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脉络及概况

2022/8/17 10:17:41  阅读:215 发布者:

历史回顾

近代传媒公共领域的产生及其在现代的发展

既然要梳理传媒公共领域的脉络,有必要首先从总体上对这一时期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阶段上的划分,许纪霖结合上海传媒公共领域的历史经验对这一时期的传媒公共领域发展史提供了一种划分方法(许纪霖,2003)。

第一阶段(1890年代中期到192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由于晚清政府日趋弱势,继起的北洋政府控制能力也比较软弱,再加上党派利益刚刚出现,尚未完全渗透到公共领域,这就使得公共领域从整体上处于一个不断向上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五四时期,大致是中国公众舆论最强势的时期,分裂的北洋政治势力无法控制全局,各派都需要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因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公众舆论如《申报》、《新闻报》、《东方杂志》等,得以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20年代末到194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国民党逐渐控制了全国的舆论,以"攘外""安内"的名义打压舆论空间,使得公共领域受到了很大的摧残。作为新闻产业本身的报业业务虽然有很大发展,比如上海的《申报》,天津的《大公报》等,但舆论的空间并未因此而扩展,反而日趋狭窄。公众舆论受到了很大的扭曲,被迫只能以讽刺、游戏、幽默这样的曲折的方式予以表现。《申报》的《自由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以后,连这样的空间都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政治党派势力格局已成,开始全面渗透到公共领域,也对公众舆论造成了某种伤害。

第三阶段(1943年下半年到1949年)。在这一阶段,由于国民党表面上开始结束训政、还政于民,对舆论控制一度有所松动,另加上各派政治力量处于暂时的、微妙的平衡,所以,以公开讨论和政治批评为标志的公共领域,在抗战胜利前后一段时间有很大的发展,以上海的《观察》、《大公报》为代表的公众舆论,表现出相当强烈的公众性质和直面勇气。不过,随着内战的加据,政府对舆论控制再度收紧,而政治利益的白热化冲突,也使得公共领域之中,党派对立日益严重,以至于淹没了公正、客观的声音。公共领域从全盛到衰落的急遽变化,证明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由于缺乏体制保障和过于党派化所造成的无可扭转的损伤。

 

现实考察

当代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概况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这一阶段,中国传媒公共领域遭到严重扭曲。收到全能主义政治的影响,中国新闻事业扮演了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传统,媒体以党的耳目喉舌的面貌出现,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段时期在党内出现了个人权威取代党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还,党的决策屡屡失误,而新闻失业也在这种错误的政治斗争中自食苦果,新闻言论成了让人胆战心惊的“大棒”,新闻报道染上“假、大、空”的痼疾,“千报一声”,“舆论一律”,传媒公共领域遭到前前所未有的破坏(石义彬,200398102)。
第二阶段(1978年到现在),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传媒公共领域开始了恢复和重建,在实践中表现为媒体参与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学者的观点 ,该阶段又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1978年到1982年)讨论的焦点在于新闻的人民性与党性

传播学思想引入期(1982年到1986年)

舆论监督功能膨胀期(1986年到1989年)

反思回归期(1990年到1991年)

快速发展期(1992年到1997年)

社会民主化介入期(1997年至今)

 

关于未来

《论语?学而第一》中写道: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朱熹,199542

“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应该是做学问应该坚持的态度。这篇论文里不论是对理论的梳理,对历史的回顾,还是对现实的分析,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对未来的关怀。

未来中国的传媒公共领域,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图景?

笔者并不想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为了避免对未来缺乏敬畏的狂妄。但过去和现在是未来的生长点,虽然本文只是对过去和现在作了挂一漏万的粗浅分析,却仍希望能藉此丰富我们对未来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想象。

 

结语:公共领域?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洋洋万言,也许大而无当。退而卷之,回到最中心的问题,“公共领域是什么?”

瑾以汉娜?阿伦特的比喻结束本文: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共同的世界,将我们聚集在一起,但却阻止我问彼此争胜。使大众社会如此难以忍受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至少主要不是这个因素,而是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之间的世界已经失去了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将他们联系起来和分离开来的力量。这种情况非常怪异,就好比在一次降神会上,一群人聚在一张桌子的周围,然而通过某种幻术,这种桌子却突然从他们中间消失了,两个对坐的人不再彼此分离,与此同时也不再被任何有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汪晖、陈燕谷,1998,)[参考文献:(略)]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