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郑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索

2022/10/27 15:49:36  阅读:368 发布者:

人物专访|郑洁

大学科研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亦要有新作为。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持续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本期高端访谈,大学编辑部专访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洁教授,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路径。

   郑洁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的教研工作。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2017 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入选首批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2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参编学术著作11部。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重庆市政府奖10项。

01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您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一方面,改革创新是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思政课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理论阐释,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微观层面来看,“00 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教师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充满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关注时代、关照学生,深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打造思政“金课”,实现内涵式发展。

另一方面,思政课改革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六大职责,即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研究宣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在这六大职责中,思政课教学是最基本的职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中心任务,其他职责则是这一职责的延伸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因思政课教学而设,也将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简言之,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有效地开好思政课,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02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请您介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

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教育和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严格思政课教师准入标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将“政治要强”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则。思政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讲好思政课,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学院严把政治关,将既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鲜明政治立场,又具有敏锐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的教师,吸纳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政治的人讲政治”。二是将结构合理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为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仅要积极落实思政课教师的增量问题,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注重多举措吸引优秀人才,比如:引进思政领域的专家、公开招聘高质量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与思政教育相近的学科中选拔优秀教师充实思政教师队伍;在高校内部推动党政管理干部和符合条件的优秀辅导员转岗或参与思政课教学等。

第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方面,提升教学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从视野宽广、思维创新、情怀深厚等方面着手。在这方面,重庆邮电大学以互联网大数据舆情科研实验室为载体、以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建智慧课堂,充分挖掘网络教学资源;完善理论教学“以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模式,运用“理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不定期开展示范和观摩教学、说课和评课比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强化科研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院通过积极举办主题研讨会或论坛,邀请专家做报告,引导教师深度挖掘思政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直面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开阔科研思路,形成科研成果,以科研反哺教学。

第三,加大奖励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可持续发展。一是注重物质激励。学院在职称评定、各类表彰、教学比赛、课题申报等方面将思政课单列;落实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支持,在保证正常思政课教学经费的前提下,加大思政课教师在实践研修、科研申报、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发放思政专项津贴,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二是注重精神激励。学院给予思政课教师充分尊重与人文关怀,善于发现和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优秀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和优秀教学案例;学院充分发挥好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

03

多措并举使思想政治

理论课“活起来”

您曾经荣获高校思政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请结合您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应如何突破思政课教学现有桎梏,使思政课“活起来”?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掌握先进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创新理论成果的科学阐释,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通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真正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关切社会现实。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把课堂教学与时代课题、焦点问题、成长话题结合起来,做到既正面说理,又直面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与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第二,善用鲜活教学案例。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等特征,需要把鲜活生动的案例讲到学生的内心,触动学生情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宏观层面看,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北京冬奥会等鲜活案例都可成为重要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从微观层面看,重庆邮电大学作为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芯片、5G 通信技术、区块链等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话题。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相关案例,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结合,能够把道理讲得更深、讲得更透、讲得更活。

第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堂好的思政课,不仅“配方”要新颖,内容要有真材实料,“包装”也应做时尚有特色。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应创新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授课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精心打造综合、立体、多元的教学方式。要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变抽象的“基本原理”为具体的“生动道理”,变刻板、沉闷的“满堂灌”为有底气、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教学形式, 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第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前不久,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为落实好通知的相关精神,可通过搭建联盟、结对共建的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校地联动共建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公布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可将“思政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比如延伸到工厂、 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延伸到科技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现代特色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村、文明社区等场所,把社会生活中最丰富的资源和最鲜活的素材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使思政课真正 “活起来”。

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取得了何种成效?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为此,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大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独立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共2学分、48学时。课程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的方式,设计了“品牌教学活动”“国情调研”“正能量分享”“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典型案例网评”“红色主题参访”六个模块。其中,“品牌教学活动”包括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以思政课重要知识点为中心内容的讲课比赛、征文比赛等;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微电影微视频拍摄等。

一方面,实现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外教学是重要补充,实践教学可将二者有机融合。在课内实践方面,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学院以“我心中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主题,组织学生采用情景剧、微视频、讲故事、演话剧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用“00后”的话语风格展现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的敬佩和尊重。在课外实践方面,比如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通过“南山邮马”微信公众号,推送“一堂思政课”系列视频、“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热点解读”等专题;推送“百年党史”“红色足迹”“中国精神”“热点解读”等专栏,帮助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为指引,积极主动参与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另一方面,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素材,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校内实践重在理论学习上的拓展与深化,校外实践重在了解社情、民情和服务社会。在校内实践方面,目前学院已组织了八届思政课“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汇演活动,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为依托,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主要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在校外实践方面,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师资”、拓展“大资源”;组织优秀学生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邓小平故里、杨闇公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心灵感应时代脉搏”。

05

探索“互联网 + 思政课”的

新型教学模式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您认为应如何结合各类新兴技术,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 + 思政课”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性、教学形式灵活性、学生主体性强等优势和特征。

第一,积极使用新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 吸引力”。为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使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等新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智慧教学。当学生有疑惑时,可以随时通过手机、邮件、QQ 群、微信群等渠道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流沟通,实现师生互动,及时解决在知识、理论、思想上的疑虑与问题。

第二,积极运用新媒体产品开展思政课教学。学校整合思政、传媒、通信、计算机等学科资源,打造“红岩网校”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网上党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将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图文、TVCH5小游戏或小测试、功能性小程序等形式有效转化,增强了教学内容传播的趣味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实现思政课“全程管理”“全时互动”“高效教学”的教学目标。

第三,积极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开展思政课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了《Hi,新时代!——2G-5G 祖国 的通信路》《为红岩歌唱》《乡村振兴在路上》《奋斗!新征程》《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等微电影、微视频并进行展演。既提升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帮助大学生将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