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家观点|洪明辉院士:年轻学者如何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2022/7/19 11:26:19  阅读:243 发布者:

做激光微纳加工方向的学者们几乎没有不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洪明辉教授大名的,洪教授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成果转化方面也独辟蹊径,带领自己的研究生们成立了公司,把研究成果变现为产品。洪教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也非常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毕业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大多数学生入职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能独立科研的PI
洪教授为人谦逊睿智,指导研究生有古风。比如研究生写报告时好几次漏掉句号,就罚抄句号100次。疫情期间不能面对面交流,研究生很听话,严格用手抄写句号100次,拍照发洪老师检查。洪老师说:可教也,点赞!解释说,这样认真做下来,以后就不会忘记了,希望学生能理解老师的苦心。
洪教授在指导自己的学生如何能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方面,真可谓字字珠玑,没有大道理,没有说教,让人觉得简便易行,做起来之后确实很有日久见功的效果。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双方用功,认真执行。洪教授的做法就是每天紧盯着研究生一天一份科研时间表,一天阅读两个小时,一天写作两个小时。如此这般科研训练辛苦几个月下来,自然就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了。


对于专业研究领域经典文献,洪教授的建议和做法是让研究生最少读3遍,写出读书心得PPT。具体的做法是:现在读一遍,下周再读一遍,下个月又读一遍。阅读时要读出声音来,每次阅读都要写一份读书心得。这种时间值得花,做了之后收获会很高,建议学会这个方法。


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文献可能读不懂,读完了不知道里面讲了什么,更加总结不出来里面有什么亮点。洪教授的经验是不行就抄,抄着抄着就看懂了,最怕的是什么都不做,或者浅尝辄止,永远没有收获。


以下是洪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做的自我介绍的PPT截图,从中可以看得出学生的功力和指导的效果。


尤其是最后一张截图里的“多听,听懂,听洪老师话”,这里既包含了这位研究生经过实践得出的经验,也是对洪老师指导方式方法的信任。相比较而言,当下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研究生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导师则觉得学生的想法很幼稚,不听话。这里面存在着潜在的原因可能是互相信任!如果一个研究生不信任导师(当然,前提是我们的导师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或者导师不信任研究生,那么在学位论文期间研究生很难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了。
洪明辉院士个人介绍


洪明辉教授致力于激光微纳加工、光学工程和激光应用等领域的研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光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终身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洪明辉教授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会士和新加坡工程师学会会士,2018年当选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教授曾获“东盟杰出工程成就奖”、新加坡工程师学会“权威工程成就奖”和教育部教育服务奖。洪教授也是新加坡光技术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光科学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洪明辉教授也是厦门大学杰出访问教授,中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卢嘉锡海外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迄今为止已参与出版学术著作15本,获得授权专利42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00余次。曾在国际激光精密微加工大会(2001-2022年)和国际功能材料学术会议(200520072014年)担任组委会成员,2006年任国际等离子体及纳米技术应用论坛主席,2009年任激光烧蚀学术会议主席,20132019年任亚太近场光学国际会议主席。应邀担任Science子刊《超快科学》顾问,Nature子刊《光:科学与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物理》《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天文学》和《激光微纳工程》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编委,现任《光电工程》《光电进展》和《光电科学》的执行主编、《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

转自: 天天老师说科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