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建模 | 小鼠脑梗MCAO模型的构建
2022/10/13 14:28:04 阅读:130 发布者: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残疾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 60% ~ 70%。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组织损伤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但研究发现,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过量氧自由基是造成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
通过制备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线栓法是最常用的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方法,此方法不需要开颅且不需要呼吸机等仪器辅助,缺血部位较恒定,能够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时间,容易控制局部条件,全身影响小,是制作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最理想的方法。
造模方法
颈部备皮常规消毒,取颈正中切口剪开皮肤,分离皮肤下软组织并暴露颈动脉鞘;
游离出颈总动脉1.5cm,穿线备用;
向远心端找到颈外侧动脉,游离涌现结扎,提起颈总备用线,在近心端,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
在近心端动脉夹处,用5mL注射器针头刺破血管,稍微提起动脉夹,用镊子夹住线栓,从小口插入动脉后,去掉远心端动脉夹,然后用镊子夹住线栓,线栓插入到颈内距分叉处1.8-2.0cm;
用备用线将颈总和线栓一起结扎住,最好是结扎双道,记录线栓插入时间,在将动脉夹另一边近心端颈总结扎住,去掉动脉夹;
注意缝合时不要将线栓带出,最后根据评分来判断成模性。
线栓法是国内外最常用的制作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Koizumi 于 1986 年首先报道了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此后 Longa等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线栓法脑缺血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突破和进展,但模型制备的稳定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小鼠体质量、线栓的选择等。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的变化可以为研究治疗脑卒中药物时间窗提供基础依据,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重要的意义。
转自:“MDL科研助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