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重点推介 |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宝宝功夫”建设为例

2022/10/26 17:58:04  阅读:637 发布者:

本文引用格式

孔年欣,张超,柳鸣毅,等.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宝宝功夫”建设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10:87-94.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研究

——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宝宝功夫”建设为例

(柳鸣毅)

作者

孔年欣1,2,张超2,3,柳鸣毅1,2,吕万刚4,张汇敏5,敬艳24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汉体育学院 青少年运动训练评价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与实践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

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前及基础教育阶段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脑智提升、行为塑造等的关键[1]。从教学特点分析,体育课程不仅遵循文化教学一般性规律,更是把握着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性、顺序性、个体性、环境异质性等特质,其中“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是拓宽了学校体育工作范畴与校外体育空间。我国不仅打造了以“小篮球”、趣味田径、少儿体操等适龄化、特色化、趣味化体育课程,更是自主创新研发KDL2]等幼儿运动游戏课程及引入SPARK等体育课程[3]。

然而,因幼儿园与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不足、校内外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体育教育边缘化等问题,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发展较为滞后。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方面,仅以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内容,存在学段衔接不足[4]、动作学习低级重复[5]等问题。在课程实施方面,未能把握体育区别于文化学习的教学规律,形成“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需求。在课程评价方面,尚未从学段、课堂和运动能力等多维度构建过程性与结果性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一体化评价体系。在课程市场推广方面,尚未打通及形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及社会体育培训机构与各级各类学校互通渠道和模式,导致课程建设资源短缺且难以共享。可见,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研发、应用、推广等建设过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作为实施健康促进、开展体育教育等的载体,立足现实情境进行本土化创新是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本土化创新是将我国国家制度、建设机制、教育环境、传统文化、运动项目等本土元素与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深度融合,并通过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建立多元机制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挖掘其体育、健康、教育及文化价值内涵[6]。当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本文选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宝宝功夫”(以下简称“宝宝功夫”课程)为案例,聚焦2个方面:如何形成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要素?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的内在机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模型,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

1.1方法选择

本文旨在对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的本土化创新构成要素及其内在机制进行研究,案例研究方法适用于回答此类问题。因此,本文采取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一方面因可提供丰富及真实的定性数据,弥补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的样本量稀缺等问题,从而深入挖掘和剖析研究对象,从课程建设复杂情况及本土化多元因素等视角提炼理论。另一方面,本文需动态分析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建设全过程,而案例研究在展示研究对象动态演变过程和路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7]。

1.2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通常采用理论抽样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已有理论有意识地选择独特、补充或批判性案例。本文旨在我国制度、体育、教育等本土情境下,探究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的构成要素及路径。因此,选择富含国家政策、民族文化等本土化元素的“宝宝功夫”课程作为案例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宝宝功夫”课程具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宝宝功夫”课程是具有多年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背景创始人于2014年在大学学习阶段创建。其适用于36岁学前阶段和69岁小学13年级学段的儿童青少年,以武术、舞龙舞狮、武术短兵、投壶射艺、中华武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活动为内容,将人文典故、经典篇目、传统美德、英雄人物等本土化元素融入其中,进行多元化体育教学。第二,“宝宝功夫”课程建设过程具有本土创新价值。“宝宝功夫”课程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与政策、内容和形式等全域式、本土化创新密不可分,可作为揭开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黑箱”的合适样本。

1.3数据收集

通过观察课程教学及建设过程的内部元素,获取2014-2021年主要材料,系统呈现本土化创新生成脉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从2019年扎根于受服务机构,先后对课程建设团队及教练员、湖北、湖南、河南等多省份幼儿园及小学领导、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见表1)。同期,研究团队以半结构式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与“宝宝功夫”课程应用及推广地区的体育、教育等部门负责人沟通。所获取的数据揭示了“宝宝功夫”课程本土化创新的完整发展历程(见图1)。

1.4数据分析

在完成访谈、参与式观察记录和收集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人员认真阅读访谈文本和二手资料,依据“宝宝功夫”课程建设的时间顺序厘清关键事件,并根据关键事件的轨迹来划分课程建设阶段。其次,重点关注“宝宝功夫”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推广等6个维度的本土化创新构成要素,并探究内在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上述6个维度要素提出尝试性观点,其他团队成员则对观点进行验证补充或质疑,直到整个团队达成一致,以保证结论形成三角论证关系[8]。

2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的要素构成

“宝宝功夫”课程在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下,从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推广等方面,形成了本土化创新的构成要素。

2.1课程建设:国家体育教育及双创政策支撑,多方面提供课程创新条件

体育课程以游戏、动作、运动技能等为载体,肌肉收缩、能量代谢、负荷承载等为核心要素,成为实施体育教育、开展体育教学、落实教育目标等的重要手段。为有效发挥体育课程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普惠性及长效性作用,依托本土政策进行创新建设不仅是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获得建设创新条件的重要依据[9]。“宝宝功夫”课程从无到有的建设全过程紧密依托本土化体育、教育及双创等内外部性政策,立足建设资源等多方面条件进行本土化创新(见图2)。

在政策提供建设导向方面,以国家体育教育宏观政策为指引开展课程建设。2014年“宝宝功夫”课程创始人于博士在读期间,依托多年专项训练及体育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为指引,启动课程建设筹备工作(GC)。同时,在“双创”政策驱动下,创始人于2015年注册成立公司。在政策提供建设资源方面,国务院办及体育、教育等各部委政策不仅为课程建设提供指引,更是从鼓励俱乐部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畅通进校园渠道等方面为其提供创新建设条件。其中,2015年课程创始人参加由教育部等多部委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本校教师项目策划指导、后期立项资金扶持、大创平台宣传推广等资源(DS)。同时,在此平台上进一步获得结交创业伙伴、了解区、市与省级不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融入各级各类企业创新创业分会、幼教机构联合会等组织支持与机会(ZF)。可见,“宝宝功夫”课程立足国家体育、教育及双创等本土化政策,为其本土化创新提供了宽阔视域、畅通渠道、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2.2课程目标:落实国家体育与教育指导方针,多举措发挥以体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课程目标制定应基于对学生、社会及学科研究为基本依据,以12项运动技能为载体,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为根本遵循,成为落实国家体育与教育目标及体现体育教育价值的课程总目标与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文化传承等分目标的重要举措。“宝宝功夫”课程瞄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4个学习方面,确立“让男孩顶天立地,女孩刚柔并济”的以体育人课程总目标(见图3)。

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及小学1-3年级学段划分及其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素质敏感期等,设置不同课程教学分目标。其中,基于39岁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直观行动及具象化思维成长规律与灵敏、柔韧、速度等运动素质敏感期,以游戏化活动、幼儿化器械、集体化教学、特色化套路等,确立小班掌握基本武术礼节及拳、掌等动作技能,中班了解武术拳种、接触简单器械等,大班学习连贯动作及武术套路等为阶段教学目标(JL)。同时,课程融合5大领域确立课程目标。针对健康领域提升幼儿灵敏、协调、柔韧、平衡等运动素质,语言领域培养沟通及表达能力,艺术领域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领域建立空间识别感,社会领域发展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可见,“宝宝功夫”课程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方针确立课程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且以掌握动作技能、集体表演展示、创编武术套路、注入武德精神、学习武术器械等多举措,结合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以体育心、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人等功能。

2.3课程内容:融合民族故事与传统体育项目,多元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完善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等已成为体育课程内容确立的重要指向[10]。“宝宝功夫”课程在“让男孩顶天立地,让女孩刚柔并济”的课程目标指引下,确立集树德、益智、健身、有趣、技艺、科学6大功能于一体,且紧密围绕格物致知、武德精神、礼孝文化等,设计不同学段及阶段的课程内容。(1)融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与文化,本土化设计课程内容。“宝宝功夫”课程以武术、舞龙舞狮、武术兵道、投壶射箭及短兵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械、游戏及活动为载体,融合《岳飞故事》《少林寺故事》《汉唐文化》《龙的传人》等人文典故,本土化设计课程内容,如武术拳操等系列课程内容创编结合神话故事、英雄典故等元素,融合中国传统的礼孝文化与古代诗词,将美德文化、防身自护、强健体魄等内容以及武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贯穿于教学之中(JL)。(2)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宝宝功夫”课程3.0阶段开发趣味化的体育类文创超级IP,运用动画、短视频、教材教具配套,以前期课程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打造“宝宝功夫动画IP与世界观背景故事”课程内容(GC)。其以创新传统文化的主线故事及以系列课程分解的支线故事串联融合方式,挖掘“太极八卦”金、木、水、火、土的文化元素及属性,创设出龙狮骑士“阿武”、彩霞仙子“青儿”、铠甲勇士“玄武”、炽焰游侠“雀灵”、龙之武者“小龙”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动画人物,并设计出一体化、游戏化、进阶化的冒险与闯关、修炼与比拼、正义与情义、关怀与仁爱等内涵丰富故事情节,促使儿童青少年学习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见图4)。

2.4教学过程:立足园所及学校办学现实情境,多样化丰富体育教学场景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是由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三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宝宝功夫”课程立足我国幼儿园及小学的办学模式、特色、理念等,积极融入办园理念、园所文化及园本课程之中,以专业化师资团队、适龄化运动器材、定制化运动服装、趣味化游戏活动等教学资源及拳械结合、队形变化、一物多玩、节奏韵律等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园所及学校的体育活动与教学场景。(1)根据园所教学安排,确立体育教学场景。“宝宝功夫”课程作为幼儿园引入的市场化服务产品,依据园所教学安排、活动空间等,提出晨间锻炼、每周活动课、户外两小时、室内运动、家庭亲子活动、亲子运动会、体育赛事及早课间与离园操等幼儿园8大运动场景,并在其中开展体育教学活动(JS)。(2)融入教学活动场景,强化情境式体育教学。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主要依托教室、户外、操场等区角、区域活动及活动区域教学[11],其主题性需在不同教学环境及活动相互融合中所突显。“宝宝功夫”课程将抖空竹、跳花绳、踩高跷、跑马城等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与园所户外、区角活动进行融合,创建了全国首套武术短兵特色主题等学校大课间,将中国古战阵训练与幼儿队形变化进行开创性的游戏化尝试、设置短兵情景游戏,并配套短视频微课,注重知识及技能获取的探究过程和具体情境(LD)。

2.5课程评价:注重素养培育与文化传承融合,多维度提升课程实施内涵

“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是开展课程评价的关键问题。“宝宝功夫”课程根据“让男孩顶天立地,让女孩刚柔并济”的课程目标,围绕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要素,开展培育身体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多维度提升课程实施内涵。在评价主体方面,因“宝宝功夫”课程作为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特性,其评价主体不仅包含幼儿园及学校老师、校长及学生与家长等课程服务对象,且包含公司教务部管理人员及教练员等。同时,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会议、申报教学成果奖等奖项与课题过程中,得到了全国体育与教育领域诸多专家学者评价(GC)。在评价方式方面,“宝宝功夫”课程形成了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习得传统礼仪等形成性与大型节目展演及幼儿园毕业会演等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形成了学前体能测评、期中节目演出、期末技术考核、进阶考级取证、毕业会演展示等贯穿前中后期的全过程评价(JS)。在评价标准与内容方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体育与教育课程标准》等国家体育与教育政策。为此,“宝宝功夫”课程根据政策文件、国家标准等,围绕幼儿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运动素质、运动技能、传统文化知识、品德教育等设置系列评价标准,以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大领域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4大方面考核课程实施成效(ZJ)。

2.6课程推广:挖掘顺应市场的顾客本体需求,多渠道提供体育教育服务

“宝宝功夫”公司创立以来,设有市场运营部与教务部共同负责市场开发和运作,采用个性化定制、特色化配套、创新化教学、商业化推广等市场化策略,将课程打造成为落实国家政策、获得地方认可、满足服务机构特色发展、家长放心满意及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等的优势产品(图5)。

1)个性化定制课程。进入幼儿园及学校开展服务是实现“宝宝功夫”课程推广的重要目标。根据长时间市场调研,“宝宝功夫”公司采用差异化及个性化服务模式,多元化满足需求。如针对以呈现课程效果、集体表演展示等为导向的园所或学校,定制特色化套路、武术器械学习等课程内容,并注重在学期末或节假日等的表演展示;针对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目标的园所或学校,将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拳操等为课程核心内容(LD)。(2)特色化配套服务。“宝宝功夫”课程服务主要以派师教学为主,其不仅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教育服务,且为体育教师开展培训、帮助园(校)区环境文化创设、开展武术社团活动、组织校运会等大型活动展演等配套服务(LD)。(3)创新化教学内容。经过数年市场化探索,“宝宝功夫”课程服务区别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不以教练员运动技术等级、传授专项技能、磨炼意志品质等为推广亮点,更强调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戏点亮快乐童年”、集体表演展示等内涵化、游戏化、普及化内容的教学模式。(4)市场化推广模式。“宝宝功夫”公司注重对加盟事业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课程在全国多省份及多城市的宣传推广,更可通过行业交流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市场运营、公司管理等方面积累经验(GC)。

2.7小结

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本土化创新条件、要素及应用3个方面揭示了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理论的“黑箱”(见图5)。第一,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动因转变,形成本土化创新条件。多元政策需求及现实缺口已成为驱动其融合传统文化、教学场景等本土化创新的重要条件。第二,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丰富内涵,成为本土化创新要素。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应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等的指导方针为引领,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依托幼儿园及学校具体场景进行课程建设,并构建符合儿童青少年技能学习、身心发育等规律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同时,市场创新主体具有丰富资源整合路径及灵活运营机制,可探索在幼儿园、学校等课程市场化推广路径,实现课程内容、过程、方式及评价创新。第三,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价值实现,推动本土化创新应用。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实现本土化创新是涵盖建设至应用的一体化过程,即其创新应用于校内外场域,成为家庭及基础教育的课程,也面向学校和社会开展公益性及市场性服务。最终,课程可有效回应政策需求与现实缺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教育、产业、健康多元价值,补足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体系缺失。

3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的实现路径

3.1释放本土跨界政策效应,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路径创新

基于我国本土国情、体育、教育制度及社会化、市场化机制,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释放本土跨界政策效应,促进主体、机制、政策、资源等多元融合,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建设的路径创新。一方面,多部门出台本土宏观跨界政策,指引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建设。为有效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的本土化创新建设,国务院及体育、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多部委应从课程体系建设、运动项目设置、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目标导向等方面,协同出台推动儿童青少年培训市场发展的系列政策,为课程本土化创新主体提供建设指引。例如,2022614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从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的运动项目设置、课程内容安排、课程教学规律、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为各级各类体育与教育组织提供课程本土化创新建设导向。另一方面,多渠道整合本土跨界政策资源,驱动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建设。为有效激发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成落实国家政策精神、适应体育教育场景、满足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本土化创新课程,应整合体育、教育、民政、市场监管、土地、共青团等多部门政策资源,从体育社会组织或体育企业减税降费、支持其场地设施建设、学校及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俱乐部进校园等方面,为其借助本土化跨界融合政策资源,实现主体、机制、资源等全方位多元融合,有效激发建设主体的创新性与积极性。

3.2结合本土教育情景特点,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创新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建设应以国家体育、教育指导方针为方向,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及育人等多元功能,促使其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落实国家体育与教育方针,推动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土化创新全过程,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应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教育等政策导向,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相关要求,确立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不是孤立实施体育的过程,而是应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将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相互贯穿、渗透及滋养,形成全面育人合力。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及园所办学特色,跨学科主题学习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不仅应根据幼儿园及学校教学安排及服务需求进行教学过程安排,更应结合其学生群体的年龄、身体、心理、教学等规律进行教学过程安排,如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应更具情境化、个性化及主题化,与园所室内外环境、区角活动、户外活动等进行紧密融合。同时,应注重体育的多元融合特性及价值功能,应对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和案例进行本土化、创新性、创造性设计。

3.3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内容元素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2],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因此,应积极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促使其肩负起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价值、传承本土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体育课程内容开发指引。为有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为育人导向的国家教育体系之中,国家应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体育课程内容开发指引,引导各级各类体育教育组织在课程、教材、教学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为此,针对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动项目及游戏,应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其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建立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游戏化、生活化、浸润性的体育课程内容开发指引。另一方面,丰富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元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及活动是伴随中华民族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军事战争、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具有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等的育人与传承价值。为此,应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器械、活动及文化为载体,通过将经典故事、基本常识、传统文化遗产等要素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化于校内外体育与健康、运动技能培训、体育文化交流等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载体形式与传承路径之中。

3.4满足本土应用环境需求,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推广策略创新

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本土化创新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前期创新,更是适合我国体育、教育、制度等现实情景的后端应用。为此,在当前我国体教融合、新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等现实情境下,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社会、市场的多元合作机制,搭建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推广平台,满足儿童青少年多元化体育教育需求。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推广平台。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体育产业消费潜力、体育教育理念提升等为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推广应用迎来了发展契机。为此,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作为开展体育教育的载体,尚需体育、教育、市场监管、民政、共青团等多部门,以畅通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进校园渠道,搭建项目管理中心及单项体育协会与体育企业及社会组织交流平台,建立体育创新创业协会等,网络政府、幼儿园、学校、体育企业等资源,为其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课程建设能力、掌握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最新动态及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指导等帮助。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合作机制,满足儿童青少年体育教育多元需求。仅依靠幼儿园及学校体育资源,难以满足儿童青少年多元化体育教育需求。为此,应建立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激发社会及市场的创新动力及能力。应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与幼儿园及学校建立合作机制,有效整合其专业化体育师资、项目、课程、竞赛等资源。其可共同研发不仅注重课程内容持续性、目标进阶性及校内外联动性的基础化课程,更可根据合作园所及学校的办学特色、环境、理念等,打造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学校满意的差异化课程。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TY029);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20026);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21Q227);“十四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

转自:武术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