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以“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中部崛起新引擎”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长沙隆重开幕。
本届年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作开幕式主旨报告。话题围绕智能制造、数据治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企业自主创新展开,思维创意的碰撞,为我们呈现出一场思想盛宴。
智能制造如何向数字化转型发展?因果关系数据湖是什么?我们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包含哪些?如何构建制造业高地?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
看上去是不是略微难懂?
没关系
下面小福团带着大家
一探究竟吧!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智能制造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 从2010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任重而道远。
● 中国制造业有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强烈需求,同时,也恰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期。今后十五年,正是“智能制造”这个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工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力量打一场战略决战,实现中国制造工业的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 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转型,到2028年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第二个阶段是智能化升级,到2035年将深入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工程”。
● 智能制造是一个集成大系统,主要由智能产品、智能生产以及智能服务三大功能系统以及智能制造云和工业互联网络两大支撑系统集合而成。制造业创新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产品创新、二是生产技术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四是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在这四个层次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主要途径。
杨学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因果关系数据湖
● 当前,大数据的处理面临着储存容量不够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不及时,数据格式难统一,数据价值难体现的挑战。
● 走出数据沼泽困境,我们认为不仅需要创新数据采集和传输存储技术,更需要创新数据分析技术,因果关系打开了一扇通往强人工智能的“科学之门”。
● 因果关系数据湖是一个智能数据管理系统,用户无需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即可按原样组织存储大容量、高纬度、众源头、多格式的数据,并可按“关联、干预、反事实”的因果关系之梯分析数据。
● 在实际运用中,因果关系数据湖可以是以云服务的形式部署的数据中心,也可以是以软件的形式部署在边端平台。目前,在医学领域,因果关系数据湖可以做新冠疫苗反应多组学分析;在社会科学领域,因果关系数据湖则可以做政策评估分析。
高鸿钧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创新链上各有侧重,在创新活动中各有分工。国家实验室的目标是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研机构定位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研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优势,科技领军企业则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础研究和集成创新。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开展更多“从0到1”原创研究,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聚焦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产出有影响的重大技术、战略性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培养造就战略人才力量的最好实践平台。应在实践创新中培养更多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优秀年轻人,培养壮大卓越工程师队伍。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处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对科技体系改革具有内生动力,也有迫切需要。应围绕制约科技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大胆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
何清华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
制造业高地源自体系
● 我们创立了先导式创新模式,这种先于他人切入市场的先导式创新理念,对增强企业研发功底、深厚企业的技术积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探索了基于先导式创新下的四大创新模式,分别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和持续创新。
● 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手段,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制造的效益化,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部分。在实现精益生产基础上推进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效益化。
● 攀登制造业高地应该是多层次的,要从理念和观念上加强对精品的宣传力度。要倡导培育崇尚高端产品的社会风气,自觉杜绝低端的伪劣产品,制造者要将“制造精品”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
● 重视“大国重器”的同时重视“大国精品”,要树立“成本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鼓励做精优于做大,重视鼓励小微企业潜心突破一项产品技术并将产品做到极致。
转自:重要学术会议指南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