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理学刊
引用格式:胡剑波,王楷文.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J].管理学刊,2022,35(04):36-52.
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作者:
胡剑波(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王楷文(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00年的100 28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 143 669亿元,但较为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二氧化碳(CO2)排放为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最新报告显示,中国CO2排放量由2000年的40.25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117.10 亿吨,使我国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于2020年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擘画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为全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注入了崭新活力。在“双碳”目标导向下,加快社会低碳转型成为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碳排放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环境协同增效的重要指标,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就在于加快提升碳排放效率。加快提升碳排放效率,缩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域间的效率差异,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是当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同时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省域空间形态发生结构性转变,导致碳排放效率的演变规律呈现出复杂性和区域异质性。深入研究省域碳排放效率,把握各省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各省有针对性地制定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等政策,推动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首先,作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针对碳排放效率的测算、影响因素识别以及收敛机制检验等方面,展开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取得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既往文献大多从静态视角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而针对省域碳排放效率采用动静结合方法的研究较少,同时容易忽略径向和角度的问题,导致测算结果存在偏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随后利用三阶段SBM-DEA模型与GML模型分析了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中国大陆30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碳排放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演变特征,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其空间收敛性。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2000-2018年。八大经济区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划分的区域为依据。
研究发现:
中国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三大沿海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省际存在较大差异, 多数省效率水平较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测算效率时应将其考虑在内;技术进步推动了动态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相对低下对其产生了阻碍作用;各省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收敛,技术进步、能源强度和禀赋结构对其收敛性存在显著影响。
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缩小省际的效率差距。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碳减排目标,切不可盲目地效仿其他省的规章制度,避免实行“一刀切”的强制性政策,应根据各省的异质性,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引领和空间战略布局,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环境政策,并且合理控制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强项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推动低碳经济的平稳运行,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走低碳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优化禀赋要素结构,有效提高规模效率。资本、劳动作为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要素,其配置比很大程度决定了规模效率的高低。但生产规模一味扩大并不一定会降低边际生产成本,能源的过度消耗、劳动力以及资本的大量堆积,都是造成规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应调整地区间的资源配置,突破地域壁垒,加强省际禀赋要素的流动,充分发挥溢出效应,解决资源过度分化导致的偏离要素禀赋、地方过度竞争和市场分割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等问题。要注重禀赋资源与生产规模的合理配置,使生产规模与劳动力、资本之间达到最优的匹配关系。
第三,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省际技术合作。我国低碳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创新积累较为薄弱,加上低碳技术的创新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省间的协调合作,因此,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面向各省不同市场需求的低碳技术供给体系,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同时,充分借助省际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融合战略,因地制宜地形成上中下游产业技术体系的有效衔接,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以及两者协同的低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发展格局,以技术的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有效提高碳排放效率。
第四,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有效降低能源强度。我国当下能源结构偏煤,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比重较低,能源体系的惯性较大,能源转型的路径较为复杂,我国应加大对氢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能源低碳转型的系统谋划,在遵循能源体系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多方面推动低碳转型进程,建立技术引领、政策推动、以市场驱动为核心的能源转型路径,健全清洁化、低碳化、多元化的能源体系,通过有效降低能源强度,为提升碳排放效率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