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的 “小镇做题家” ,是我们共和国的骄傲
2022/7/26 11:40:15 阅读:178 发布者:
小镇做题家的基本特征是出身于小地方,靠努力读书稍稍实现了阶级跃升,但因为土气未消、没见过世面乃至比较功利,这一群体在鄙视链上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但无论如何,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小镇做题家群体说明这个国家是能让人看到希望的,因为它意味着,无论起点如何贫瘠,只要自己聪明努力,照样能够改变命运。
现在很多中产阶级,特别是刚刚实现阶级跃升的中产阶级,一天到晚处于焦虑之中,生怕好不容易爬上现在这个位置,自己小孩长大后又马上阶级下沉。这些中产阶级甚至会半真诚半鄙夷地纳闷为什么老家那些亲戚朋友一点不焦虑,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孩子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以后只能当底层吗?
不得不说,很多人连焦虑的资格都没有。焦虑首先意味着知道现在的局面有多严峻,这又意味着有知识、见过世面;焦虑还意味着不上不下,有一定的能力实现目标,完全没能力也就彻底躺平了。
我父母那一代人,基本每个镇都还有不错的高中,虽然市区的高中会好一点,但也就是好一点而已,乡镇高中照样能出状元。到我读书时,市区最好的高中已经实现县级层面的垄断了,最好的高中和次好的高中的差距不再是全市前100犬牙交错地你占60我占40,而是前100名都是最好那所,接下去才看得到别的高中的名字。但初中一直到2005年左右都还没出现这种非常明显的分化。
我差不多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个分化过程:乡镇初中前两年还能每个班出一两个考上顶尖高中的,过了两年就彻底流氓学校化,进去就约等于没希望,整所学校可能都出不了一个能考上顶尖高中的了。
但一直到现在,我所在的省份都还保持着强大的县中模式,每个县级市都会有一所强大的高中,每年可以比较稳定地出三四个、五六个乃至十来个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在许多省份已经见不到这种现象,而已转变为一省一中模式。如果上不了全省最好的那所高中,那么就算考全县前十也只能上个中流985。
学校分化的加剧既是中心城市与边缘城镇、乡村分化加剧的结果,又加剧了后面这种分化。不同地方教育资源的差距一直存在,但以前是60分和80分的差距,现在是20分和100分。如果父母没有能力为子女抢占一个比较好的位置,那基本上就完蛋了。
而话说回来,学校的差距还只是一方面,学校之外的差距也许更可怕。
记得我们读书时,上补习班是挺让人不齿的,只有差生才上补习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没现在这样变态地上心,基本就是看看期末成绩,考得不好骂一顿,考得好带出去吃一顿。现在彻底变了,学生不分好坏,只要父母还没放弃自己孩子,基本都会上补习班,乃至成绩越好上得越多(或者应该说上得越多成绩越好)。
上补习班意味着家长对小孩的学业有意识的规划以及大量的经济投入。而在小镇、在农村,很多父母既没这个心,也没这个钱。此外,家长还深度参与进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既管纪律,也管学习本身,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补习老师,而家长的素质当然是不一样的。
小镇做题家群体是不可能出现在民国的,他是我们共和国的骄傲。
转自:学术星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