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张启发院士组每篇PNAS都带中文署名,在水稻研究中取得一系列进展!
2022/8/29 8:47:29 阅读:364 发布者:
2022年8月15日,PNAS在线发表了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团队等题为Fujia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nd the fertility restorer gene OsRf19 provide a promising breeding system for hybrid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水稻CMS-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基因FA182和恢复基因OsRf19,初步解析了OsRf19恢复育性的机理,并通过育种应用证明了水稻CMS-FA/OsRf19系统具有重要的育种应用价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组在PNAS杂志上发表论文,具有带中文署名的传统。我们在PNAS杂志上统计了该组从2015年开始,每篇PNAS杂志都有中文署名,这对于国内任何一个课题组都不常见的。详细如下:
1. 2015年,张启发课题组通过分析1,479份水稻品种的序列,获得大量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变异图,揭示了水稻改良的育种标志。
2. 2015年,张启发课题组揭示了miR156/miR529/SPL和miR172/APETALA2(AP2)途径组成调控网络,协调调控水稻分蘖和穗分枝。
3. 2016年,张启发课题组发布珍汕97和明恢63籼稻品种参考基因组序列 。
4. 2016年,张启发课题组与武汉大学何光存合作揭示了克隆了水稻第12染色体长臂上的一个抗褐飞虱基因BPH9,并发现此前定位在该染色体区段上的7个抗褐飞虱基因均是BPH9的等位基因。正是由于BPH9的等位变异,使得水稻可以抵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群体,因此揭示了抗虫基因等位变异是水稻应对褐飞虱种群变异的重要策略。
5. 2016年,张启发课题组解析水稻光敏感雄性核不育作用机理。该文报道了PMS1T在水稻光敏型雄性不育作用机理,该基因能够被miR2118识别并介导剪切,并从剪切位点开始形成一串21nt的phasiRNA,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phasiRNA在长日照下的农垦58S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可育的对照品种。
6. 2019年,张启发课题组该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了优良杂交稻的等位基因特异表达的模式,并揭示这些模式在解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的意义。
7. 2020年2月5日,PNAS期刊在线发表了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王石平及张启发课题组题为“The versatile functions of OsALDH2B1 provide a genic basis for growth-defense tradeoff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在生长、发育、产量与抗病之间妥协平衡的一个基因基础。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