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原子-铋掺杂尖晶石 Co3O4 通过促进 OH* 生成高效电催化氧化甘油
2022/10/27 10:53:04 阅读:233 发布者:
01. 题目 AUTUM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Glycerol via Promoted OH* Generation over Single Atom-Bismuth-Doped Spinel Co3O4
02. 期刊 AUTUMN
ACS Catalysis
03. 全文速览 AUTUMN
甘油是生物柴油工业的主要副产物,价格低廉,电催化甘油氧化反应(GOR)是实现降低温室气体产生量和生产甲酸盐的有前途的战略。然而,以往许多GOR电催化剂都是以贵金属为基础的,昂贵的成本和稀缺性极大地阻碍了其实际应用。经过许多人的研究,镍上的C−C键裂解更有效。然而,非贵金属催化剂,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氧)氢氧化物通常需要很高的电位来引发GOR。因此,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非贵金属基催化剂是非常需要的。
文章报道了单原子Bi掺杂在了Co3O4中的CoOh3+位点,显示出优越的GOR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通过一系列表征,揭示了单原子Bi、CoTd2+和CoOh3+位点在GOR中的作用,Bi掺杂促进了相邻CoTd2+位点上OH*的生成,生成的OH*通过直接氧化加速了GOR。为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用于GOR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04. 结果与讨论 AUTUMN
采用电沉积法和煅烧法合成了单原子掺Bi的Co3O4(简称Bi-Co3O4)。首先将Co(OH)2电沉积在泡沫镍上,然后将泡沫镍浸入一定浓度的Bi(NO3)3溶液中,得到掺Bi的Co(OH)2。用XRD对制备的Co3O4和Bi-Co3O4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可以看到Bi掺杂引起了晶格收缩,EDS mapping说明Bi均匀掺杂。采用AC HAADF-STEM确定Bi在尖晶石结构中的分散和位置,结合拉曼光谱中的偏移,证实了CoOh3+位点被Bi3+取代。
使用制备好的Bi-Co3O4对甘油进行电催化氧化。进行LSV测试,1.20 ~ 1.55 V之间出现了两个氧化峰,这可以依次归因于Co2+氧化为Co3+和Co3+氧化为Co4+,引入甘油后,可以看到电流密度在比OER低得多的电位下显著增加,表明GOR优于OER。与Co3O4相比,Bi-Co3O4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cm−2时的阳极电位降低了65 mV,表明单原子Bi掺杂增强了GOR活性。随着Co2+氧化,GOR的电流密度变得显著,表明Co2+氧化在GOR产生活性组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测定Co3O4和Bi-Co3O4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测得的Cdl值分别为110.02和82.36 mF cm−2,通过比较ECSA归一化后的电流密度, Bi-Co3O4对GOR的活性也高于Co3O4。在1.25 ~ 1.65 V vs RHE范围内,催化剂对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高于Co3O4,在1.35 V vs RHE时,Bi-Co3O4对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和对甲酸盐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7.05±2.55和97.01±1.73%的最大值,高于之前的大多数结果,且有着良好的稳定性。
运用EIS研究了GOR的反应机理。在OER过程中,Bi-Co3O4在低频区有特征峰,在1.55 V vs RHE处出现,恰好在CoOh3+位完全氧化为CoO2的电位之后,伴随着Co-OOH的脱质子化。相比之下,在GOR过程中,Bi-Co3O4在1.20 V vs RHE处有一个低频特征峰,这个峰与OH*与甘油反应引起的电荷贡献不均匀有关,随着电位的升高,慢慢向较高的频率和较低的相度移动。给出了Bi-Co3O4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OER和GOR示意图,并证明了单原子Bi掺杂增强了自身的催化活性。
Co2+氧化伴随OH*生成,然后由OH*直接氧化甘油。通过比较在1.375 V vs RHE条件下,KOH浓度(c(KOH))和GOR电流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在Co3O4上观察到在1.0 mol L−1范围内c(KOH)处的线性关系和在更高c(KOH)处的偏差。推测该偏差可能源于甘油和OH*的竞争吸附,高c(KOH)导致更多的吸附位点被OH*占据,阻碍了甘油的吸附,从而降低了GOR电流密度的增长速度。而对于Bi-Co3O4,电流密度呈线性增加,直到c(KOH)相对较高(1.5 mol L−1),表明Bi-Co3O4对OH*的吸附能力高于Co3O4,这可能是由于单原子Bi掺杂促进了Co2+的氧化,导致更多的OH*吸附。研究甘油浓度对GOR的影响,对于Co3O4和Bi-Co3O4,当浓度在0.01 - 0.1 mol L−1之间时,浓度和GOR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遵循线性关系,表明在低浓度时,GOR主要是扩散控制过程。当甘油浓度> 0.1 mol L−1时,电流密度仍呈线性上升,但相对于Co3O4的斜率较小。而对于Bi-Co3O4,在较高的甘油浓度下,电流密度降低。这是因为甘油在Bi-Co3O4上的较强吸附会剥夺局部吸附的OH*种。结果,在Bi-Co3O4上观察到OH*和甘油的共吸附增强,这是Bi-Co3O4优于Co3O4的原因。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产物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合电化学测试,得到 GOR的主要途径始于甘油中的初级羟基氧化为甘油醛,然后是甘油酸,接着是C−C氧化裂解为乙醇酸和甲酸。然后,乙醇酸被氧化为乙醛酸,乙醛酸经过C - C裂解生成两分子甲酸。因此,一个甘油分子最多可以产生三个甲酸分子。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