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于山,鉴悬日月——略谈《历代小说话》
2022/7/26 10:28:25 阅读:224 发布者: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话、词话、文话、曲话等“话”体批评资料耳熟能详。至于小说话,却少有人知。如今,黄霖先生以垂四十年之力编成的《历代小说话》,将接上中国文学批评中这一长期失落的关键一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话”体文学批评体系至此方允称完璧。同时,也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小说与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进程。
历代小说话(全15册)
黄霖 编著
定价:1800元
2018年12月1版
ISBN 978-7-5506-2815-1
《历代小说话》共辑小说话378种,起于明代中期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止于1926年周瘦鹃、骆无涯编成的第一部中国小说话选集《小说丛谭》,数百年间的小说话精华于此尽显。这其中也寄寓着编者深刻的学术思考,即小说话是中国传统学术资源,源远流长,不待梁启超主持《小说丛话》时方才出现。同时,小说话等传统批评样式,即便在五四运动后西方学术写作模式大行其道时,也尚未断流,反而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历代小说话》中的大部分小说话都是第一次整理面世。如解弢的《小说话》、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等重要的理论性著作,长期以来读者只能从相关的资料汇编中见其只鳞片爪,此次就将以完整的面貌呈现于世。其嘉惠学林之功自不必提。
在小说话资料的辨识与收录上,《历代小说话》首先确定其“笔记体、随笔型、漫谈式”的文本形态,绝不滥收;在此基础上,也充分尊重小说话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样貌,具体来说,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每编所收小说话各有特色,如实地展现数百年间小说话的演变脉络。
在具体整理中,《历代小说话》严格忠实于文本原貌,同时也极显匠心,从对相关小说话的命名中即可见一斑。如近代报刊兴起后,小说话的存在样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批报刊开始以专栏的形式集中推出小说话,在此背景下,小说话作者的身份意义开始减弱。鉴于此,《历代小说话》遂将相关专栏小说话集体整理,统一命名,如“《晶报》小说话”、“《小说日报》小说话”、“《金钢钻报》小说话”等,而不系于某一作者名下,这无疑更符合当时小说话的实际面貌与内在逻辑。
《历代小说话》在版本选择上亦极为审慎,对于每一种小说话,尽量选取最佳版本。如姚燮的《读红楼梦纲领》,常见的就有1938年《远东日报》连载本与1940年上海珠林书店出版的《红楼梦类索》本,编者却舍易就难,以慈溪魏友棐所藏的姚燮稿本为底本,尽量展现文本的原貌。至如近代报刊小说话,多有一稿散见于多种刊物上者,编者亦多能寻源究始,选取最有价值之本。
本书在每种小说话前者冠有简明扼要的叙次,以介绍文本出处、作者生平、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等,皆要言不烦,又极见功力。尤为值得说明的是,编者在叙录中多能以小说学史的眼光而审视每种小说话的独特价值与特殊意义。如是,这每一篇小说话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也由此显现。如评价明斋主人的《红楼评梦总评》时提到“此在王国维前最为明确地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代小说话》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小说话资料汇编,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小说理论史,完成了资料性与思想性的完美融合。
概而言之,《历代小说话》以其翔实的资料、超卓的识见,在中国小说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领域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预示着新的研究增长点的到来。也正如编者所言,小说话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广阔而美丽的园地”,值得予以充分的关注与研究。
转自:初见好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