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重磅 | 中国法学院校长们在RUC畅谈如何建设我们自主的知识体系

2022/10/24 14:47:15  阅读:401 发布者:

中国人民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学术论坛之“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分论坛举行

来源:全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103日下午,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3岁生日、庆祝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中国人民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学术论坛之“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分论坛在明德法学楼601报告厅举行。来自教育部、中国法学会、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发展命题,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建构中国自主的基础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部门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交叉法学知识体系”四个方面展开深度研讨,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发出声音,提供方案,贡献智慧。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教授主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武世兴副司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叶青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致辞。杜焕芳教授对各位领导嘉宾拨冗与会表示感谢,并就此次论坛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做了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教授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代表中国法学会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致辞,向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张文显主任指出,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新征程上,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进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张文显主任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相结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科学回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前途命运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要打造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芯片,破解法学知识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要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

武世兴副司长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辞。武世兴副司长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奠基性、引领性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武世兴副司长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大发展命题,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文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武世兴副司长进一步指出,法学院校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法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深化协同育人,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武世兴副司长

王轶副校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王轶副校长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八十五年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传承陕北公学红色血脉,始终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与党和人民事业同向同行,与法治中国建设同步共进,致力于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做出人大贡献。王轶副校长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借鉴域外经验,适应时代要求;要把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紧密结合起来;要有效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命题,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深刻变革,准确把握未来法治的发展机遇。

王轶副校长

叶青校长代表华东政法大学致辞。叶青校长向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并围绕新时代刑事诉讼法学学科建设提出思考。叶青校长指出,新时代刑事诉讼法学科建设是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学科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学术活力的源泉和最终呈现;刑事诉讼话语体系建设应以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为研究起点,融合经验与理性,坚持改革与创新,推动和确认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刑事诉讼学,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叶青校长

黄文艺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致辞。黄文艺院长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黄文艺院长指出,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书写者和贡献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事业的探索者、实践者、推进者,从各个领域重要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均发出了人大声音、提供了人大方案、奉献了人大智慧。黄文艺院长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工程为统领,深入推进学术团队群、法科学科群、人才项目群、课程教材群、科研基地群、学术期刊群、合作伙伴群建设,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做出人大贡献。

黄文艺院长

论坛第一个主题环节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教授主持。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教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研究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创新工程。张文显教授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即如何准确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内涵和标准;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是如何形成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如何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来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教授从科学的大视野、创新的大格局角度对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进行了阐释,指出思想是人类伟大、无私的贡献,自主知识体系的创立并非为了垄断,而是要供其他国家借鉴、模仿,增加中国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徐显明教授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可分为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四个领域,并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思维领域的创新。

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教授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教授针对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表达了三个观点:要突出中国本色、法治底色、时代鲜色、实践亮色;要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的内容、本质和特征,同时不能忽略法治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价值、基本共识;要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治基本理论和价值的传承和发展。关于如何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创新,江必新教授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分析框架。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以“民法典时代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题作主题演讲。王利明教授指出,民法典颁布为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机遇,构建民法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本土性、时代性、科学性、借鉴性立场,要从民法典的体系安排构建整个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以民法典的主线特征为准绳来增进民法典体系的逻辑性;以民法典内容特征作为民法典的研究重心;以民法典人文关怀等价值来构建民法学的价值体系;以民法典时代特征为基础来引领民法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涉外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明确提出了“涉外法治”概念,明确涉外法治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理念;提出了“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要求;提出了“加快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任务,特别是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的任务;提出了“三个坚定维护”、“两个推动”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期望等六个方面。黄进教授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三个回归”,即回归常识、规律、本源;实现“四个转型”,即从以国内法学为主向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并重和融通转型、从以实体法学为主向实体法学与程序法学并重和融通转型、从以理论法学为主向理论法学与实践法学并重和融通转型、从以临床法学为主向临床法学与预防法学并重和融通转型。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教授

论坛第二个主题环节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基础法学知识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周佑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韩大元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嘉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教授做“要关注法学‘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主语’意识”的主题演讲。莫纪宏教授从语言结构谈起,通过强化主语意识来讨论如何建构中国自主法学体系,进而找到中国方案,输出中国智慧。莫纪宏教授指出,应当强调主语意识,法治需要对主语进行细致分析;不同话语主体要进行对话,共同确定法治的主语;要做出法学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贡献,要增加知识总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为共识的常识性的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教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周佑勇教授作“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的主题发言。周佑勇教授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旗帜,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政理、法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中国法治的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元素,不断加强理论思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法学知识体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周佑勇教授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以“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贡献”为题作演讲,包括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与“一国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体现;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一国两制”理论的体系化、精细化和学理化三个问题。同时,韩大元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法学界如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学术贡献,提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用法学界的学术智慧,为祖国完全统一提供法理与学术支撑,以回应历史与人民的期待。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判断和论断,对深入理解和思考法学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和“自主性”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具有重大启发和指导意义。王健副校长从中国传统文化法律史学的角度阐释了法学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指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要全面总结和梳理近四百年来如何用汉语表达法学知识的历史,要认真总结最近一百多年以来在自主构建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探索成果。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

论坛第三个主题环节为“建构中国自主的部门法学知识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余劲松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余劲松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司法公正观”为题作主题发言。王新清教授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司法公正的新思想、新论断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运行良好的司法机制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推进司法公正必须综合为治。此外,王新清教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司法公正观的整体性、全面性、辩证性特点进行了重点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新清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围绕ICT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发言。时建中教授指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带来了一系列新型法律问题,需要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探讨新的答案。时建中教授指出,要构建以数据基础制度为核心的数据法学知识体系,必须关注数据资源的非竞争性、数据资源要素过程化的特殊性、数据处理活动对数据价值增值的贡献。时建中教授认为,构建以数据基础制度为核心的数据法学知识体系,可以推动法学学科的迭代升级。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知识是人类普遍接受的认识世界的成果,也是人类行之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工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必要,如何可能,均渊源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对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法治”进行学理化的阐释,揭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背后的道理、法理、哲理,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的标识性概念,以此原创性的概念阐释中国的生动实践,从而把“中国法治”建构成为一个理论“事实”,展示学术中的中国和理论中的中国,进而从“中国法治”中发现普遍性,并基于更大范围的跨文明比较研究,将其抽象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范式,从而实现“中国法治”的知识化。蔡立东教授还以中国式物权制度的文明刻度为核心,展示了围绕中国式物权制度实践建构中国物权自主知识体系的初步努力和成果。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教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教授指出,建构中国自主部门法知识体系,既要宏观讨论,也需要结合部门法进行研究。周光权教授从刑法角度就实现刑法学的制度化、本土化做出阐释,重点强调了立足于中国刑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开展研究,避免将学术观点绝对化、极端化和图表化,重视比较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的研究等具体内容。周光权教授肯定了中国刑法学已经取得的突破进展,期待中国刑法学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教授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以“从中国自主实践中提炼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法学知识体系”为题,重点阐释了三个核心观点: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中国的法治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经济法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需要坚持三个面向,更需要从中国的法治实践中提炼和形成自己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形成自主的知识体系。冯果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建设道路,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经济法律制度,这为构建自主的经济法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提炼。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

此次论坛第四个主题环节为“建构中国自主的交叉法学知识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教授就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交叉学科体系提出了思考:交叉学科体系的建立要有利于传统法学体系建设和发展;要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学科知识发展规律;要体现法学人性之美,注重法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融合;要体现国际视野,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对国际规则的建立和发展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难题、道德难题,中国法学研究者力求在新赛道取得好成绩,因此立足中国本土新问题,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亟待出现。唐力教授表示,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要关注中国问题、秉持中国意识、肩负中国责任、回应中国之治;要处理好法学学科和交叉法学学科的关系;要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平衡、借鉴与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与域外法治经验。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教授以“法学如何交叉与自主”做主题演讲。彭诚信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阐述了对“交叉”的理解,探讨了法学学科交叉的独特性,指出交叉学科背景对交叉学科研究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彭诚信教授就“自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自强才有可能创造出中国的思想芯片,才有可能、有自信向全球推广中国的思想芯片。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以“中国特色法治理论体系的构建”为题作演讲。陈柏峰教授认为,未来应当致力于构建法律学、法治学、法理学三位一体的法学学术的新体系。陈柏峰教授还探讨了中国特色法治理论体系的定位问题和构建理论体系的资源问题,认为最大的资源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最后,陈柏峰教授阐述了建构中国特色法治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维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旭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谢。王旭教授对教育部、中国法学会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各项工作的指导表达了敬意,对今天线下线上出席论坛的各位顶级法学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光临和贡献的深邃思想表示了感谢,对各兄弟高校与法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表示了衷心感谢。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