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访刘钢教授:颠覆性生物芯片底层创新,引领桌面式高通量NanoSPR分子互作系统

2022/9/8 11:40:54  阅读:569 发布者:

近年来,生物药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容,其中抗体药物因其靶向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在生物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经进入了抗体药物发展的黄金时代。亲和力是判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是了解分子以及识别生物学过程、药物的发现与筛选等的重要指标。

在生命科学领域,分子互作分析系统是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发的核心工具,是生物制药、CROCDMO、科研机构的标配设备。随着新药研发市场的迅猛发展,该领域每年都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分子互作市场综合门槛极高,该市场一直被进口仪器垄断。目前丹纳赫的 Biacore 和赛多利斯的 Octet 分子互作仪合计占据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分析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深入理解动力学信息,并为早期治疗提供宝贵的建议。

目前,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包括生物层干涉法BLI,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尽管它们都可以实现无标记、实时和高通量分子互作分析,这些方法仍具有局限性,例如芯片稳定性差、非特异性吸附强、仅适用于纯化样本类型、仪器成本高、精度低和设备体积大。这些限制了它们在个人、小型制药公司和其他资源有限的环境的广泛使用。

因此,开发出一种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的实时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技术来应对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市场应用需求,对药物筛选或临床早期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292日,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课题组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题为:An Nanoplasmonic Portable Molecular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的桌面 NanoSPR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基于该团队的核心 NanoSPR 芯片技术的独特光学特性,可配套便携式的分析仪器进行生物分子分析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技术用于高灵敏、快速、高通量、无标记、低成本和实时监测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系统,应用于药物筛选临床早期诊断表位鉴定等领域,可实现个人、小型制药公司、研发机构或其他小型实验室的广泛使用。

刘钢教授表示,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晶圆级的 NanoSPR 生物芯片量产,与传统无标记技术相比,可将芯片耗材成本大幅度降低,团队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几十种商品化的 NanoSPR 生物传感器,可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团队现在也正在开发基于 NanoSPR 技术的系列无标记生物分子分析检测工具,可实现从小分子、核酸,到蛋白质、细胞的无标记、实时分子互作检测,可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研究。

刘钢教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副教授,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AIMBE Fellow,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超灵敏度微纳米新型生物传感器以及移动传感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刘钢教授

NanoSPR 技术平台是一种无标记的、实时监测的先进技术,主要用于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抗体筛选、表征、一致性评价以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可全方位助力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刘钢教授团队利用其拥有的国际最新纳米等离子共振NanoSPR光学芯片专利技术,通过纳米压印光刻、电子束蒸发和接合技术设计并制造了晶圆级 NanoSPR 传感芯片,首次将 NanoSPR 传感芯片与标准微孔板NanoSPR CP和便携式八联微孔柱NanoSPR CEP集成用于高通量实时检测分子之间结合与解离过程的互作平台,同时也构建了多种类型的即用型生物芯片,可提供多种化学界面,无需修饰即可快速轻松地固定配体,已成功用于抗体定量、抗体亚型鉴定、亲和力检测、抗体人源化改造、抗原表位分析,靶点筛选、抗体对筛选等,可助力基因治疗、基因疫苗研究、抗原表位研究、药物筛选与设计、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等领域的研发生产效率。

刘钢教授解释道:在无标记分子互作检测领域,人们熟知的就是已经被美国、日本和中国药典收载的 SPR 技术。SPR 20世纪90年代实现产业化以来,被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和制药领域。但在许多应用场合,SPR 过于复杂并且仪器和耗材价格均非常昂贵,这让很多中小企业或研发机构望而却步。长期以来,没有弥补 SPR 这一不足的其它非标记分子互作检测技术。我们团队开发的 NanoSPR 新技术,从芯片底层创新开始,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另一种性价比超高的分子互作分析选择,同时也填补了这一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的空白。

NanoSPR 分子互作分析平台可对各种不同的分子相互作用提供深入的无标记的结合动力学检测和分析。该研究以 SARS-CoV-2 核衣壳蛋白Np与抗 SARS-CoV-2 Np 抗体、SARS-CoV-2 RBD 蛋白与重组人 ACE2 蛋白、 SARS-CoV-2 RBD 蛋白与抗 SARS-CoV-2 RBD 抗体、Her 蛋白与 herceptin 单抗、以及蛋白ProteinA 与人 IgG 抗体等不同生物分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例,以验证 NanoSPR 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的适用性,该技术通过对分子结合过程的实时监测,系统会测定结合常数 kon和解离常数koff,以及起始结合速率,并通过拟合计算分析得到亲和力KD和浓度信息。其中最低可检测到 1nM 甚至更低的浓度。NanoSPR 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用于浓度定量检测时,其反应信号与溶液的浓度相关性极高,R2值达到0.999

研究中为了证明 NanoSPR 技术平台的强大功能和准确性,研究人员选择了包括新冠病毒蛋白与抗体系列在内的各种分子对分别与行业标准 Biacore Octet 系统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在不同的比对数据中均获得了 NanoSPR 分子互作平台与 Biacore 仪器和 Octet 仪器对同一组分子对相似的动力学和亲和力值,有力的支持了本研究中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 NanoSPR 技术的分子互作平台可准确高效且经济地进行分子间结合相互作用的检测和研究。

该研究表明,NanoSPR 技术有望成为一种革命性新技术,用于高灵敏度、快速、高通量、无标记、低成本和实时检测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应用于药物筛选、临床早期诊断和表位鉴定等领域,给研究人员提供可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完成深入的无标记结合动力学分析检测技术。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黄丽萍博士表示,NanoSPR 技术实现了芯片的升级,通过加样即读的检测方式,可大幅度降低样本的 Bulk 效应,适合复杂样本以及未经纯化的粗样本的相互作用和结合动力学分析,从而为真实生物环境中样品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实时分析数据。

刘钢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开发基于 NanoSPR 技术在生物检测,药物筛选等领域的生物芯片检测传感器以及科学仪器工具的深入研究。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刘钢教授创立了量准XLement公司,并研发了 WeSPR 系列科学检测仪器,致力于让每个生物学科研人员都能拥有自己的 SPR 分子互作仪。在实现这一愿景的道路上,量准公司将持续研发和制造新产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不同需求。

据悉,在未来半年内,量准公司还计划了以下新品:1)开发一款性能可对比 Biacore WeSPR One 桌面式分子互作仪;2)发布一款强大的 SPR 分子检测分析软件;3)推出世界首创的兼具 SPR ELISA 两种功能的全自动分子检测仪 WeSPR HT964)推出国际顶尖 WeSPR UHT Imager 超高通量分子互作仪。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樊洪利博士生、黄丽萍博士、李睿博士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黄丽萍博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该研究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量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量准(武汉)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产、学、研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刘钢教授课题组长期招收博士后科研助理,团队学术氛围浓厚,科研经费充足,仪器设备齐全,待遇优厚可面议。

联系邮箱:2017612112@hust.edu.cn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3635

转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