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大攻克国际性难题,选育可生食牛奶玉米
2022/7/26 9:09:52 阅读:284 发布者:
黑色的糯玉米、紫色的甜玉米、乳白色的牛奶玉米……在近日举办的天府新区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现场会上,四川农业大学鲜食玉米育种团队选育的20余个优质、营养型鲜食玉米品种引起了广泛关注,川观新闻等省级媒体对此进行报道。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项目负责人卢艳丽介绍,从2021年至今,50余个自主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在天府新区的示范基地展示。其中有可生食、皮薄无渣、糖分和营养成分非常高的牛奶玉米,颗粒饱满、糯中带甜的加工型傣香花糯玉米,富含花青素的保健功能型新品种荣玉糯21等等。
当走到牛奶玉米面前时,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林海建副教授掰下几根奶白色的玉米,分给大家品尝。“我们根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等,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展示,进一步提升天府新区鲜食玉米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卢艳丽副校长说。
玉米新品种花落天府新区,背后离不开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人才支撑。四川农业大学鲜食玉米育种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教授领衔,数十位拥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以及多位从事鲜食玉米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玉米天团”为育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川天府新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之初,四川农业大学鲜食玉米育种团队就作为首批团队之一入驻太平街道,通过调研选址、土地整理等环节,在鹿林村建立了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基地。
2021年至今,该团队在天府新区永兴、正兴、万安和煎茶街道等开展技术服务20余次,培训人数120余人次,同时通过各项研究进一步集成了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技术。2022年,团队已在天府新区太平、正兴、永兴3个街道建立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集合展示正吸引更多街道的关注和加入。
多年来,荣廷昭院士带领团队立足西南,围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致力于玉米种质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和重要育种目标性状遗传基础研究,推动西南及我国玉米种业发展。
团队创新了热带种质选系方法,创制系列骨干自交系,并成功选育川单9号、雅玉2号及贵毕系列等代表性的丰抗兼优杂交种10余个,推广期间增产玉米20多亿公斤。
开创了玉米近缘属资源在玉米营养体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新途径。攻克了玉米近缘属/种间杂交障碍与生产利用的国际性难题,首创了玉米/近缘属人工合成新材料,提供了培育饲草型玉米品种原创性种质,选育推广了“玉草5号”等多年生系列饲草型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推动了西南玉米育种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鉴定了一批耐旱、耐低磷、耐穗腐的抗逆资源,克隆了多个抗逆、抗病、养分高效和雄性不育等性状的功能基因,在全基因组选择方法上做了新的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
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其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将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玉米种源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为打好玉米种业翻身仗贡献川农力量!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川观新闻
转自:iPlants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