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陈义旺&谈利承团队SCC:界面调节策略助力二元有机光伏电池具有高效率和稳定性
2022/10/21 17:58:19 阅读:369 发布者:
1
前言回顾
全溶液处理的有机光伏电池(OPVs)因其在轻量化、半透明应用以及与柔性基底集成方面的优势,被视为硅太阳能电池的有效替代品。基于高效共轭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NFAs)的体异质结(BHJ)OPVs实现了非常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PCE)。除了开发新型高效的光活性材料外,器件工程和界面工程(尤其是阴极界面层)对于构建高性能器件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有机光伏产业化,应更加重视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然而,对于OPVs的界面调节,目前尚未有较多的研究。
优秀的阴极界面层应具有高导电性、强功函数(WF)可调节性以及与活性层良好的界面接触。无机金属氧化物界面层(ZnO、SnO2)与有机共混膜的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电子提取效率较低。相反,醇溶液处理的有机界面层材料,如经典的PDINO、PNDIT-F3N和PFN-Br等,由于其与活性层的欧姆接触和能级可调,现已广泛应用于制备高效OPVs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器件。然而,这些界面材料层通常可以作为OPVs中的薄膜,而超薄夹层不能有效阻止金属电极扩散到活性层,从而降低了器件的稳定性。
2
文献简介
结合上述问题,近日,南昌大学陈义旺教授、谈利承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界面厚度调节策略,制备出高效的阴极界面层PDINO(15 nm),可以同时提高OPVs的效率和稳定性。详细的表征结果显示,PDINO(15 nm)薄膜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具有高电子迁移率、强功函数可调性、与活性层良好的界面接触以及光滑稳定的表面形貌。因此,其可以对齐阴极的功函数,保持良好的界面接触,甚至阻止金属离子的有害扩散。当以PDINO(15 nm)/Ag作为阴极时,基于PM6:Y6共混膜的二元OPV具有17.48%的高PCE,这主要归因于器件所具有的高开路电压(0.861 V)、填充因子(77.80%)和短路电流密度(26.15 mA/cm2)。同时,基于PM6:eC9和D18-Cl:Y6:PC71BM的OPV体系也获得了18.22%和18.02%的高PCE。
更重要的是,与PDINO(9 nm)/Al、PFNBr(5 nm)/Ag或PNDIT-F3N(5 nm)/Ag器件相比,PDINO(15 nm)/Ag器件不仅效率高,而且稳定性好。此外,基于PDINO(15 nm)/Ag的大面积(1 cm2)器件具有15.2%的高PCE,这一结果显示出该策略对大面积器件的极大耐受性。同时,界面加厚策略也适用于其它常用的阴极界面层。这一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同时提高了OPVs的稳定性和效率,为商用OPVs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文献总结
综上,该工作开发出一种高效的阴极界面层PDINO(15 nm),并且说明层厚调节策略可以作为提高OPVs器件性能和稳定性的通用方法。相关研究成果现已发表在著名期刊《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题为“Achieving improved stability and minimal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loss for over 18% binary organic photovoltaics via versatile interfacial regulation strategy”。
本文关键词:有机光伏电池,阴极界面层,界面条件,器件稳定性,非辐射能量损失。
转自:“有机光电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