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重磅:中科院团队创造世界首个「染色体融合」小鼠
2022/9/7 8:37:41 阅读:159 发布者: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报道了中国科研团队的一项重磅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琪院士、李伟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使用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染色体融合」小鼠:在它们的细胞里,有两条染色体「合二为一」,导致染色体总数只有 19 对——比天然小鼠少一对。并且,这种融合染色体还能遗传给后代。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大小或形态组成可能发生变化,但这种遗传变化通常需要以百万年的时间尺度才能观察到:啮齿动物每百万年发生 3.2~3.5 次染色体重排,灵长类动物每百万年发生 1.6 次染色体重排。
变化虽小,产生的影响却可能很大。研究人员介绍,灵长类动物中,染色体重排带来了人类和大猩猩的区别:大猩猩的两条独立染色体在人类细胞中成为融合的一条,人类祖先的 5 号和 17 号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便产生了大猩猩的 4 号和 19 号染色体。此外,对于个体来说,类似的融合或相互交换可能导致某些致命疾病。
此次研究中,科学家们浓缩了百万年时间,人为编辑染色体,将实验小鼠标准的 40 条染色体改造为 38 条。
为此,研究团队首先完成的一个挑战是,从小鼠胚胎中提取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也就是说这些细胞中只包含一套(20 条)染色体。普通的二倍体细胞中,每对染色体会通过所谓的「基因组印记」现象协调基因的表达,有些基因被标记为活跃,对应的基因则被标记为不活跃而无法表达。
「基因组印记常会丢失,意味着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中,哪些基因应该活跃的信息消失了,限制了它们的多能性和基因工程的潜力,」论文第一作者王立宾博士解释说,「我们最近发现,通过删除三个印记区域,我们可以在细胞中建立稳定的类似精子的印记模式。」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尝试了两组不同染色体的融合,一组是将最大的两条染色体——1 号和 2 号连接起来,一组是将中等大小的两条染色体——4 号和 5 号头尾相连。
实验结果显示,两条染色体合二为一后,染色质构象和干细胞分化受到的影响很小,但胚胎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 号染色体连接到 1 号染色体头部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停滞、多倍体和胚胎致死;相反的连接方式则产生了体型较大、动作更慢的幼崽;较小的 4 号和 5 号染色体融合成功后的小鼠能够与普通小鼠产生后代,但速率比普通小鼠低得多。
「有些工程小鼠表现出异常行为和出生后过度生长,另一些则表现出繁殖力下降,这表明尽管遗传信息的变化有限,但动物染色体的融合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共同第一作者李治琨说。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融合后的新染色体导致生育力减弱,是由于重排后的染色体分离方式出现异常。而这一发现证明,染色体重排对建立生殖隔离十分重要——这是新物种出现的关键进化标志。
论文最后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在哺乳动物中进行染色体水平的工程改造。过去,科学家们曾在单倍体酵母中成功进行了染色体编辑,而这一次是该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这种设计染色体变化的能力不仅可以为理解演化的运作提供信息,也可以应用于纠正错位或畸形的染色体而治疗疾病。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