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邵帅、尹俊雅、范美婷、杨莉莉 | 僵尸企业与低碳转型发展:基于碳排放绩效的视角

2022/10/24 13:52:07  阅读:204 发布者:

作者简介

邵帅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博导,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团队发布)、全球前5%经济学者(RePEc/IDEAS数据库近10年影响力排名),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World Development》《Energy Journal》《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cological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20余篇论文入选ESI热点及高被引论文,H指数38;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曾获“特优”)及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刘诗白经济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原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教师、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优秀(特等奖)指导教师(连续三届)等学术和教学奖励;担任《World Development》执行编辑及编委、《环境经济研究》副主编及编委、《Asian Economics Letters》领域编辑及编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学术编辑、《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Land》等期刊客座编辑、《当代经济科学》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经济专家组副主任委员、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学年会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尹俊雅

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  

范美婷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

杨莉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僵尸企业与低碳转型发展:基于碳排放绩效的视角

研究背景

作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碳减排和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积极承担着减排义务。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承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双碳”目标,中国坚持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走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战略部署,强调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显然,“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联动,因而切实协调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关系、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减污节能降碳“齐步走”,对于达成“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通过改善碳排放绩效来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不仅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有力举措,也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打赢低碳转型攻坚战、重构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作为判别经济转型程度的核心指标。其中,以GDP为期望产出、以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得到的全要素碳排放生产率增长(碳排放绩效)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增长效率,还充分考虑了碳排放约束,因而能够较好地衡量地区发展模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要求。然而,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却成为了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阻碍。据相关报告显示,中国的工业部门能耗比重始终高于65%,而工业碳排放比重则超过70%。其中,大量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的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中的僵尸企业难抑增产冲动,成为了引致中国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加的重要来源。然而,针对僵尸企业影响的现有文献大多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展开讨论,对于僵尸企业与低碳转型发展之间的联系尚未有所论及。

基于此,本文在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FN-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一个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的总体环境技术DEA模型,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准确测算,并以此来表征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程度,专门就僵尸企业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

主要发现

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僵尸化程度的加深显著抑制了城市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从而不利于地区低碳转型发展,基于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该结论。

2)机制分析表明,僵尸化程度的加深不仅会挤占地区绿色信贷资源,阻碍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还会在对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显著加大地区市场垄断程度、弱化市场竞争环境,从而阻碍碳排放绩效的改善。

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僵尸企业的碳排放绩效抑制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地区和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地区更为显著;僵尸企业的结构固化效应、创新挤出效应和竞争弱化效应是抑制国有企业比重较高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创新挤出效应和竞争弱化效应则共同导致了僵尸企业对碳排放绩效的抑制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产能过剩严重地区更加显著。

政策启示

第一,应该进一步加快推进僵尸企业处置、有效释放地区沉淀资源,以期为地区低碳产业发展“腾笼换鸟”、为地区低碳转型发展充分赋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须要坚持落实僵尸企业处置政策,建立健全僵尸企业有效退出机制,以期从根本上阻断僵尸企业对地区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应该着力抓好僵尸企业盘活工作,引导地区沉淀生产资源有效释放,通过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再利用来为地区低碳转型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第二,既然僵尸企业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对于不同地理区位、所有制结构和产能利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异质性,那么在加快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就须要贯彻实施以点代面、有所侧重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思路,优先推进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地区及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地区的僵尸企业出清工作,因地制宜地执行相关处置政策,以期在减缓僵尸企业对地区低碳转型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同时,避免政策“一刀切”对地区经济及相关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第三,应该借助政府和银行的“推”“拉”合力,积极构建并尽快完善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彻底贯通绿色金融服务低碳转型发展的通道。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贯彻落实针对减污降碳领域所制定的一系列税收鼓励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为地区低碳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设立“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等节能减排财政专设项目;另一方面,应该始终坚持“稳、进、改”的原则,持续推进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逐步提高企业贷款的“绿色”门槛,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以期在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的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第四,应该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切实发挥出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机制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创新提供必要支撑,通过发挥相关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头羊”作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需要在继续完善和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生态环境权益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同时,辅以环境规制等政策手段为企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施以外部压力,以期借助政策“组合拳”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激励和动力。

数据公开

论文附件已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网站http://www.jqte.net/公开。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原文刊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10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