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提出志愿服务要制度化的要求。近年来,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及其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感召作用更加明显,是培养和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促使大学生深刻感悟初心以更好践行使命、担好时代重任的重要途径。文章着眼于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效用,探析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及培养和巩固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的实践路径。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发扬友爱互助精神、践行初心、服务奉献的重要实践载体,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大学生党员爱国爱党情怀与促使大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均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倡导广大志愿者们要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奉献、与国家同心同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一
大学生党员身份
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内涵
党员的身份意识是党员进行自我认知、开展实践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生力军,因而必须牢记党员身份、强化身份意识,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党员义务和承担党员责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个体成长、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甚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颇具价值。
(一)引领大学生党员坚定前进方向
1.保障人生航向,启迪党员守初心践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中国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明确党员身份是一种对自身行为的严格约束和规范要求,是一种随时做好准备多出一份力、多一份奉献的意识自觉,是在前进路上保持定力、坚守初心的人生航向标。如何选择道路、选择什么道路是青年扬起人生风帆的重要基础。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明确党员身份使命,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将党员责任使命内化为自身初心,自觉在发展道路上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人生航向,做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做能冲在一线的光荣党员。
2.赓续精神血脉,传好党的红色接力棒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淀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这些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是指导各方面工作的重要精神。大学生党员是党的新生力量,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践行党的精神、增强新时代生命力的主力军。党的精神需要具有学习力的新时代青年去传承,党的事业需要具有行动力的新时代青年去建设。传好红色接力棒,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接续,是对无数革命先烈功勋的致敬,是筑牢历史之基、更好走上新发展征程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质量
1.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核心价值追求,要求广大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中紧密联系群众、充分了解群众、积极服务群众。大学生党员作为时代青年中的先锋力量,在学好专业知识和历练本领的同时,也要时刻不忘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则为大学生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提供了平台和途径。实干兴邦,大学生党员只有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实践,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以敢担当、勇作为的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方可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2.以志愿服务精神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感悟、弘扬和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既体现了大学生党员的良好风貌和形象,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又在持续的党性锻炼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切实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本色。
(三)推动新时代民族与社会的发展
1.培育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主体
时代的责任首先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首先属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力量,强烈的党员身份意识是促使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自觉展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挑好时代重任的重要价值引领。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中都应深入贯彻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变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其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是大学生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情感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进一步外化为具有带动效能的精神及行为力量的必要前提;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在思想上能够有效提高国民素养与深化爱国爱党情怀,在行动上将强烈认同外化为勇担重任、勇立潮头的自觉行动,以青年之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民族危亡,经过了艰难求索,消灭了绝对贫困,正意气风发地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值此之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度吻合,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与此同时,广大青年也重任在肩,青年党员个体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理解,对自身党员身份及所担重任具有深刻认识,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方能在推进社会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让党旗永远高高飘扬在一线。
二
志愿服务对强化大学生
党员身份意识的作用及思考
(一)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
1.党的领导实现强烈思想感召与价值引领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落实了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理念宗旨,坚定采取并推进了有序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力彰显了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以及中国力量的优势。高校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能够看到并真切体会到党运筹帷幄、高效组织动员的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方案优势,以及来自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医疗人员、志愿者团队乃至全国人民的强大力量优势,从而强化“四个自信”,有助于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基层实践提高党性修养和增进身份认同
志愿服务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引领之有力,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先进党员事迹的强大触动,引发大学生党员更进一步思考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并以此时刻激励自身追求进步。这极大促进了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学思践悟,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提升党员志愿者对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身份的认同感。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在基层志愿服务实践中不断明确和坚定初心,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党员的奉献精神,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真正领会共产党员的价值使命,从而在思想上真正认同党、在行为上靠拢党,树立坚定明确的理想信念,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对自身党员身份的认同和理解。
3.投身工作促进自我价值确证及强化身份认同
党员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需要在工作中去找寻与夯实,身份意识培养及强化的最佳场域在一线。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我,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明确初心、坚定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使命,有助于培育更为自觉的党员身份意识。同时,是否真正认同自身价值和党员身份要在具体工作中才能体现与检验。因此,大学生党员是否深刻认同自己的党员身份,最终是要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来检验。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志愿服务工作的一线,诸多大学生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担当,体现了对自身党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二)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1.加强有效组织引领,重视活动品质口碑
现代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标志就是执政党能通过有力的政治动员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回顾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总结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经验,可以明确的是,实现“群众的组织化”对应对突发危机、实现有序治理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只有形成规范有序的组织引领,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力和影响力,才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度和长期参与度。
2.合理完善服务机制,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大学生响应号召,参与志愿活动需要以取得学校或家庭的支持为前提,相关组织单位需要充分考虑志愿活动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志愿者学业和能力背景等各方面内容,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对不同学历、年级、地区等条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挑战,综合考虑并妥善解决好不同志愿活动可能存在的阻力及困难,是解决大学生志愿者后顾之忧、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形成良好社会效应的重要保证。
三
志愿服务中培养与强化
大学生党员身份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紧密结合专业,以工作实效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获得感
大学生能力的提升不只依靠理论学习、课堂教育,更需要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通过“三全育人”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要深入挖掘各专业与志愿服务内容间的关联性,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助力的党员身份意识与自身专业相结合。一方面,既能够有力回应个别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的质疑之声;另一方面,又能够将服务奉献的集体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的获得感,强化党员身份意识。
(二)加强对象吸引,以志愿服务提供党员身份意识强化契机
培养大学生向党靠拢、爱党敬党意识,为党组织吸纳优秀大学生党员,助力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的广泛吸引作用,搭建多元的实践平台,促使大学生党员结合自身实际、立足特长优势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以受教育、长才干和深刻理解党员身份所负使命为落脚点,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思想入党”到“行动入党”,号召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逐步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有效延长链接,以互联互通构建长期志愿服务活动
当下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以假期活动或短时期活动为主,虽然类型丰富多彩,但存在志愿服务无法长期深入进行、大学生党员个人能力难以获得系统有效锻炼等问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单位要与社区、学校等实现互联互通,对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特点、内容和类型等资料进行系统整合,有助于活动组织方及志愿者群体双方信息互通,助力大学生党员系统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充分感悟践行党员责任,也有利于学校、社区等单位有效多样地开展教育、评价、管理、党建等活动。
【来源】《时代报告》2022/6 总第444期。
【作者单位】张小小,王和,王盈,华东师范大学。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