布者:

以控释氮肥为主要载体的稻田一次施肥技术具有节肥、省工、高效等优势,受规模化生产的驱动,其在水稻生产中,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双季稻的技术需求日趋迫切。然而,控释氮肥氮素释放呈SJ型“单峰”模式,一次施用下无法同步水稻分蘖期和穗分化—抽穗期“双峰”氮素需求,导致水稻产量不高不稳。已有研究通过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分次施用、推迟施用等方式优化其“双峰”供肥,但距一次施用的技术期望还有较大差距。采用分别靶向水稻分蘖期和穗分化—抽穗期供氮的控释氮肥为混合材料,并通过调控二者的复配比例创制“双峰”氮素供应模式缓混肥,是优化控释氮肥一次施肥的较好思路。但目前该方法在双季稻生产上的应用还未见系统评价。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栽培创新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mixed fertilizers formed by the compounding of two targeted controlled-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s on yiel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double-cropping rice”的研究论文,以筛选的2.1%3.0%w/w,涂层质量占比)靶向供氮控释氮肥为材料,将两种控释氮肥按照不同比例复配成5种缓混肥,系统比较了不同缓混肥供肥特征及其与水稻分蘖期和穗分化—抽穗期氮素吸收的同步关系,分析了缓混肥下水稻阶段氮素吸收对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并基于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田氨挥发损失的综合评价,提出了适宜于双季早稻和晚稻的混合肥复配配方。

结果表明,两种靶向控释氮肥的不同复配比例塑造了极具差异的水稻分蘖期和穗分化—抽穗期“双峰”供氮模式(图1)。研究者观察到,除了晚稻季的分蘖期以外,双季早、晚稻“双峰”氮素吸收与对应时期肥料供氮保持了较好的同步关系。随后,研究者发现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穗分化—抽穗期氮素吸收分别正向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但过高的穗分化—抽穗期氮素吸收降低了早稻结实率,这与其前期低温导致缓混肥穗期氮肥供应模式后移有关(图2)。因而,研究者认为,保持一定的穗期氮素供应以稳定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促进分蘖期氮素吸收增加有效穗数,是双季早稻缓混肥复配的主要方向,而双晚稻则主要通过增加穗期氮素供应提高每穗粒数来增产。最后,研究者提出,采用2.1%3.0%控释氮肥为材料,在早稻季和晚稻季分别按照7:33:7比例复配的双季稻“双峰”缓混肥创制方法,创制的缓混肥一次施肥下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达到常规尿素高产分次施肥水平,同时分别显著降低早、晚季稻田氨挥发损失50.0%76.8%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