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传播心理研究
【文献来源】李静.(2022).微信青年用户的社会比较活动与社交媒体倦怠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138-147. doi:10.19503/j.cnki.1000-2529.2022.04.017
推荐理由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搭载各种社交媒体应用,不断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享受在线社交之便利的同时,也逐渐被海量的信息裹挟,面临信息超载、社交超载等困境。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出现了“社交媒体倦怠”,即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热情衰退,频繁体验到疲倦、焦虑、厌烦情绪等现象。本研究关注一个偶尔被提及但有待深入探讨的倦怠成因——社会比较。研究以微信为场景,采用深度访谈法考察青年用户微信使用中的社交媒体倦怠表现和社会比较活动,并对两者关系作出解释。
01
论文简介
摘要
在社交媒体倦怠研究中,社会比较是一个偶尔被提及,仍有待充分探讨的倦怠成因。以微信为研究场景,以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深入考察青年用户在朋友圈中开展的社会比较活动,探究社会比较的实际运作及其与社交媒体倦怠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比较普遍存在于访谈参与者日常的朋友圈浏览、朋友圈发布中。社会比较作为认知心理机制在参与者“刷圈”时快速启动,而参与者“发圈”背后是受动机驱动的选择性社会比较过程。参与者的社会比较活动可能通过两种不同路径引发社交媒体倦怠,而多数参与者经历社交媒体倦怠却难以放弃使用。长时段内社会比较和社交媒体倦怠对用户心理健康的影响值得后续研究关注。
关键词
社会比较;社交媒体倦怠;品味展演;微信朋友圈;社交媒体使用
02
文献综述
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比较
随着社交媒体与日常生活交织日益紧密,社交媒体成为国内传播学者的一个研究焦点。其中,社交媒体上的个体自我呈现及印象管理问题引发较多讨论,只有少数研究考察了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比较现象。
费斯廷格在社会比较理论的开创性研究中提到,人类有评价自身观点和能力的内驱力,当缺乏客观评价标准时,会借助与他人观点和能力的比较来完成。此外,对自身情绪、人格特征的评价也会通过社会比较来实现。
关于何种因素驱动社会比较,已有文献揭示出两种理解路径。其一,社会比较由动机驱动,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增强等。在此基础上,考察比较动机、比较的目标与方向(上行、下行与平行比较),以及比较后果(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社会比较研究关注的内容。另一种路径将社会比较视为一个基本的认知心理机制,它存在于信息接触和信息处理过程中;效率和可得性两大认知原则能够解释比较的发生、比较目标的选择和比较过程的运作。
社交媒体为考察社会比较提供了一个新场所。社交媒体营造的“超人际”环境使用户能够有策略地运用技术和语言符号来控制线上自我呈现,呈现出积极、理想化的自我。由此,社交媒体被认为更容易诱发社会比较,尤其是与优于自己的他人展开上行社会比较。有研究直接揭示了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比较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社会比较通常会引发焦虑、抑郁、嫉妒等消极心理后果,而社交媒体倦怠也被视为消极心理之一。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注意到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比较不一定导致消极情绪,比较动机、比较目标与比较的情绪后果之间不是简单对应,而是更为复杂的交互关系。
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
社交媒体倦怠是近年社交媒体研究的一大热点,拉文德兰等对其的定义被广为引用:社交媒体倦怠是“一种主观、多维度的用户体验,包含疲劳、烦恼、愤怒、沮丧、谨慎、兴趣丧失等感受,或社交网络使用及互动相关的需求、动机减弱”。已有概念界定有两方面特征值得关注:其一,将社交媒体倦怠界定为主观心理感受的同时,阐述倦怠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信息过载;其二,对倦怠心理感受的辨识,离不开对社交媒体上相关行为活跃程度的观察、区分。行为活跃度的降低既标识出倦怠体验,也可以是倦怠体验的后果。
已有研究聚焦社交媒体倦怠的成因、后果和影响关系的解释机制,倦怠成因吸引了格外多的注意力。梳理已有文献,倦怠成因可以归为两大类(见表1)。第一类是环境层面因素,主要指社交媒体容易引发用户倦怠的一些可供性特征,如系统质量、信息过载、服务过载和社交过载。环境层面因素还包括社交媒体平台上社群的自然演变。第二类是个体层面因素,它们作为心理或社会心理因素来测量,有助于揭示社交媒体倦怠产生的内在过程,主要包括:隐私忧虑、错失焦虑、自我沉浸 失控、感知成本和社会比较。
目前只有少数研究考察了社会比较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关系,但它们在概念测量、研究结果上有不一致的地方。
03
研究问题
无论是从社会比较还是从社交媒体倦怠出发,两者的关系轮廓都已被描绘出来。但用户社会比较的实际运作、社交媒体倦怠与社会比较的关联方式及解释,仍存在研究的空间。本文以微信为场景,探究人们朋友圈使用中的社会比较活动和倦怠表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问题有:
研究问题1:在微信朋友圈,用户如何开展社会比较活动?
研究问题2:在微信朋友圈,用户的社会比较活动在何种情况下会引发社交媒体倦怠?
04
研究方法
为了捕捉社交媒体倦怠的经验特征和社会比较的复杂性,本研究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
访谈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第一,微信使用中,如何感受到倦怠,有哪些表现;第二,产生倦怠的原因有哪些;第三,如何看待朋友圈中其他人发布的内容。
研究以青年用户为考察对象,通过招募和滚雪球方式获得31名参与者,开展线上或线下访谈。
访谈完成后,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对转录文本进行质性内容分析。首先,将转录文本中与研究问题紧密相关的内容标识出来。然后,对标识出的内容进行编码,即识别出内容的主题、将主题归入特定范畴。这些主题和范畴对应社交媒体使用特征、社交媒体倦怠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征兆、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相较于主题,范畴更具抽象概括性、更接近概念。演绎和归纳两种策略都用于内容分析。
05
研究发现与讨论
“刷圈”中认知性社会比较的启动
在日常朋友圈浏览——“刷圈”过程中,认知性社会比较以参与者难以察觉的方式在运作。马斯韦勒等的研究提出,当人们接触、处理有关他人的信息时,社会比较就启动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会以评价的形式来谈论朋友圈:日常“刷圈”已经完成了无数次比较,并形成了用来评价朋友圈及其发布者的特定标准。
参与者普遍将微信朋友圈视为一个获取他人信息、“了解他人生活”的场所,与他人展开比较也就不难理解。即便在“刷圈”中已明显体验到上行比较带来的负面情绪,部分参与者仍有查看他人动态、了解他人情况的渴望。这也为理解上行社会比较与错失焦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经验依据。
“刷圈”提供了一个无须表露自身、可单向获得大量他人信息的机会,可能会增强个体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这对理解长时段内社交媒体倦怠与社会比较的相互作用富有启发。当人们出现倦怠心理,处于朋友圈浏览远多于发布的“潜水”状态时,社会比较更可能发生,人们会进一步陷入社交媒体倦怠状态。
“发圈”中的选择性社会比较
发布和管理朋友圈内容也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发圈”中的社会比较主要由动机驱动,有更强的选择性和策略性。参与者发布及管理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背后,是一个为了维护自尊、塑造积极自我形象而展开的社会比较过程。
部分参与者通过“分组可见”来实现更复杂、有选择性和策略性的社会比较。一方面是微信“好友”数量众多,涵盖不同社会背景和关系类型,需通过分组来避免角色错乱和隐私泄露;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分组还是带有特定动机的社会比较。在有些情况下,参与者有意通过“分组可见”来开展下行比较,避免同行尤其是上行比较。
社会比较与社交媒体倦怠:两种可能的关系路径
微信朋友圈中普遍、频繁的社会比较很可能引发社交媒体倦怠。参与者浏览朋友圈的过程中会快速启动社会比较,发布朋友圈时也受特定动机驱动,会借助策略进行选择性社会比较。这意味着理解社会比较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
信息处理中的社会比较-消极情绪-社交媒体倦怠
考虑到用户通常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积极、理想的自我呈现,人们日常“刷圈”更可能引发上行社会比较,也更可能得到自己不如他人的评价,并体验到焦虑、烦恼、沮丧等消极情绪。因微信已深度嵌入工作生活,这些消极情绪容易弥漫到日常微信使用中,出现社交媒体倦怠。
品味展演中的社会比较-感知成本-社交媒体倦怠
发布朋友圈时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品味展演的规则和策略,将明显增加参与者的感知成本,在“发与不发”的反复权衡中耗竭情绪,进而出现社交媒体倦怠。
对大多数参与者而言,朋友圈品位展演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通过社会比较来完成的。社会比较明显增加了发布朋友圈的感知成本,使参与者出现倦怠心理。感知成本是参与者发布符合既定标准的朋友圈所主观预估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情绪的投入。一方面,发朋友圈可以给参与者带来分享生活、积极表达自我、获得他人点赞评论的愉悦感;另一方面,不合标准的朋友圈也会带来风险——招致负面评价和自尊受损。权衡表达的愉悦感与负面评价的风险,参与者通常要花费远超预期的时间、精力来编辑朋友圈内容。经历反复的权衡和纠结,参与者普遍有“没什么可晒”“没有素材发”“没必要发”一类兴趣降低乃至丧失的感受,出现减少朋友圈发布这类倦怠行为征兆。
06
结论
研究发现,社会比较普遍存在于参与者日常的朋友圈浏览、发布中,社会比较既受动机驱动,也作为信息处理的基本认知机制在运作。参与者“刷圈”时,社会比较这一认知心理机制快速启动,参与者由此形成、强化评判朋友圈内容及其发布者的标准。此外,参与者“发圈”背后也是一个受动机(如维护自尊、塑造积极自我形象)驱动的社会比较过程,它表现出更强的选择性和策略性。朋友圈“分组可见”成为部分参与者选择比较目标,开展下行比较、避免上行比较的策略之一。参与者朋友圈中的社会比较活动能够解释其社交媒体倦怠,社会比较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关系路径。本文为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比较、社交媒体倦怠与社会比较之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理解。
首先,借助质化方法,研究捕捉到微信朋友圈中丰富的社会比较活动,尤其揭示出参与者发布朋友圈背后的社会比较。本文对参与者“刷圈”中社会比较认知心理机制的揭示,印证了社交媒体信息浏览引发社会比较这一观点。更重要的是,本文揭示了“发圈”过程中丰富而充满策略的社会比较活动。
其次,本文揭示了社会比较与社交媒体倦怠的关系路径,加深了对社交媒体倦怠形成过程的认识。本文关注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过程,考察微信朋友圈中社会比较的具体运作,发现社会比较可能以两种路径影响社交媒体倦怠。其一,社会比较认知心理机制使参与者“刷圈”时频繁与他人展开比较,尤其是上行比较,产生焦虑、烦恼、沮丧等消极情绪,进而体验到社交媒体倦怠。其二,参与者“发圈”时与代表更高品位的标准进行比较,增加了其朋友圈发布的感知成本,也可能引发社交媒体倦怠。
最后,本文还呈现当今人们“社交媒体生存”的现实一面:经历倦怠心理却难以放弃社交媒体,只能继续忍耐使用,或转向重浏览、轻互动的被动使用。当微信这类社交媒体像基础设施一样嵌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经历社交媒体倦怠而无法退出可能会损害用户的心理健康。
转自:“新传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