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及研究设计的重要性
由于全球经济的总体下行压力,加之教师这一岗位较为稳定的特征,又由于美国博士几乎全部提供全额的奖学金,近些年,希望申请国外博士,特别是美国博士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申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以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为例,学校网站上展现了过去几年的报录比情况。在过去的5年里,该校博士的录取率大多在10%上下,可见录取难度之大。事实上,哪怕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的学生,申请海外博士全军覆没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鉴于申请难度如此之大,对于申请者而言,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我的竞争力?对于申请博士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清晰——需要优秀的论文或研究设计。那么什么是优秀论文和研究设计呢?本文将要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申请美国的博士或硕士需要提交哪些材料。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有这些:
01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Resume)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教育经历、曾经上过哪些(对下一阶段学习比较重要的)课程、曾经参加过比赛、发表过的论文、实习经历等。在中文互联网上就有十分具体的模板。
02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Statement of Proposal, SOP或者Personal Statement, PS)的主要内容是个人情况介绍、目前的学术状态、对申请专业的理解、已有的成果、未来的研究计划、为了完成这一计划所做的学术准备等。
03论文
自己完成的一篇论文(Writing Sample, WS),可以是一篇完整的论文(一般使用课程论文或者尚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可以是论文或书稿的核心片段,也可以是一篇具体的研究设计。
04多样性陈述
多样性陈述(Diverse Statement)主要用于表达“政治正确”,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族裔,内容包括一些个人生活经历(特别是被歧视或压迫的经历)。可以将其理解为“提分”的材料。由于中国人表现普遍较好,这一材料基本不看。
05各种成绩单
由此可见, “研究设计”主要包含于上述两个内容中,其一是个人陈述,其二是论文。前者是相对简洁的,后者则是更为明确、具体的。在之后的内容中,本文将对这两个部分的研究设计写法进行具体讲解。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要求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要求,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以示区别,同时也选取了部分硕士的要求作为比较,当然总的来看,大同小异。
首先是芝加哥大学的“计算社会科学硕士”项目,这是一个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型硕士。由图可见,学校需要提交:
一篇2-4页的陈述,包括申请者的研究兴趣、过往接受的训练、过去的学术特长、与自己研究兴趣匹配的老师。
一篇独立创作的研究论文,论文需要展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特长。
这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的申请要求。由图可见,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要求申请者提供可以较好地呈现未来学习计划的个人陈述,这个陈述需要“呈现你需要关注的学术问题以及学院(系所)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帮助”。如果个人陈述能够和已经完成的田野调查结合,则更为有力。
接下来是商科。这是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管理学硕士(专业型硕士)的文件要求。
商科硕士需要提交的文件与普通硕士不太一样,并非直接呈现为陈述的形式,但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个人陈述。由图可见,Fuqua商学院要求学生提交的陈述文件是对三个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选择这一项目;
毕业后的打算;
是否有替代性方案。
最后我们来看理工类项目。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统计学博士项目的招生介绍。比较重要的两点要求是:
过去两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这一般以论文或研究设计的形式呈现。
个人陈述。
通过对上面四个招生简章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01个人陈述和论文同等重要
个人陈述和论文对于所有的博士和研究型硕士都是重要的,申请博士和研究型硕士必须要提交一篇论文,并在个人陈述中说明自己的研究设计;对于专业型硕士这些东西则不那么重要(职业规划更重要),也一般不需要提交论文。
02不需要单独提交一份“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般都包含在个人陈述中。当然,研究设计也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呈现,通俗地说,就是一篇没有研究结论的论文。
03根据专业判断论文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申请院校并不会明确要求学生发表过论文。但是否需要发表过论文,或言之(发表)论文的重要性,要根据专业判断。
对于理工科而言,本科阶段就有论文发表的同学不在少数,论文发表对于申请的重要性就很大,且可能需要数篇论文发表。
而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则并非如此。一般来说,人文社科学生发表论文难度较大,很多顶级学者都是在博士中期才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因此,审核材料的教授对于学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会有预期。如果学生确实发表过层次较高的论文,自然会在申请中加分不少。但如果学生发表的论文质量较差,反而会变成减分项。当然,对于人文社科来说,大部分申请者都是没有发表的,因此,提交的个人陈述和论文就变得十分重要。
04个人陈述十分重要
如第一条、第三条所述,对于任何学科而言,个人陈述都是最最重要的,在审核材料时,除非写推荐信的老师是行业中的绝对大牛,老师一般都会首先阅读学生的个人陈述,对其学术能力、语言表达和研究方向与学院的契合度有一个大概评价,之后才会查看学生提交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因此,可以不夸张地说,写完一篇优秀的个人陈述,申请已经成功了一半。
关于论文的三个基础性问题
01合著论文如何判断个人贡献?
对于绝大部分国内期刊,一般会按照作者名义上对文章的贡献程度,将作者的姓名进行排序
参见: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03):4-19.
张军对本文的贡献最大,所以张军排名第一。当然,正如前文所说,作者排序只能表示作者对文章的名义贡献度,在实际操作中,依人际关系、资历威望等非学术因素来确定作者排序的情况十分普遍。
对于英文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国际期刊,则无须担心这一问题——国际期刊的作者顺序,一般是按照姓的首字母顺序排列的。下图展现了一篇多作者的国际期刊文章:
参见:Brambor T, Goenaga A, Lindvall J, et al. The lay of the l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and the modern state[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20, 53(2): 175-213.
作者的排序即是:Brambor、Goenaga、Lindvall、Teorell,完全遵照字母顺序。
当然,部分英文期刊也会特别标明“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在定义上是指某位负责和期刊保持联络的作者,也就是这一群作者的代表。
在实际操作上,人们会认为通讯作者是研究的带头人,或者对文章贡献最大的人。当然,通讯作者的决定,和国内期刊的“第一作者”一样,有时是一个复杂的非学术过程。
通讯作者的信息一般放在论文第一页的底部。以同一篇文章为例,下图呈现了通讯作者的相关情况:
参见:Brambor T, Goenaga A, Lindvall J, et al. The lay of the l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and the modern state[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20, 53(2): 175-213.
在这篇论文中,Lindvall,尽管他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为第三作者,但他被列入了通讯作者,可以认为他对于本文的贡献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作者的论文为中文论文,在申请时需要将标题和作者翻译为英文,翻译后的作者一般也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了。
由于在一般情况下,通过作者顺序无法判断作者对文章的贡献,为了让审核材料的老师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论文写作者的贡献,申请人应该在个人陈述中详细写明自己在这次合作中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02如何判断期刊的好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要申请国外中档以上的大学,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必须要位列一些特定期刊库中。
对于理科,这个索引一般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对于工科,这个索引一般是:Engineering Index(EI);
对于人文社科,这个索引一般是: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拓展版”,如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医学类的论文索引和一些会议论文,建议直接向本专业老师咨询。
>>>这个网站可以查询期刊是否属于这些索引:
https://mjl.clarivate.com/home
进入网站后,在搜索栏输入期刊名称,在结果页面即可看到期刊的索引类别。如下图可见,American Economic Review这一期刊,属于SSCI索引。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向不属于这些索引的期刊发表论文,发表了也没必要列出来,以免弄巧成拙。
在明确了期刊属于这些索引后,有两种最为直观的方法可以确定期刊的好坏。
a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法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一般是:(过去两年本期刊发表文章的被引数)/(过去两年本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
影响因子越高,表明本期刊发表的文章被其他作者引用的频率越高,从而侧面证明在这一期刊中发表的文章具有影响力。当然,不同专业影响因子的大小不一。
对于人文、社科、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类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就表明这是一篇不错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5,就表明这是一篇优秀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几乎没有。
对于部分工科、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的,比比皆是;影响因子大于10的,或许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期刊。
b
“分区法”
SCI和SSCI都会将期刊按重要性划分为4个区,分区依据与影响因子排名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Q1区是最为优秀的一批期刊,Q4区是相对较差的期刊。一般来说,对于学生而言,3区及以上的期刊较有竞争力。
>>>影响因子和分区可以在这个网站查询:
https://www.pubmed.pro/
进入网站,在搜索框输入期刊名称后,结果页会显示出这一期刊的的影响因子和分区。例如下图。医学类顶尖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影响因子为79.321,分区为1区,是相当优秀的期刊。
03如何找到本专业的优秀期刊?
这个问题难以直接回答,因为学科分类实在太细,且每一门学科并非只有一种优秀期刊,我们无法列举每一门学科的优秀期刊。
除了寻找影响因子排名外,还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找到本学科的优秀期刊:
a
搜索法
直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本专业的顶级期刊有哪些。
b
对比法
看本专业一些较为优秀的大学的老师过去在哪些期刊发表了文章,这些期刊一般是优秀的期刊。
c
滚雪球法
即通过之前的方法找到一到两个顶尖期刊后,阅读这些期刊的部分文章,看这些文章的引文来源于哪些期刊,这些期刊一般也都是优秀的期刊;同样地,引文的引文来源的期刊,一般也是较为优秀的期刊。但再往下推一层,则不保证了。
d
阅读法
通过长期、大量的文献阅读,必然可以找到本专业的优秀期刊。最后笔者认为,如果你已经大四或更高年级,对于一个即将要就读或者正在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说,知道本专业有哪些优秀期刊,应该是一项基本技能。
个人陈述的写法
本节将简要介绍一篇包含了研究设计的个人陈述的写法。为了不失一般性,本文以“万有引力”的发现举例。
第一部分,讲某个生活中的现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新闻,说说这些现象如何引起了你的困惑,这便是所谓的“hook写法”。例如:小时候坐在树下,被苹果砸到了头,我很好奇苹果为什么是向下掉而不是向上飞。
第二部分最为重要。这一部分的前段,讲已有学者的研究,不需要完全相关,但不能离开太远。例如:A学者研究了苹果扔到水里会不会浮起来,B学者研究了梨子会不会从树上掉下来,C学者研究发现苹果掉下来之后会被人们捡来吃,从而人类多了一种食物。
中间段,评价这些研究的问题,例如,A学者研究了水里的苹果,没有研究空中的苹果;B学者研究了梨子没有研究苹果或者其他生物;C学者研究了苹果掉下来之后的事情,却没有研究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后段,提出你的问题(Puzzle)。对于一篇个人陈述/研究设计/论文而言,问题是最最重要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论文的问题必须基于之前学者的文献,而不能来源于自己的空想,也不能抽象地说“之前学者没有研究过”。
论文的问题可以是之前学者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有误的问题、对特例和一般性的探讨等。一篇文章一般只提出一个问题。总之,问题的确定必须要有大量的文献支撑。在本文的例子中,问题就是“是不是所有东西都会从高往低坠落?”。
第三部分,讲自己研究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设置什么样的环境、研究过程如何安排。例如,要论证万有引力,我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方法等实验方法,在一个其他条件不变的实验室里,扔西瓜、苹果、羽毛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观察其是否都会落地,从而得出万有引力存在的结论。虽说是“研究设计”,但具体的研究内容没有必要详细写。
第四部分,讲自己为了推行这个研究,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但不限于:本科阶段修读过哪些课程;学习过哪些方法;曾经完成过的课堂作业或课程论文(应当简单介绍作业和论文提出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如论文发表、获奖,应当以学术为主)。
第五部分,讲自己将来的学习计划,即在未来如何开展研究,一般都是一些抽象的话语,如继续修读相关课程、进一步搜集材料、大量阅读文献,争取在某年发表文章、通过中期考核、通过论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等等。
第六部分(可选),列出学院哪些老师可能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契合度较高。是否需要写这一段,有争议。对于直接在招生条款中要求写的学校,当然要写,在这种情况下,你列出的老师很可能就是决定你能否被录取的老师。
但对于没有要求写的学校,则不建议写。因为老师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如果你想要报考的老师并非审核你材料的老师,而两位老师关系又不好的话,列出这个老师反倒可能影响申请的成功率。
第七部分,表忠心、谈理想。大概内容就是:我进入贵校后一定会好好学习,早日发现苹果和其他物品从高空掉下来的原因,从而为防止更多人被砸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需要申请博士的同学来说,个人陈述中和学术相关的部分(问题、设计、准备)是最为重要的,应该用最大篇幅,同时一定要写细,不能过于宏观抽象。至于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好坏之类的内容,只有在篇幅允许时才写。
以上就是博士申请中有关研究设计、论文的基本信息,以及包含研究设计的个人陈述的写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总的来看,疫情和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让人们更愿意延长自己的在校时间,从而换取相对的“确定”。
由于美国的博士项目基本都是全奖项目,因此无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国外,申请人数总体上都在增加,录取名额则没有变化,甚至有所减少,从而使得申请海外博士的难度越来越大。
但我相信,如果你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丰富的信息,也具备足够的实力的话,offer对于你而言,依然是如探囊取物一般!祝每一个人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转自:科研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