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2022/10/24 15:23:22  阅读:194 发布者:

摘要

新时代掌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牢牢掌握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根本在于正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势,掌握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特征和客观规律,不断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政话语组织系统、导向系统和表达系统。

互联网时代加速了信息内容的生产,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也为高校延伸思政教育触角、打造多元融通思政教育平台、构筑多方交互思政教育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厘清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探索话语权提升方式方法,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

教育形势与话语体系特征

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形式,其应用的实效性往往受到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及话语权的直接影响。为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丰富性、融合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独特优势,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形势与话语体系特征的分析研判,对于话语权的重塑与提升至关重要。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定位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网络思政教育以极大的开放性、兼容性,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承担着青年价值观引领、信息传播、交互服务三大功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通过运用新媒体,融合时代元素,以价值观引领为王,牢筑“铸魂育人”体系,解决好“总开关”问题;通过思政育人平台与网络平台互通互享,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让信息的互动传递更加准确;通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你来我往”间实现交互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体系包括语境、主体、客体、内容、模式等要素,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生态圈中,话语体系的质量状况直接与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密切相关,构建更为开放、兼容的思政教育话语格局,拓宽思政教育话语空间,建设思政教育话语交流新模式,能够为思政教育掌握主导、赢得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话语权在话语和实践中被赋予,具有权利与权力双重含义,主体话语感召力、客体认知接收度、话语内容解释力、话语方式创新度及语境的优化度等,成为话语权中的关键要素。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自主表达话语权的意愿,培养正确的话语权意识、主体意识,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可以推动话语自觉,促进情感认同,增加归属感,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可接收性和可理解性。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话语体系构建困境

近几年来,诸多高校微信公众号围绕网络思政及其话语权构建进行了充分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课程思政话语体系构建的探索,基本能够把握青年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与精神需求,通过整合育人元素,打造具有深刻时代内涵和旺盛思想活力的教育内容。同时,在传播形式与技术方面也有巨大突破,已逐渐从“应用探索期”迈向“升级改造期”,为切实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分析参考素材。新时代下,对照网络思政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与要求,可发现当前形成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教育期望值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差距。

(一)话语主体薄弱化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发挥教育合力、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网络思政教育尤为如此,学生在哪儿,网络思政话语就应该传播到哪儿。对当前高校进行实际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依然存在角色缺位、重心偏移、环节断层等问题,话语主体施力不均,趋于薄弱化。如一些校、院两级承载一线网络思政话语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其运营主体多由学生辅导员、行政人员及一些学生团队兼任,不同团队对其重视程度不一,团队成员在网络宣传与新媒体运营方面的专业化素养、职业技能水平等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理论的运用与实际情况的把握等方面缺乏深度的研判,往往未能全面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网络思政话语体系“总舵手”角色发挥不全面、不精准。同时,与学生学业、研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的学科专业教师,往往存在重科研业务、轻思政教育的问题,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塑造方面往往濒临“失语”,更是无法实现从学科话语向网络话语的灵活创新,也无法有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强大教育合力。

(二)话语媒介碎片化

新媒体平台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主要媒介,据调查,国内一些院系及其下属组织已纷纷集中性地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短视频账号等新兴网络应用平台载体,积极探索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如国内某所高校所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有数百个,每个学院运营15个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运营主体呈小单元化拆分现象,如某学院同时设立学院微信公众号、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学生会办公室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公众号……对于同一级组织来说,如此“开枝散叶”式的媒介设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缺少顶层设计,导致传播话语体系碎片化、重复化的现象,实际上也会阻滞信息的有效传播。甚至一些平台的内容很难被传播出去,实际上基本为内部成员浏览。从用户角度出发,当前信息获取渠道呈复杂化趋势,一些重复、无序的信息内容,也会导致用户降低主动关注的意愿,用户分流会不断出现,影响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凝聚力、号召力。

(三)传播方式断层化

网络思政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延伸,其话语有效传播决定着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际上,一些高校网络思政的话语传播方式趋于单向化,无法从“独话”走向“对话”。如部分高校新媒体平台在内容建设、板块设置等方面未经过前期充分的调研与精心的设计,仅依靠自我的固有认知及经验将内容单向地推送给学生受众,没有设置互动、交流、反馈的模块和渠道,这会与大学生活跃的思想产生偏差,如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时无法及时在新媒体平台上真正被回应。还有一些网络思政工作者采用简单搬运常规的新闻报道,或是重复思政课的固有话语模式,话语体系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传播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

(四)表达方式滞后化

思政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影响思政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据调查,网络思政教育固态化、规范化和抽象化的“官方话语”还较多,现实活泼话语、深刻案例等融入不足,也没有将规范化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懂的通俗话语,导致无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易产生视听疲劳现象。也有的高校新媒体则一味追求阅读量、点击量,表达话语“网红化”倾向严重,如用网络段子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娱乐性权重过高,冲淡了网络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以多元化、异质化为特征的新时代高校环境中,如何让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实现“官方话语”与“流行话语”之间的有机融合,将政治理论所蕴含的大道理渗透在鲜活的生活实例或话语中,值得我们持续探讨与不断摸索。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

推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创新,自觉适应网络新媒体运作规律,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所在。因此,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互通,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的多样化诉求,拓展青年大学生思维理解的“接受域”,是有效铸就思政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政话语组织系统

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围绕构建特色鲜明、多方联动、上下合力、优势互补的网格化思政话语体系,应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和力量,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度打造从党委到辅导员、教师,再到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大队伍,扩展点线面全覆盖的网络思政新阵地。高校党委要在思政育人体系上做好顶层设计,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促发展,从党性高度定位思政教育。党委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好队伍,做到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点问题亲自指导,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发扬“大思政”理念,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联系、融合起来,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研究,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把思政工作“做到家”,让思政育人“入心田”。高校专业教师也应当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工作,为思政育人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和多学科的支撑。加强学生团队和专业网络技术顾问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网络平台的操作和使用能力、推广和用户维护能力,让学生团队运营下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师生交流的“传声筒”、思政育人的“先锋队”。

(二)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政话语导向系统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开始。站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高校要把党勇于斗争、不畏艰苦、执政为民的光辉故事和红色精神讲到学生心里,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用信心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建设新时代的奋斗力量。要围绕政治导向、安全导向、传播导向,构建正确有效的青年价值观引导系统。要紧握时代话语时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党的故事从“大喇叭”讲到“小屏幕”,推送立意深远的当代中国话语,及时占领思政教育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阵地,把话说进大学生心里、装进大学生头脑里。积极创造条件,融合优化建成专业化的校园网络平台,将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推进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法治化。加强网络思政新媒体话语监督管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约束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行。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要主动积极“深耕”大数据,谋求变革,通过打造规范化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统,为思政舆情研判提供“全景”的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和优质的校园网络化学习平台,赢得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同时,高校要坚持开放交流,做到思政教育既要“说”,更要“听”,给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发声窗口,以问题为导向,广泛收集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和诉求,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做好敢于发声的“微服务”。

(三)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政话语表达系统

高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努力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高校网络思政媒体应当突出自身特色、精准目标定位、贴近师生需求,才能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宣传策略的整体性,各类新媒体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在各个平台间功能特性的协同联动、平台间内容的层次关联、平台内栏目的相互关联与互相补充。网络思政教育要转变从理论到理论的程式化施教方式,避免应用晦涩难懂的话语进行说理,要以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价值建构,要采用教育对象熟知的话语内容,解释专业的思想、理论,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教育对象的具体经历结合起来,真正帮助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困惑问题。网络思政教育者要将教育对象看作平等的话语主体,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改变单向劝告、单纯训导的话语表达,实现从传统的教育控制者、支配者向真诚、平等的对话者角色转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意愿,认真听取大学生对思政学习、自身道德行为和生命意义的理解与反馈,使教育对象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营造和谐、平等的网上话语场域。要认真研究、分析、辨别、判断当代网络流行话语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态度立场,准确找到教育话语同网络流行话语之间的共通点、结合点,对传统教育话语重新进行网络编码,将网络话语渗透于网络思政教育过程,打造青年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

【来源】《时代报告》2022/5 总第440期。

【作者单位】吴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