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中深化中国精神研究
2022/9/8 15:36:56 阅读:201 发布者:
研究好阐释好中国精神,不仅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8月18日,山东社科论坛20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青岛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这一主题,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中华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不同维度展开深入研讨。
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研究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焕发时代光芒。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蓉生表示,伟大建党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形成,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在各个时空场域里由不同革命群体在诸多重大事件、重要实践考验中,衍生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反映着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孕育出气势恢宏的红色血脉,汇聚成磅礴壮阔的精神资源。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将理论上的研究阐发作为核心,回答好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实践、历史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表示,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需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把握正确方向;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上下功夫,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何以历经百年沧桑而依旧风华正茂,真正在实践中把握历史规律;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上下功夫,真正阐发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逻辑上下功夫。如何在理论层面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
“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可以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表示,“点”是指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原点和源头。“线”是指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全程,其思想内涵贯穿于整个精神谱系的形态。“面”是指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亮底色。“体”是指二者并不是二维平面关系,而是一个立体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和优秀品质的绵延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就其核心要义而言,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梦想精神、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新时代要在理论阐发、实践力行等方面推进精神谱系的赓续传承和弘扬发展。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内涵,为构建中国精神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提出,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的内在统一关系上聚焦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塑是一个相辅相成、融合内嵌、持久升华的历程。要坚持以宏观视域、缜密思辨原则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架构和思想实质,深入考察源流正变、追踪沿革因创,更好地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精神共通性。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中国精神提供的方法论基础,充分展现中国精神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品格。
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本森提出,需要准确把握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二是党的伟大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关系。党的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强大力量。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和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升华和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现代化发展难题提供了思想框架。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认为,作为联结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不断生成的中国具体实践,不断诠释着中国历史与未来。
在新征程中把握和诠释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我们更要继承弘扬中国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刘致福提出,要在深入研究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神要义基础上,紧密联系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认真探讨中国精神的内涵外延、精髓实质、类别特征、实践理路。把握中国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一致性,以更加翔实的生动诠释和时代表达,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
“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中国精神的力量和作用更为凸显。”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表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既符合理论逻辑,也符合历史逻辑,更符合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精神力量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与精神力量密不可分;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看,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的力量。
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需要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看来,历史主动精神是理解和审视新时代各领域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密码,不仅表现为对历史规律和经验的遵循,而且包含着坚持守正创新的创造精神。他提出,我们需要继续用历史主动精神映照新的赶考之路,在接续奋斗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的主动态势,积极建构中国精神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增强中国精神传播实效性,提升中国精神传播影响力。
会议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