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申请-考核制」的利弊大解析!

2022/10/31 16:41:28  阅读:508 发布者:

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申请-考核」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主流的招考方式,科研界对其褒奖及争议随之产生。

下面带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申请-考核】制的利与弊。

利:选拔方式灵活,导师自主权扩大

「申请-考核」制在录取制度、招生指标、考核形式和报名流程等环节与统考招生制度不同。

申请考核制是博士生招生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招考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无论在已经试行申请考核制改革的院系,还是在尚未施行的院系,这一招生方式得到了博导们一致的肯定。

该制度强调专家组的审核作用,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及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

1

多元评价体系

在国内高校未实行「申请-考核」制度前,往往是以分数论英雄。

即使部分考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然而只要笔试分数未上线,便失去进入后续应试流程的机会。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申请-考核」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应试的分量,设置更高效、全面的评价体系,给予某些具备学术潜力但不擅长应试的考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申请考核通过申请材料来选择学生,少掉了无用的笔试环节,更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通过面试,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在招收博士时,申请考核制可能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

申请考核通过有针对性地比对不同的申请材料,如科研成果与学历证明等,突出了对考生科研能力的考查,并在面试环节强调考生创新能力的展示,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

2

给予导师更多话语权

传统的考试入学方式唯成绩是取,完全按分数来排队,即使有好的考生也无法招录。

而在申请考核中,导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面试环节的主导作用,决定考生的去留,导师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自己认同的学生。

导师资助制的实行也要求导师更加严肃地对待招生,从而可以招收到能协助导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且有一定学术基础与能力的学生。

教授的主导作用要更加凸显出来。只要在出口上有严格的把关,入口由老师自己决定,过程培养导师自己会承担责任。

「申请-考核」制给予导师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对报考者进行多维度评价考察,有利于招收到更心仪的优质生源。

3

提高生源质量

在面临博士生生源质量下滑的现实压力下,实施申请考核制令生源质量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

...考试无法反映研究的能力,且优质生源反而受到限制。今年我们的生源要好很多,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

“整体上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体现在生源更多地来自于‘985’‘211’高校。虽然我们设置的条件很宽,同等学力的也可以参加考核,但是在材料审核环节就被筛选掉了。相对来说,名校出身的学生更多一些,且有更多来自日本、新加坡的学生申请。”

——两位博导在采访中分享道。

X大学2014年施行申请考核制的情况看,录取的优质生源(硕士毕业于“985”“211”等重点高校)增长了34%,能源学院的优质生源甚至增长了88%

申请考核制的第一环节是申请材料的审查。虽然在材料的规定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从材料的要求和实际的审核情况看,各学院都不同程度地看重学生的第一学历、科研成果、英语能力证明等硬性指标,这使得相对于一般高校的考生,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申请者更具有竞争优势。

笔试环节和成绩权重的减少也有效降低了考生的考试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考试方式与国际的接轨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生源。

弊:公平公正值得探讨

在国内的人情社会大环境下,「申请-考核」制度是否真的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呢?

显而易见,这需要时间和招生结果来考量。

1

导师权力过大

「申请-考核」制强调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其高度的自主选择权。

然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当招生单位的约束机制与考核环节脱节时,导师画大饼却拖拉不实现、非富即贵的关系户挤掉寒门实力学子的案例并不少见。

因此,给导师多少权力、如何监督导师正确地使用权力皆是招生单位的重要职责。

2

唯论文唯成果

科研圈注重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产出,身有论文意味着拥有话语权和资源。

没有论文的硕博研究生就像没有子嗣的嫔妃,无法获得导师的宠爱和奖学金的垂青。

硕士学制短短 3 年,除了部分特殊学科,一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以一作身份发表多篇 SCI 论文绝非易事。

某些科研成果优秀到爆棚的硕士生,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需要大量论文用以评职称的年轻导师。(这方面懂的都懂,不再赘述。)

一概以论文数量及分区论英雄,以此作为标准考察考生的科研潜力,很有可能会漏掉部分有科研后劲的优秀学生,最终招收到一些只会流水线式做实验、不懂思考的科研机器。

3

歧视报考者的出身

随着硕博群体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院校在招聘青年教师和招收博士研究生时出现了「学历查三代」的现象。

因为双非本科出身,使得很多优秀人才被高校拒之门外的例子屡见不鲜。

同样地,部分实行「申请-考核」制的高校明文规定报考者的本科或硕士高校为「双一流」。

部分高校在招生简章中未对报考者学历加以限制,却在后续考核工作中设置门槛条件,对考生的第一学历进行隐形歧视。

如此歧视操作不免让人心生担忧:名校博士生招生资源始终向名校硕士倾斜,双非学子想要进入心仪的「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将难上加难。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者指出: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接受 985 院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显著地低于 211 院校本科毕业生。

转自:“社科学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