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深柳读书 | 网民信念沟:媒介接触对网民意见分歧的影响

2022/10/26 11:38:42  阅读:145 发布者:

编者按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语出(唐)刘昚虚《阙题》。深柳掩映下的清净书堂,最是读书人向往的治学之所。由是,我们用“深柳堂”来命名《新闻与传播研究》论文推介栏目,以期让同好慢慢品读,细细体味。

本栏目期待能够成为学者们田野归来坐而论道的一方宝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之,磋之;也欢迎各位读者向作者提出问题,琢之,磨之;我们会精选问题予以回应,奖之,励之。

网民信念沟:媒介接触对网民意见分歧的影响

作者 | 解庆锋

内容提要

网络空间的意见纷争乃至分歧是传播学关注的一个研究问题。媒介接触对网民意见分歧的影响如何呢?基于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媒介接触、人口变量两个方面对影响网民意见分歧的因素展开检验。研究发现,媒介接触显著影响网民的意见分歧,在不同议题上,不同形态媒介接触的影响显著性有明显差异;人口变量对网民意见分歧亦有显著影响。在理论分析工具上,借鉴信念沟假说,并在中国语境下,为其人口影响变量赋予新的内涵,结合中国媒介信息传播情景,探讨媒介接触对网民信念沟的影响。

关键词

信念沟 媒介接触 意见分歧 网民

正文

在网络空间,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网民发出不同的声音,存在对抗性网络表达,在一些公共议题上形成针锋相对的舆论对峙。网络争论会显性地影响公众议题,使得某些议题由于被部分网民关注而成为社会显著议题,进而影响更多公众参与讨论或吸引公共管理部门介入此议题,甚至会影响到“线下的游行、示威、局部执行等行动抗争”。

因此,网络空间中的意见分歧应当引起关注,其可能从网络意见对峙而蔓延到真实社会行动的对峙,导致社会共识的撕裂,使得社会凝聚力受到损伤。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网络空间网民的意见分歧?从传播学来看,媒介接触会影响网民的意见分歧吗?此外,人口因素在网民意见分歧方面的影响如何呢?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意见分歧实际是意见主体之间的信念沟。本研究引介西方的信念沟假说,结合中国语境重新选择了人口变量类型与媒介接触类型,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中国网民之间的意见分歧,重点关注媒介接触对网民信念沟的影响,探讨中国传播学语境下信念沟的相关问题。

一、文献综述

“信念沟”假说(belief gap hypothesis)由亨德曼(Hindman2009年提出,是在“知识沟”假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转变是有关“知识”的认识。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知识”逐渐被建构为基于主观认识的“信念”,从而基于“知识沟”假说而发展出“信念沟”假说。

(一)知识(knowledge)与信念(belief

以涂尔干式社会学家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科学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外在性,应通过科学的方法观察社会事物,摒弃成见,取得接近事物本质的客观知识,知识与事物本质具有唯一对应性。这种知识观影响了西方现代社会,通过观察、量化、实证等科学途径来获取事物的客观知识成为研究取向,知识客观性也成为认识知识的哲学理念。

对知识的认识发生了转向。后现代社会科学认为陈述“客观知识”的语言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有关社会事物的知识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知识是主观的,客观知识不存在,认为知识主张“只有在其上下文、范式或‘社团’内部才是‘可理解和可争辩的’”。知识是在社团中达成共识的结果。“实在”是一种人的建构,脱离知觉它的人赋予的意义,便是非实在。基于对语言建构意义的认识,由语言组合成的知识便被认为是建构出来的,对知识的认识发展到知识建构说。

“个人或社会结构层面的过程系统地影响了对知识的感知和建构,这挑战了实证视角的知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所谓的客观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观点、意见。亨德曼“将知识定义为经验支撑的事实,将信念定义为没有证据而以正确来接受的确信”。亨德曼认为知识是可证实的,而信念可以不顾事实。信念是人们基于主观而生成的关于某一争议议题的看法。与知识对证据的要求相比,信念对证据的要求标准比较低;然而,在意见的形成中,信念有较大的影响。

(二)信念与意见

2012年的研究中,亨德曼对信念给出了一个说明性的涵义,认为信念是“没有确切证据而被表述的意见”,对于信念而言,“陈述是对事实某些方面属性的主观命题”。他阐释道:“信念是关于事实的主张,这一主张不是基于证据,而是基于价值系统、情感忠诚、参照群体、社会机构、精英观点和意识形态倾向。”

在亨德曼的研究中,不同政治身份的成员对同一议题的信念存在明显差异,达到对立的程度,近乎难以调和,形成了belief gap”。可见,亨德曼所谈论的信念是不同社会成员坚信自己为真的意见。在同一议题上,由于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对各自意见的坚信,从而形成了信念沟。

信念是社会主体对某一命题相信为真的态度,是主观的“认之为真”。意见是社会主体的见解,是社会主体对某一命题的认识,并没有刻意强调信以为真。相对于意见,信念突出了社会主体对某一命题坚信的心理状态。本研究中,“信念”一词是对“belief gap”中“belief”的翻译,“belief”在英文中有“opinion”(意见)的意思,指对认为正确的事物的意见。但比起“意见”来,“信念”展示了对事物认知的主观坚定性,其被改变的可能远低于“意见”被改变的可能。信念是坚定的意见。

信念沟是不同性质意见的对立,在中国语境下,将其表述为“意见分歧”。意见分歧是不同性质意见的属性差别,如“赞成”与“反对”。“意见分歧”是信念沟在中国语境下的表达。为了探讨更明确的信念沟,本研究排除了对某一议题的中立意见,议题的对立性质的意见被称为信念沟。

(三)信念沟假说与知识沟假说

1、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假说由蒂契纳(P.Tichenor)等人提出,基本观点是在大众传媒传播的公共事务与科技新闻的信息接受过程中,经济地位高者在信息的接受速度、接受量、理解深度上都要强于经济地位低者。蒂契纳等人对知识沟的认识是站在社会结构的视角,认为社会结构因素,如职业、社会地位、家庭收入的差异带来了对知识获取的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知识沟的关键因素,但在实际的测量中,通常用受教育程度来代表社会经济地位。收入的影响也被重视,但收入通常与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的相关性。

“在最初的知识沟研究中,知识被以实证的方式来看待,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随时间而累积,不可逆转。根据这种观点,知识来自系统的观察和对证据进行基于逻辑的分析。”从实证发现知识、寻找社会事物的客观认知来看,知识沟假说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对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认识客观世界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能够拥有更多实证验证客观知识的机会,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有关社会事物的知识,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则拥有较少的实地观察、验证获得客观知识的条件,对知识的理解与确认远赶不上社会经济地位高者。

2、信念沟假说

亨德曼认为,信念沟假说是在知识沟假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亨德曼结合美国政治选举中的党派化与媒体碎片化的社会背景,认为人们获得的关于同一事物的知识越来越分散,形成的观点与看法越来越多元,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对峙也比较明显,政治的抱团极化使得共识性知识越来越被撕裂。一些社会团体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频繁质疑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的证据,媒体报道了这些质疑,原来被一致接受的常识变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取向,知识变成了信念。

在知识建构说的影响下,知识的客观性渐渐被忽视,知识的主观性增强,渐渐被表述为对事物的看法、意见与想象。由此对社会认识的差异变成以观点、情感、意见体现出来的“信念沟”,对社会事物成立的客观依据渐渐被忽视甚至被忽略掉。在信念沟假说的视野里,对事物看法的差异并不是由能否有能力实地认知事物、获得事物客观知识的条件决定,而是由言说者所处的立场、身份、价值观决定。

知识沟体现出的差异,主要是对有关事物客观认识的差距。而信念沟体现出的差异,主要是不同立场、身份、价值观的社会成员对同一事物表现出差异明显的看法与观点。信念沟没有强调对事物客观知识的追求,而是更突出有关社会事物主观性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信念沟的差距并非如知识沟体现在对社会事物认知深度的差距上,而是表现为有关社会事物多元化、冲突性的社会观点与看法。

文斯特(Veenstra)等人认为在信念沟中,“意识形态更像是群体隶属的标志。”政治意识形态让个体进行自我分类,贴上政治身份标签,与同一立场的精英建立精神联系,进而形成群体性的信念。群体隶属会产生有偏向的媒体接触、信息选择、意义理解,同样媒体内容中含有的偏颇、倾向性的内容也会刺激受众内在的群体隶属意识。研究者力图检验宗教价值观倾向、孩子抚养价值观倾向、坚持己见、感知需要、政治倾向、媒体接触与使用等变量与意识形态身份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找这些变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意识形态(ideology)与信念(belief)具有显著的相关,但并不是说教育在其中完全不起作用,教育对人的信念也是有影响的。教育并非不能影响信念沟。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知识沟的关键因素不同,在信念沟中,受教育程度虽然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但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身份归属、意识形态、价值观、情感取向。“事实知识与教育有很强的联系,‘信念知识’与教育的联系非常弱。”

亨德曼的信念沟假说的主要内容包括:“(a)比起教育水平和信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偏颇和信念之间有更高的正向相关关系,(b)在信念的接受率上,时间和偏颇之间是正向背离作用”,“在信念沟发生方面,紧密的持续的媒体报道被假定为是必要的,通过激活群体身份而产生偏见情绪,媒体报道能够产生偏颇,比起教育学识,偏颇成为信念和知识更强的预测指标。”

3、媒介与信念沟

无论在“知识沟”假说中还是在“信念沟”假说中,大众传媒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众传媒在信念沟的扩大过程中产生了显著影响。媒介强化了意识形态类信念的差异。这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往往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经常带有倾向性、偏颇性的意见信息,新闻中蕴含着意识形态。这些偏向性信息刺激了受众的身份意识、意识形态立场、情感归属,使得受众产生多样性乃至冲突性的社会意见与看法,从而扩大已存在的信念沟。信念沟研究亦是站在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待媒介信息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

有的研究者探讨了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对公众信念沟的影响。文斯特等人对美国公众在五个公共议题上的信念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政治倾向的社交媒体对公众信念沟有显著影响;在议题“对奥巴马的看法”上,持保守立场的社交媒体对公众的信念沟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在议题“对人类进化的看法”上,持自由立场的社交媒体对公众的信念沟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五个公共议题上,无论持保守立场的社交媒体还是持自由立场的社交媒体,两类社交媒体均显著影响了其中的一项。

加西亚(Gaziano)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美国公众意识形态立场(影响信念沟的重要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背景下,自由派人士比保守派、温和派人士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会对使用者的意识形态立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可能显著影响使用者的信念沟。

文斯特等人研究发现,比起教育,党派关系、意识形态是政治争议性意见更强的预测指标;党派身份、意识形态身份会影响公众的媒介接触倾向,与其持有的议题信念相一致。在影响受众争议性议题信念方面,媒体的意识形态立场同受众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派别隶属身份产生了同向一致的作用,扩大了受众既有的信念沟。因此,选择性媒体接触显著正向地影响了受众的信念沟。

二、中国语境下信念沟假说检验的内容

西方信念沟研究将争议性政治议题置于政治极化的环境中展开探讨,西方信念沟检验的指标有其社会背景。在中国,在网络舆论场中,众声喧哗,不同网民的意见呈现出分歧甚至对峙,信念沟现象较为明显存在。但影响中国公众信念沟形成的测量因素如何构成,尚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纵观西方信念沟测量的影响因素,人口特征与媒介使用是两大块内容。人口因素包括教育、性别、年龄、收入、种族、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党派身份、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状况等,也有研究者关注受众的议题利益对受众关于该议题信念沟的影响。媒体使用则强调偏向性媒体会影响公众信念沟的形成,保守媒体、自由媒体如FoxCNNMSNBC的使用对受众的信念沟产生影响,有研究者检测了传统新闻媒体接触、公共广播媒体接触对受众信念沟的影响,还有研究者检测了社交媒体对公众信念沟的影响。

在国内,专门研究网民信念沟的文献近乎空白;一些研究成果会涉及网民/公众的意见差异。结合本研究需要,从人口变量与媒介接触两个方面对研究者的论述或研究发现进行陈述。

(一)人口变量对意见差异的影响

社会性别差异使得男女在社会认知上存在差异,性别差异可能导致网民对同一公共议题的意见差异,甚至产生信念沟。

生活阅历是公众社会认知的基础,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其生活阅历不同,使得其社会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使其在特定公共议题上存在意见差异,甚至表现出信念沟。

不同利益诉求会使不同社会阶层产生有差异的政治意见。社会成员的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是影响其社会阶层归属的显著变量。从社会阶层差异的视角看,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人口变量可能影响社会成员的信念沟。

网民对公共议题的认知受生活经历、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认知的差异会导致意见的差异。因此,职业、政治意识水平、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标识网民社会角色、认知能力的变量均可能对网民信念沟产生影响。

网民的年龄、学历、知识背景、所处区域会影响其对事件的意见。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地域的网民,其对同一公共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产生意见分歧,表现出信念沟。

城市网民在议题关注、情绪与认知方面呈现出区域差异。由于居住社会环境的差异,居住在省城等大城市的网民与中小城市的网民在特定公共议题上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表现出信念沟。

在大众层面,个体意识形态立场往往用“左”、“右”来表征,左、右意识形态会使网民对同一公共议题产生不同的政治态度,表达出差异明显的政治意见。左、中、右的意识形态立场可能是网民信念沟的显著影响因素。

(二)媒介接触对意见差异的影响

西方信念沟研究者认为,媒体中的主观性、倾向性内容在受众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的强化下,使受众扩大了对特定议题的信念沟。在中国语境下,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媒体,其信息内容存在倾向性差别吗?

乐媛、杨伯溆的研究发现,“强国论坛”被认为是左派意见占主导的网络论坛,而“猫眼看人”被认为是右派意见占主导的网络论坛,二者的议程与意见在政治倾向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刘景芳发现在社会态度泾渭分明的“黄金大米”及背后的转基因议题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分属支持方与反对方。经对11家报纸转基因议题的报道的研究,杨莹发现积极报道(支持转基因)与消极报道(反对转基因)均较明显。陈刚发现四家媒体(《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瞭望东方周刊》)在对转基因这一争议性公共议题的报道上,负面性报道的数量与正面性报道的数量均十分明显,两方面的报道数量比约为1213。争议性事件的报道存在着“观点普遍比较偏激,走向两个极端”、“内容夸大煽情,无所不用其极”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中国,多家媒体在呈现某一公共议题时,整体上可能设置了两种对立性的意见。这会涵化不同受众的议题认知,也会强化受众既有的关于议题的特定倾向性意见。在中国传播语境下,媒介接触影响受众信念沟便成为一个可解释得通的结论。

在国内,虽尚未有借用“信念沟”概念专门研究媒介接触对公众意见分歧影响的文献,但一些研究成果站在新闻传播的视角探讨了争议性议题中媒体的影响、公众意见的情况。范敬群等人研究发现,在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话题上,网民在微博上是依据态度站队的,用于判断转基因是否安全的科学知识反而在传播中被遗失。原属科学议题的转基因话题成为备受公众争议的议题。转基因话题逐渐被去科学化,其中一些媒体的倾向性报道起到了很大影响。成为舆论现象的网民争议性议题也容易被一些媒体设置为议程,将网民意见分歧呈现出来。整体上,不同形态的媒介呈现了对立冲突的意见。大众媒介在争议性议题上的对立冲突式的呈现,“容易造成社会大众在争议议题的讨论上,选择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

结合已有研究者对中国网民意见差异影响因素的探讨,同时借鉴西方信念沟影响因素的构成,将从人口变量、媒体接触两方面来检验影响中国网民信念沟的因素,尤其重点关注媒介接触对网民意见分歧的影响。

基于上述中外多方面的文献综述,提出本研究的两大研究假设及其系列子假设。

研究假设H1:在同一议题上,标识身份差异的人口变量组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家庭收入、意识形态立场、居住城市等级、政治意识水平、职业、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人口变量均是标识身份差异的变量。因此,研究假设H1被分解为下列九个系列子假设。

研究假设H1a:在同一议题上,家庭收入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b:在同一议题上,意识形态立场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c:在同一议题上,居住城市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d:在同一议题上,政治意识水平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e:在同一议题上,职业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f:在同一议题上,性别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g:在同一议题上,年龄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h:在同一议题上,受教育程度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1i:在同一议题上,政治面貌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在同一议题上,媒介接触变量组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媒介接触包括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阅读专业杂志、人际传播、浏览门户网站、浏览自媒体平台、浏览熟人社交媒体、浏览网络论坛等。研究假设H2可以分解为下列九个系列子假设。

研究假设H2a:在同一议题上,看电视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b:在同一议题上,读报纸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c:在同一议题上,听广播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d:在同一议题上,阅读专业杂志(比如《南风窗》等)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e:在同一议题上,与朋友、同学、老师等面对面聊天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f:在同一议题上,浏览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g:在同一议题上,浏览非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h:在同一议题上,浏览微信朋友圈、QQ群等熟人圈子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i:在同一议题上,浏览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专业论坛或网站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提供的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集。该数据集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所作的网络调查,“调查以中国网民而不是以全体中国民众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379个样本数据。其中居住在乡村的样本为64个,居住在境外的样本为14个,其余样本全部为中国城市网民,为了研究的科学性与代表性,去除掉乡村样本与境外样本,仅研究中国城市网民(简称网民);为了考察职业的影响,去除“无业”样本;去掉参与运算变量的缺失值,有效样本量为2182个,占全部样本的91.72%

(二)变量测量

1、信念沟的测量

在测量被调查者对某一公共议题的意见上,有六个选项供选择,“非常同意”、“同意”、“中立”、“反对”、“强烈反对”、“不知道”。前文将不同性质意见的分歧定义为信念沟。因此,将“非常同意”、“同意”归为一个表述“赞成”,将“反对”、“强烈反对”归为一个表述“反对”,将选择“中立”、“不知道”的个案排除。对个案再次筛选后,在各公共议题上的有效被调查人数的具体情况见表1

2182个样本中,若网民在一个公共议题上有超过500人持“赞成”意见,同时有超过500人持“反对”意见,则认为网民在该公共议题上表现出信念沟。将被调查者在同一公共议题上的“赞成”与“反对”意见,分别编码为“1”与“0”。信念沟是通过不同的信念表现出来的,信念沟变量的测量需要通过不同的信念来表征。(01)变量代表着网民之间的不同信念,符合信念沟测量、检测的要求。

调查了网民对43个公共议题的看法,表现出信念沟的议题为15个,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公共议题在网民中呈现出信念沟。在中国语境中,并非所有的公共议题都会表现出信念沟,而是有一部分公共议题会表现出信念沟。随机选择15个之中的6个公共议题来展开实证研究,寻找中国语境下与信念沟相关的因素。

6个议题为“土地产权”、“抵制日货”、“社会风气”、“服从权威”、“国有企业”、“人的平等”。这6个公共议题的两方面意见人数见表1。在创建信念沟变量的过程中,将持“中立”或“不确定”意见的个案排除掉了,在这6个议题上,实际的纳入被统计运算的人数分别为“1268人”、“1443人”、“1416人”、“1516人”、“1475人”、“1610人”,而不再是2182人。

1  对各议题持“赞成”、“反对”意见的网民数量(人)议题

2、人口变量

人口变量为自变量,包括家庭收入、意识形态立场、居住城市等级、政治意识水平、职业、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

“家庭收入”调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居住城市”划分为“省城等大城市”、“中小城市”,“职业”划分为“公务员”、“工人农民”、“学生”、“中产知识界”,“年龄”划分为“小于35岁”、“35岁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划分为“高”、“中”、“低”,“政治面貌”划分为“中共党员”、“非中共党员”。

变量“意识形态立场”的测量:调查对归属“左派”、“右派”的认识,将“忠实左”、“左”、“中间偏左”归类为“左”,将“忠实右”、“右”、“中间偏右”归类为“右”,“中”指被调查项“中间”。

变量“政治意识水平”的测量:用10项政治知识小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回答正确得分为“1”,错误得分为“0”,10项得分加总,得到“政治意识水平”的测量值,分类为“低”、“中”、“高”。

人口变量的情况见表2

2  人口变量

3、媒介接触变量

媒介接触变量亦为自变量,通过调查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各类信息”来获得测量数据。

媒介接触变量的情况见表3

3  媒介接触变量

(三)数据统计模型

“人口变量”、“媒介接触”等变量视为自变量,“网民的不同信念”视为因变量,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探求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把人口变量与媒介接触变量分组逐步放入二项Logistic回归统计之中。变量均无缺失值。

四、研究结果

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作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见表4

(一)人口变量对网民信念沟的影响

在每一个议题上,人口变量组对网民的不同信念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块卡方值分别为121.616408.258165.359208.10994.25476.698p值均小于0.001)。研究假设H1获得支持。这显示标识人口身份差异的人口变量会使网民在一些公共议题上表现出信念沟。

具体来看,家庭收入在一个议题上(土地产权)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0.001)。研究假设H1a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可以说,家庭收入对网民信念沟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意识形态立场(左、中、右)在五个公共议题上(土地产权、抵制日货、服从权威、国有企业、人的平等)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1)。研究假设H1b获得很大程度的支持。在中国语境下,意识形态立场对网民信念沟有着显著影响。这与西方信念沟的检验有相似之处。基于身份的意识形态元素能够推动情感极化的强度,来反对非自己人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意识形态(保守、自由、中立)同样是影响信念沟的显著变量。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混杂,各自的话语表述自有“逻辑”,成为网络言论产生的语态环境。

居住城市(省城等大城市、中小城市)在一个议题上(抵制日货)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0.01)。研究假设H1c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可以说,在某议题上,居住城市会显著影响网民的信念沟。

政治意识水平(高、中、低)在四个议题上(土地产权、抵制日货、社会风气、人的平等)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1d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可以说,政治意识水平在较大程度上会对网民的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职业(公务员、工人农民、学生、知识中产界)在五个议题上(土地产权、抵制日货、社会风气、服从权威、人的平等)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01)。研究假设H1e获得很大程度的支持。可以说,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网民的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性别(男、女)在两个议题上(土地产权、社会风气)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1)。研究假设H1f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在某些议题上,性别会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年龄(小于35岁、35岁及以上)在两个议题上(抵制日货、社会风气)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1g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在某些议题上,年龄会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受教育程度(高、中、低)在四个议题上(土地产权、抵制日货、服从权威、人的平等)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1h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可见,受教育程度不仅可以成为知识沟的显著影响因素,也可能成为信念沟的显著影响因素。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非中共党员)在一个议题上(土地产权)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0.01)。研究假设H1i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在某议题上,政治面貌会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身份指“个体在社会关系格局中扮演的角色,表明他是谁或者是什么样的人”。“家庭收入”、“意识形态”、“居住区域”、“政治意识水平”、“职业”、“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人口变量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可以标识人的身份差异。因此“身份”类人口变量是影响信念沟的显著因素。这与西方信念沟的检测结果有着相似之处。但在中国语境下,标识身份的人口变量的内涵与西方标识身份的人口变量的内涵可能有着明显差异。如西方用“保守”、“自由”标识意识形态立场,而中国研究者用“左”、“右”标识意识形态立场。

构成人口变量组的各人口变量对信念沟影响的显著性伴随着议题的变化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议题差异可能使得信念沟的人口影响变量发生变化。

(二)媒介接触变量对网民信念沟的影响

在四个议题上(土地产权、抵制日货、服从权威、国有企业),媒介接触变量组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块卡方值分别为19.12087.49190.97365.361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2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这显示在一些公共议题上,媒介接触会使网民表现出信念沟。可以说,媒介接触不仅显著影响知识沟,也会显著影响信念沟。

具体说来,看电视在三个议题上(抵制日货、服从权威、国有企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1)。研究假设H2a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可以说,看电视对网民信念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

读报纸在三个议题上(土地产权、服从权威、国有企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2b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读报纸对网民信念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

收听广播在两个议题上(抵制日货、服从权威)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2c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收听广播在一定程度上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阅读专业杂志没在任何一个议题上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假设H2d没有获得支持。阅读杂志可能不是影响网民信念沟的显著影响变量。

“与朋友、同学、老师等面对面聊天”在两个议题上(社会风气、国有企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2e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人际传播也会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浏览“新浪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在一个议题上(服从权威)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研究假设H2f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在某议题上,浏览商业门户网站会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浏览“非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在四个议题上(抵制日货、服从权威、国有企业、人的平等)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2g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浏览非官方的自媒体平台在较大程度上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浏览“微信朋友圈、QQ群等熟人圈”在一个议题上(服从权威)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研究假设H2h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在某议题上,浏览熟人社交媒体会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浏览“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专业论坛或网站”在三个议题上(抵制日货、服从权威、人的平等)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了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研究假设H2i获得较大程度的支持。浏览专业论坛或网站在较大程度上对网民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

按照媒体分类标准,电视、广播、报纸可以被视为传统媒体,商业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社交媒体、专业网络论坛可以被视为新媒体。可以说,整体上,网民接触传统媒体或接触新媒体均可能对其信念沟产生显著影响。这亦与西方对信念沟检验中,媒介接触会显著影响公众信念沟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构成媒介接触变量组的各媒介接触变量对信念沟影响的显著性伴随着议题的变化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议题差异可能使得信念沟的媒介接触影响变量发生变化。

4  人口变量、媒介接触变量对网民不同信念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核心研究结论是,在一些公共议题上,媒介接触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媒介接触会显著影响网民的信念沟。在一些公共议题上,标识身份的人口变量也会对网民的不同信念产生显著影响,标识身份的人口变量会显著影响网民的信念沟。由于本研究使用的是截面调查数据,尚不能得出媒介接触是否增强网民信念沟,这一问题留待后续研究。

 

(一)嘈杂的网络舆论场可能是一个社会常态

 

本研究显示,不同身份的网民在一些公共议题上天然地存在信念沟。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政治面貌差异、左中右的意识形态立场、高中低的政治意识水平、职业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等存在于网民群体之中的人口天然差异使得网民之间自然呈现出信念沟。这也说明,网民之间的信念沟天然存在,媒介接触并不导致信念沟的产生,而是对已存在的信念沟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当下或未来一段时间,消除网民之间的人口变量差异较难实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争吵也许是一种常态。

 

范敬群等人反思了微博争议“黄金大米”这一转基因话题中存在的“谣言和不实信息不受辩驳的存在”的现象,认为网民的争论是“各说各话,很难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在意见分歧环境中,“正确的知识”该如何传播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影响信念沟呈现的人口变量启示我们,在人的社会差异尚未被消除的背景下,网民争论并不必然带来理性的合意。虽然没有结论,但争论依旧进行,争论本身便是一种社会实践。嘈杂纷繁的网络舆论场是网络社会生活的常态。

 

(二)媒介接触影响网民信念沟的机理

 

受众对不同属性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是媒介接触影响信念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黄河、康宁认为网民的选择性信息接触会促进其意见极端化,网络中同一议题的两种极端化意见便可能产生信念沟。

 

前文已提到,在对特定公共议题的报道上,不同媒体可能持有差异明显乃至相反的观点,受众面临着多样化的认知选择。“争议性事件报道的社会解读是受众从新闻中提取和建构的过程”,媒体建构争议性议题的倾向,隐含的立场会显著影响受众对争议性议题的理解。当关于同一个公共议题的建构与解构并行地存在于同一形态的媒体内容之中,或存在于不同形态的媒体内容之中,媒体本身便呈现出关于该公共议题的意见分歧。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心理机制使得受众在媒介接触后,便极可能使其原本既有的信念沟得到增强、扩大。

 

作为低门槛的非建制媒体,网络类媒体似乎天然具有另类媒体属性,为网民提供了另类的新闻、意见与视角。这些由普通网民提供的意见、观点可能与传统媒体有着显著的差异。沉默的螺旋理论显示大众传媒会影响公众的意见气候感知,进而影响公众的公开表达的意见的选择;同时,其他形态的媒介信息源可能与大众传媒塑造的意见气候形成“双重意见气候”,“对传媒使用的不同,人们感知到不同的意见气候”。当网民接触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源提供的不同性质的信息内容、意见倾向时,不同的意见气候使得网民更有心理动力来表达对立性鲜明的意见,网民既有的信念沟受到显著影响。

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第7

转自: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